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史博览

【溯源甘肃】敦煌文化的历史渊源

20-04-22 09:15 来源:甘肃日报 编辑:赵满同

  原标题:【溯源甘肃】

  敦煌文化的历史渊源

  敦煌壁画的飞天形象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本报特约撰稿人 刘全波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键点,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具有标本意义。其实,敦煌的环境是艰苦的,敦煌的人口较少。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敦煌的人口是3.8万多人,东汉时期敦煌的人口是2.9万多人,皆不及与其毗邻的酒泉,西汉时期酒泉的人口是7.6万多人,东汉时期酒泉的人口数史书漏载,只有户数1.27万户,人口数当为5万多。在古代世界,人就是生产力,敦煌这个人口较少的西北边缘之郡,绝不会是最富庶的地方,却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造就出辉煌灿烂的文化。

   1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

  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无垠的戈壁与绿洲交相辉映,大山之外是大漠,点点绿洲连接起来的道路,就是东西交往的孔道。敦煌就矗立在东西要道的中心点上,再往前就是西域,一片更为神奇的土地,也是汉帝国走向世界的关键。匈奴对西域的经营,至少要早于汉朝一百年,匈奴骑兵纵横西域诸国,控制着东西交通。张骞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逃脱匈奴的羁押前往月氏,而在回来的路上,还是被匈奴擒获,可见广大的西域、河西诸地,都在匈奴的强力控制之下。

  汉帝国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开发西域,必须把西域从匈奴的手中夺回,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作为汉朝经营西域的窗口的敦煌,重要性无与伦比,帝国也的确赋予了敦煌太守这样的职权,故敦煌虽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帝国经营西域的前线。李广利第一次伐大宛,失败而归,汉武帝令其屯田敦煌,再谋西伐,在敦煌备战的时间里,敦煌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此时的敦煌既是前线又是后方。

  今天的人们多认为祖国的东部与南部才是中心,才是枢纽,其实宋代以前,尤其是汉唐时代,即中华文明最灿烂辉煌的时代,西北才是帝国的枢纽,才是帝国的核心,是比东部与南部更重要的核心。丝绸之路沿线遗留下来的大量的遗址、遗迹就是他们曾经辉煌灿烂的见证,也是华夏文明与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碰撞激荡的见证。总之,敦煌不是后人眼中的边远小城,而是帝国之门户、窗口、前线,是一个可以建功立业的地方。

  中古时代,敦煌名人辈出,位至三公亦是常事,即使后来中原发生了战乱,乃至改朝换代,而河西晏然,敦煌稳固,这群扎根西陲的人们,逐渐形成世代之家族。敦煌大族虽多以军功起家,但十分注重儒学修习,经学传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儒家世族。其实,敦煌大族是开风气之先的一群人,他们身处各种异质文化之中,他们最先接触到从西传来的各种异质文化,他们最先完成了异质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升华,当这些拥有异质文化的人们进入中原之时,他们又将早已融合在体内的蛮夷戎狄风气引入中原,而这些所谓的异质文化、蛮夷戎狄之风,恰恰是新鲜空气,恰恰是打破平静湖面的层层涟漪。

  敦煌是幸运的,自西汉设郡以来,中原大地经历了王莽之乱、三国纷争、衣冠南渡、南北并立,但是远离中原的敦煌,从未受到大范围的破坏,反而由于远离中原而成为世外桃源,避难而来的人们聚居在此,独享清平。而后是隋唐时代,从隋炀帝到唐太宗,从唐高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几代帝王都很重视西北的经营与开发,而作为西北门户的敦煌之地繁荣依然。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河陇陷于吐蕃,敦煌的汉文化传统被截断。从汉武帝到唐玄宗,一千年,敦煌的汉文化从未间断,这一千年,连接起来的是中华文明最繁盛的汉唐时代,汉唐文明的精华聚汇于此,汉唐文明的根深深扎入敦煌大地,才会造就出无比灿烂的敦煌文化,展现出来的就是石窟艺术的巧夺天工,文化文明的博大精深,还有藏经洞的神秘神奇。文化的繁荣使得敦煌有了底蕴、有了自信、有了希望,如果没有这近千年的历史传承,没有这群有文化的敦煌人的坚守奋斗,敦煌的辉煌灿烂如何创造?没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是不可能造就出如此兼容并蓄、辉煌灿烂的文明。

  但是,敦煌绝不是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明珠,丝绸之路是一串明珠的组合,如武威、张掖、酒泉、瓜州、天水、庆阳、平凉等,皆是明珠。石窟亦是如此,世上不是只有一个莫高窟,还有榆林窟、西千佛洞、马蹄寺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克孜尔石窟等。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没有保留下来,而敦煌由于机缘巧合,为全人类保存下如此精美绝伦的瑰宝,故敦煌无疑是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但也不是唯一。

   2 敦煌学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交叉学科

  敦煌藏经洞出土了六七万件珍贵文献文物,有写卷、绢画、拓本、供养器等,沧海遗珠,无价之宝。敦煌文献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记载了很多历史典籍没有记载或者简略记载的历史事件,是我们探寻历史真相的直接证据。敦煌归义军是一个被史书记载极其简略的藩镇,而敦煌文献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藩镇运行的诸多材料,一个可供研究的个案。

  安史之乱后,敦煌之地先是被吐蕃占据,而后是归义军,无论是张氏归义军时期,还是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皆受到粟特、回鹘与于阗的强烈影响,再后来是党项人的西夏对敦煌的统治时期,诸民族的文化、文献、文物都遗留在了敦煌,故敦煌出土了大量的吐蕃文、粟特文、于阗文、回鹘文、西夏文等文献文物,是研究藏学、粟特学、于阗学、回鹘学、西夏学等学问的重要资料来源。

  敦煌之外,丝绸之路沿线亦出土了大量汉文和少数民族文献,是国际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吐鲁番文书、悬泉汉简、黑水城文书、库车文书等,这些文书、简牍与敦煌文献互为补充、互为鉴证,共同描绘出先民们开发西北、开拓边疆的壮丽画卷。吐鲁番地区的开发本身就是从敦煌开始的,敦煌人多迁徙至吐鲁番屯田,故吐鲁番出土文书与敦煌文献是紧密相连的。悬泉汉简主要是汉晋时代敦煌郡悬泉置的驿站文书,是丝路畅通、中西交流的档案见证。黑水城文书主要是西夏、元时期的写本和印本,是研究此时期丝路文化交流的宝库。库车文书是库木吐喇石窟附近佛塔废墟中挖出的古代梵语、婆罗谜文写本,有印度古代医方选集、骰子占卜文书等,反映的亦是东西文明之间的交流盛况。

  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是全世界石窟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窟艺术最初的风格,必然源自印度、贵霜、希腊,古代犍陀罗地区是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随着佛教的东向传播,石窟艺术渐渐有了西域风格、凉州模式。北魏将大批北凉僧人、工匠迁徙到平城,造就了云冈石窟的繁荣,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隋唐帝国的定都长安,进入中原的佛教艺术,慢慢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原风格所浸染、所改造,以洛阳和长安为中心的中原风格成为集大成者。与佛教艺术风格东进形成对比的就是中原风格的西向回传,而诸种风格汇聚的地方,就是敦煌。

  敦煌学本身就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交叉学科,具有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等性质。欧美诸国的汉学家,无论是从事语言文献研究的,还是从事绘画艺术研究的,多与敦煌学有交叉,他们对敦煌学的开拓发展有贡献,敦煌学对他们认知东方亦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全世界,敦煌学是国际汉学研究中的“显学”“绝学”。

   3 讲好敦煌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诚然,敦煌的文化价值是突出的,敦煌的标本意义是鲜明的,讲好敦煌故事,借助敦煌文化、敦煌艺术、敦煌精神传播中国声音,用文化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敦煌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家园,各民族在此长期和平共处、友好往来,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文化。各族人民在这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如繁星点缀在广袤大地之上,他们的宗教信仰、风俗文化保留了下来,这也正是今天以敦煌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各地多有各民族聚落、历史遗迹的原因。各民族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乃至战争,但和平共处、友好往来是主流,诸民族、部落间的流动、贸易、交流、融合,使得中西文明得以交汇,一个繁花似锦、灿烂多彩、百花齐放的丝绸之路文化也伴之而生。莫高窟给我们留下了影像证据,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合照,汉人、吐蕃人、粟特人、于阗人、回鹘人、西夏人等等的形象,至今还和谐安静地伫立在壁画之中。岁月变迁,时光流转,虔诚的吐蕃王子,繁忙的粟特商人,美艳的回鹘公主,乃至卑微的侍女,耕作的农夫,嬉闹的儿童,转瞬千年,美丽依旧。

  敦煌是诸宗教和平共处的地方,佛教、道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都曾在这里流行,敦煌藏经洞中保存有汉文景教文书《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景教志安乐经》,还保存有汉字摩尼教经典,即《下部赞》《摩尼光佛法仪略》和《摩尼教残经》。在一个佛教建筑中,在一个佛经为主的藏经洞中,竟然会保存有景教、摩尼教的经典,这种并行不悖,所反映的不正是敦煌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吗!敦煌文献记载了外来的景教徒,如S.1366《归义军史衙内麦油破用历》载:“甘州来波斯僧月面七斗,油一升。”“廿六日,支纳药波斯僧面壹斗。”这个波斯僧就是景教僧,此外,在莫高窟北区还出土了景教十字架一枚,或许这是在敦煌歇脚的景教徒遗留之物。

  千百年来,以敦煌为中心的丝绸之路上,上演着一幕幕大戏。今天的交通条件,可以让我们日行千里万里,快速地行走于大漠、戈壁、草原、绿洲之上,而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们,却没有这般快捷,他们只能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这种极为缓慢的步伐征服世界。然而,任何的艰难险阻,任何的高山大河,都挡不住先民们的脚步,他们凭借着汗水与智慧,奔波于漫漫丝绸之路,穿梭于大城小邑乡村集市,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他们的迁徙、流动带来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更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直至今天,这场大戏还在上演。

  只有了解敦煌,了解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才能认清丝绸之路上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才会懂得在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伟大祖国的土地上,多个民族的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是如何共同组成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爱国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才会自觉地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总的来说,由于丝绸之路的存在,中华文明在其诞生之初就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在当时条件的许可下,参与各种文明的交换与交流,这种交换、交流对于中国不同地区文明的融合,以及华夏文明与异域文明的交流,对于塑造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都有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自古就认为世界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和而不同、百花齐放,正是这种推己及人、兼收并蓄的优秀民族品格,中华文明才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继承和弘扬和谐包容、兼收并蓄的丝绸之路文化精髓,既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也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和谐包容、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只有这样,古老的丝绸之路才会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真正造福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图解|甘肃高校毕业生今年如何求职?这项政策与你有关 图解|甘肃高校毕业生今年如何求职?这项政策与你有关
  • 兰州新区 不负春光 复工复产正当时 兰州新区 不负春光 复工复产正当时
  • 【溯源甘肃】敦煌文化的历史渊源 【溯源甘肃】敦煌文化的历史渊源
  • 庆阳西峰 唱响特色增收曲 庆阳西峰 唱响特色增收曲
  • 庆阳庆城 向着幸福铿锵前行 庆阳庆城 向着幸福铿锵前行
  • 甘肃省商务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工作 甘肃省商务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工作
  • 兰州城关区首批9家校外培训机构已正式复课 兰州城关区首批9家校外培训机构已正式复课
  • 【转变工作作风 优化营商环境】甘肃省政务公开与“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 【转变工作作风 优化营商环境】甘肃省政务公开与“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进入汛期 兰州市水务局督促检查防汛设
2   天水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召开第四十二次会
3   兰州市大气污染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启动
4   天水市政府召开第58次常务会议
5   兰州榆中县应急局捐赠路灯点亮村民脱贫
6   天水市场监管领域14个证明事项将实行告
7   扶贫车间成为兰州七里河区脱贫攻坚工作
8   天水市政府国资委深入帮扶村开展脱贫攻
9   天水市住房公积金2019年年度报告发布
10   好消息!天水秦州区建设路人行天桥今天
11   《天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2019年度报
12   赵卫东在麦积区调研督导脱贫攻坚重点工
13   来麦积“郁”见春天
14   文明餐桌再添新内容 兰州酒店推出“中
15   图解|甘肃高校毕业生今年如何求职?这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