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记忆思乡愁
原标题:留住记忆思乡愁
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些故乡情怀,如同黑白色的水墨画,萦怀于心,难以忘怀。这些记忆犹如永不回转的流沙,不知始于哪里,也不知流向何处。然而,宁远古镇,却在春去秋来间,虽被时光遗忘,却被风霜铭记。
宁远古镇,数百年来是远近闻名的“茶马古道商业集镇”,依稀记得有人说:宁远是一个因道路而兴盛,又因交通改道而发展迟缓的古镇。但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宁远古镇少受现代文明的浸染,古老而原始的庙宇建筑、魁星楼阁、土墙瓦房等在这里仍散发着弥久而淳朴的乡土气息。
我是土生土长的宁远人,生在宁远,长在宁远,至今已穿越了八十个春秋。几十年来,自己在追寻古镇历史遗迹、淳朴民风、神奇传说的默默神会中,无数次感受着夕阳余晖落满视野的悲壮,倾听着华夏三圣纪念馆神庙传来雄浑的钟声。我热爱自己的家乡,更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我站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从数百年边塞风烟和朦胧传说中,收回我渺远的目光,再次俯看脚下这片黄土,东河缓流而过,华家岭西支脉连绵起伏。远远望去,东高西低,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初,穿境而过的西南公路,促进了现代宁远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宁远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地方,不论是贫瘠土地、山沟梁屲,还是小溪流水、农家庄园,都有先辈留下的踪迹。往昔先辈们艰辛岁月的血泪,饥寒勤劳的汗水,流淌和浸润在这片土壤里,印证着家乡的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也吟唱着地方的文明传承,与古镇的余韵。我对这块故土的热恋情结,从幼小心灵的好奇开始直到耄耋之年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永不忘怀。
幼年时代,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民间传说、文化古迹、农耕稼穑、集市贸易、能工巧匠、红白喜事等在自己孩提记忆里便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在上学期间,每逢重大节日时唱大戏、耍秧歌、敬神灵等各种民俗活动,时时吸引着自己强烈的好奇心,在心灵深处刻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那时候的我,很喜欢和家乡各位学者、社会贤达、有识之士结为忘年之交,在和他们的交往中获得了不少家乡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知识,为《古镇记忆》编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汲取了丰润的养料。从牙牙学语到耄耋之年,自己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家乡社会的变革,既是家乡记忆,也是乡愁内容。
青年时代,喜爱文学的我,热衷于创作,出于对家乡的眷恋,在日常生活中遂把家乡的山水民俗、地方轶事,一点一滴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那时也曾萌发过把家乡故事编写一本民间小册的想法,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然而,几十年来,自己仍努力搜集相关资料、家乡往事、前辈人物,将其记在心中,留在笔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宁远人民也迎来了和谐盛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文化领域更是春意盎然,宽松的政治环境,温暖的文化气候,又一次激发了自己以宁远古镇地方野史、民间传说为背景,编写一本故事性强、记忆清晰的地方民间读物的冲动。动笔之时本人已年逾古稀,深知这是对自己晚年人生的重大挑战,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决心。于是,从2014年起便开始整理资料,查阅历代地方志及相关文献,每日坚持写作,时经六年,终于完成《古镇记忆》书稿。
本人一生务农,文化知识浅薄,在编写过程中困难重重,实感迷茫。例如,起初在编写过程中遇到难点、结点或不解时,既无请教之处,又无文献查询,再加上自己年龄越来越大,生活中并没有充足稳定的经济来源,时而也影响着思考和编撰,分散着精力和创作。一介布衣,仅凭一己之力获得专业文献、地方史志、权威典籍等查实论证谈何容易。然而,这些困难也早已在自己意料之中。既已起步,便永不懈怠。自己本着“笔耕不辍写往事,留住记忆思乡愁”的坚定信念,再加上越来越多的父老乡亲不断给予鼓励和支持,好多师友、长辈主动提供家乡历史变迁中逸闻趣事的相关资料,丰富了书籍素材,深化了编撰主题,把握着新时代文化发展之脉搏,终成书稿。
在《古镇记忆》即将面世之际,本人心情激动,思绪万千,首先永远不会忘记家乡父老、同乡友人、社会贤达、前辈长者等对自己从精神、物质、资料等层面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例如,去世已久的家乡贤达、地方文化人士张宝珩老先生,二十多年前就对我萌生编写《古镇记忆》的设想给予鼓励、关心和支持,这也充分体现了宝珩老前辈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己文学创作的关怀,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动力;原宁远中学校长、德高望重的曹就正先辈对编写此书极为关心,给我提供了许多文献资料及史料素材,尤其对宁远古镇近百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许多第一手资料,然而特别痛惜的是书稿虽已完成,可老先生已与世长辞;地方知名人士张敏政先生,对本书编写也很关心,特为《古镇记忆》题写书名,并欣然作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很多家乡师友贤达、文化友人们也给予本书编写诸多支持和鼓励,同时,还有很多外地文化学者也给本书的出版、印刷、编辑等给予了大力支持,才使得这本小册如期和大家见面。本人谨对以上各位,均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原稿为手工书写,近三十万字,历数次修改,数次抄录,两个孙儿抽时间打字才得以完成初稿。尤其感谢中华蒲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蒲氏春秋》主编蒲胜承担本书责任编辑和文字校勘工作,并申请国家统一书号,对《古镇记忆》从文字编排到出版发行都提供大力帮助和热情支持。
本书非上架售书,属于馈赠读物,待书籍出版后,本人诚心敬赠各位父老乡亲和热爱家乡的朋友们,仅为了让大家铭记家乡历史,留住记忆,不忘乡愁,以达到编写此书的终生心愿。
惟盼家乡同胞继续热爱和关心家乡,关怀宁远、发展宁远、振兴宁远,让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滚滚洪流中,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把家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集镇。最后用一首打油诗结束此文:
耄耋年华笔不休,往事历历写案头。
古镇沧桑六百载,土俗民风是乡愁。
岁月峥嵘留记忆,先辈遗魂颂春秋。
谁说故里无可写,地方典志千古留。
□韩强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