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打平伙
原标题:庆阳打平伙
庆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基本市情可以用“红、黑、绿、黄”四个字来概括:即光荣的革命历史,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纯天然的农产品和子午岭生态旅游资源以及以“岐黄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黄土地域文化。
在庆阳黄土地域文化中,有一种淳朴的民俗文化,当地人称其为“打平伙”,它是农民自愿出钱,人均分摊,凑份子的“AA制”聚餐的一种形式,因为通俗,自然,贴近群众生活而颇得老百姓青睐。“打平伙”可以写作“
打瓶伙”或“打平火”,二者都是一样的读音,一样的意思,“打平伙”是中国最早实行的一种“AA制”。明朝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写道:“时时从学前过、则呼沈公曰:沈二哥,我们大家去打个瓶伙……”作为“AA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从古代起“打平伙”已经颇为盛行:平民百姓在一起聚餐,你带一点米,我出一口锅,甚至我什么都没有,就出一点力,都可以称“打平伙”——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友好,团结,包容的文化生活氛围。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生产队为集体所有制形式,庄稼统一耕种,统一收割,羊只统一放牧,农民还拥有个人的自留地。每年夏至刚过,麦子已收割结束,山坡上青草一片绿油油,羊只在茂盛的绿草放牧下,个个膘肥体壮,这时农民有了闲余时间,应该松一口气了,自愿推选一些殷勤、公平合理、能说起话令人尊重的年长人为“打平伙”管家,遇到天阴下雨或晚上,这些管家到生产队四周吆喝一声“打羊肉份子呢”。不一会儿,大伙儿纷纷闻讯赶来,积极投身到“打平伙”的行列中去,自愿报名的人络绎不绝。
庆阳的羊肉最有名气,黑山羊肉不膻,特别是羯羊最受欢迎,它体形大、肉厚、细腻。
人数确定后“打平伙”管家亲自跑到在放牧的羊群中选最起眼的领头羊,又肥又大,“咩、咩”叫唤声中被拉到了指定地点。大家七手八脚宰杀完毕,把羊肉分成小块,放在锅里“咕嘟咕嘟”煮起来,管家把羊肉煮到半熟时加上葱、姜、花椒、胡椒、良姜等调料用文火炖煮,肉香弥漫着整个屋子。“打平伙”有几种形式,一是:一只羊一锅煮,费用平摊,那时候集体上交国家财税,羊每斤五角钱,“打平伙”羊每斤八到九毛钱,一只羊下来十到二十元,在吃法上大家一起喝汤吃肉;另一种形式则是:把羊肉卸成数件煮熟拿着吃,吃完人均不到一元钱,在吃羊肉的同时一边喝着小酒,一边唱着秦腔,有时打扑克,下象棋,谝闲传,讲故事等,高潮迭起,大伙乐哈哈笑着。还有一种办法,把羊杀倒后,按生产队户数,把羊肉和骨头、羊油分别扎成份数,摆在案子中间,一份多少钱定价后,农民自愿选择,把生羊肉拿回各家煮着吃。打平伙的意义在于,巩固友谊,增进了解,调解纠纷,评论是非,重归于好,共商大事,同舟共济。生产队里有什么要办的事情,谁遇到困难,大家借此相互交流,齐心协力把事情办好,拉近了关系,增强了和谐。
“打平伙”延续至今,一直在农村广泛流传,每年的农历六月六、九月九、十月一,“打平伙”在此时已达到高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民俗文化传统似乎被现代人所淡忘。今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打平伙”对于“结和睦邻居,树和谐村风”,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张文进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