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多数洞窟实现数字化 将跨地域扩充"数字敦煌"内容
图为永靖炳灵寺石窟。(资料图) 冯志军 摄
中新网兰州6月13日电 (记者 冯志军)记者12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截至目前,该院已完成敦煌石窟中多数洞窟的数字化工作。于2016年上线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分享了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将洞窟里的不可移动文物转化为数字化成果在线上展示,点击量超过1000万人次。
图为天水麦积山石窟。(资料图) 冯志军 摄
当日,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举办题为“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讲座。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用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图片和史料,介绍了丝绸之路由来与敦煌石窟的艺术价值,讲述了20余年来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从发展期,走向创新期的实施过程,以及“数字敦煌”项目的研究技术成果,其中对塑像的三维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及三维打印技术,在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属首创之举。
图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资料图) 冯志军 摄
“我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差不多40年,主要工作就是以摄影的手段对敦煌石窟的文物进行拍摄,敦煌石窟数字化的目的就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将文物信息作为档案资料永久保存,深入研究、挖掘敦煌石窟的文化价值,将数字化成果在保护、研究与弘扬之中永续利用。”吴健说。
为应对莫高窟不可逆转的衰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即开始提出“数字敦煌”构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以期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和普通文物相比,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的数字化面临诸多难题。要将壁画完整地“搬”到电脑里,前期需要采集海量信息,后期数据拼接、整合、存储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人工手段完成。
吴健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来激活文化元素,将数字文化产品进行包装升级,让人们在看到实物实景的同时,有更好的文化体验,用高科技手段保护敦煌,以新发展理念传承文化。
作为在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敦煌研究院负责管理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以及榆林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球共享的30个洞窟,是精选自莫高窟、榆林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涵盖了十个朝代每个时代的典型洞窟。”吴健表示,如果说再次扩充内容,将把该院所属的遗产地重要内容补充,这样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敦煌”。(完)
相关新闻
- 2021-05-26“石窟壁画中的营造之美”专题展亮相中国园林博物馆
- 2021-05-21中国“石窟鼻祖”大佛足部获抢救性保护 鹅卵石垫底防渗水
- 2021-01-28“石窟艺术之乡”甘肃将加强石窟保护利用
- 2021-01-13乘科技快车游数字敦煌 “丝路华光”敦煌、龙门、云冈石窟艺术联展进入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