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砖上刻画艺术梦想——访临夏砖雕大师沈占伟
原标题:在青砖上刻画艺术梦想
——访临夏砖雕大师沈占伟
沈占伟作品
沈占伟
1968年3月出生于临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临夏神韵砖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技师 。2008年获得甘肃省第十届工艺美术“百花奖”二等奖;2009年被誉为“陇上绝活”的河州砖雕,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西北五省(区)唯一优秀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现场进行砖雕技艺展演,获得“上海世界博览会甘肃活动周优秀贡献奖”;2013年其作品获得中国·临夏——马来西亚·吉兰丹州民族用品大奖赛金奖。
砖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构建及其装饰,早在商周之际,陶制砖瓦就用在建筑上,至今最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甘肃临夏是马家窑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悠久,临夏砖雕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融合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而特有的风格。随着2006年临夏砖雕成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为了了解临夏砖雕的前世今生,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沈占伟。
临夏砖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雄厚的人才优势。步入临夏的大街小巷,不论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民居小院还是公共建筑,基本都有砖雕装饰,砖雕文化普及率很高,这基于临夏人深厚的砖雕文化情节。沈占伟出生在临夏市南龙镇尕杨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同时也是砖雕世家。在祖辈的耳濡目染下,他自幼痴迷砖雕艺术,同时,临夏浓郁的地方文化也浸润着他年少的心灵。“小时候非常喜欢看砖雕、年画、木雕等,喜欢就会模仿,但那时条件有限,我就经常用树枝和砖瓦片在地上、墙上尝试着写写画画。”说来沈占伟的确与砖雕有着不解之缘,16岁的他毕业之后就主动拜师祖父沈尕安,从此后悉心学习砖雕艺术。
也许是因为热爱,抑或是天赋使然,沈占伟与其他学徒相比上手快,脑子活,肯钻研。不出两年,他从一名砖雕学徒变成了专业的雕刻师傅,不仅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日常工作,还能设计雕刻出一些构思新颖、设计精妙的砖雕作品,成为了一名名不见经传的砖雕手艺人。
上世纪90年代,临夏榆巴巴寺重建,需用两块砖雕《博古架》。《博古架》是砖雕中最难雕刻的,而这两块博古架因工艺要求高、结构复杂、雕刻内容多,使业内不少高手望而却步。沈占伟虽然年轻,却因高超的技艺被人推荐,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了艰苦的创作中。经过8个月的努力,他不负众望,巧思精雕,终于完成了作品,这次挑战让他由一个砖雕手艺人成为了业内认可的砖雕大师。
端详沈占伟的作品,有栩栩如生的花鸟,大气磅礴的山川,活灵活现的人物,能想到的体裁应有尽有。可以说远看端庄大气,近看细节精湛,尤其是对动植物的刻画,仿佛通过他的刻刀赋予了生命,在原本冰冷的砖块上呼之欲出,生机勃勃。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会限制自己的创作体裁,每一幅作品都是匠心之作,都倾尽了他的心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巧的技艺需要在特定的砖块上完成。而这种专门用来砖雕的砖块其形状颜色和特质与普通砖块有明显不同。沈占伟告诉记者:“临夏砖雕所使用的砖料材质取自临夏北塬专门用土窑烧制的一种质地细腻的青砖。 制作这种砖要精选泥土,水洗淘去杂质和沙粒,调制成泥巴,然后用规格大小不等的木制模具打坯成型,晒干后入窑焙烧。采用这样的泥土,制成的砖密度高,硬度适中,适宜雕刻图案纹饰。”
2006年,沈占伟和几个砖雕艺人成立了临夏神韵砖雕有限公司,他们一次次推出的优秀砖雕作品,使河州砖雕在省内外屡获殊荣。同年,沈占伟的砖雕作品代表甘肃省参加第100届广交会,引得到场嘉宾连声惊叹;次年,他的砖雕作品《博古架》在第二届甘肃民间文艺“百合花奖”中获银奖;2009年,被誉为“陇上绝活”的河州砖雕作品荣获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优秀奖;2011年6月,文化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薪火相传”主题活动,沈占伟携徒弟在世纪坛现场展演;2014年10月,他的砖雕作品《吉祥如意》荣获中国传统大师邀请展“云工奖”金奖。
沈占伟并没有满足于获得的殊荣,反而更加虚心学习。“对于一个成熟的手艺人来说,精湛的技艺只是必备技能中的其中一项,对该技艺历史渊源的深入了解才能使这项技艺融会贯通,融化于骨血之中。”为此,沈占伟利用业余时间从博物馆、地方志书、文史资料中逐个挖掘与砖雕和民间雕刻有关的历史资料。他说:“勤能补拙,通过学习,我对河州砖雕的历史渊源、雕刻题材、各类纹饰有了系统地了解,进而对河州砖雕传统的雕刻技法和工艺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学无止境,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那些经典的纹饰和图案,也让我得到了很多创作灵感。”
在翻阅资料时,沈占伟了解到,临夏砖雕历史悠久,技艺纯熟,早在宋金时期砖墓中就有完全手工雕凿的砖雕,且综合应用高浮雕、浅浮雕、线刻等雕刻手法,题材全面、物象圆融、形神兼备。特别近现代以来,由于临夏人深厚的砖雕情节,建筑物大面积使用和装饰砖雕,使得雕刻技能更加成熟完善,进一步发展了镂雕、圆雕、特高浮雕等技能。临夏砖雕以其通俗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和精湛的技艺引人入胜,使历史从文字的形式转化为立体的形式,不但起到了宣传、教化的作用,而且还烘托了整个建筑的文化氛围。临夏砖雕之所以在历史上能以鲜明的特点著称于世,是因为有其独具风貌的造型形式和特定的艺术内涵,并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交融和凝结。作为中国传统造型的组成部分,它对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临夏砖雕,作为一种历史的民间工艺,始终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着各族劳动人民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理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显示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技巧。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动辄要耗费数月的传统砖雕工艺在短频快的市场需求背景下失去了部分市场占有率,许多从业人员缺乏传统的砖雕技术和基本的艺术素养,砖雕技艺存在着一定的“断代”现象,而分段制作的现代流水线生产方式也将导致砖雕作品风格的不统一,缺乏个性的表现和生动的气韵。在此状况下,有必要采取具体措施,对临夏砖雕的传统技艺进行抢救、保护。多年来,当地政府一直持续大力支持临夏砖雕的传承发展和保护。随着2006年将临夏砖雕申报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先后扶持成立了五大砖雕公司,在临夏现代职业学院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研究制定了砖雕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砖雕作为富民兴临产业精心培育。沈占伟也尽自己所能为临夏砖雕的传承和发扬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至今为止他带过的徒弟有好几十人之多,这些徒弟中拿到副高级艺术师的有五人。
如今,全国砖雕产值8.5亿元,从业人员近八千人次,由于临夏砖雕的蓬勃发展在不断地吸引大批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砖雕行列。“临夏砖雕与时俱进具有不断开拓创新的文化基因。各民族互融共生的临夏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使得临夏砖雕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开拓创新能力。”多年来,沈占伟以工匠之心在咫尺之间的青砖上刻画着他的艺术梦想,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位河州工匠让临夏砖雕民族民间艺术之花,绽放在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百花园中,向世人展示出青砖上的艺术之美。访谈到尾声,沈占伟说:“我将继续在砖雕之路上踏实迈进,让砖雕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使砖雕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