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甘肃】杜甫笔下“虎传奇”
文/本网特约作家 陈晓斌
虎年至,让我们通过诗圣杜甫描写虎的诗句,重温虎的传奇。
一、一部艺术的避难史
杜诗号称“诗史”,可谓高度艺术化的史记。他将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高度结合,以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把身边的一切、天地间的万物,用沉郁顿挫的文学手法,凝结成伟大的艺术品。时代的变乱将杜甫投置到险恶的大自然中,伟大的诗人历史性地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在躲避安史战乱的过程中,杜甫的诗里有十一次提到了虎,将这些虎诗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就成为了一部杜甫的避难史,这是杜甫个人的避难史,也是国家的避难史,还是艺术的避难史。
图1:老虎祖先——龙担虎可能的模样
唐至德二年(757年),杜甫追忆天宝十五年(755年)躲避战乱至陕西白水县的情况,作《彭衙行》:“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一家人深夜逃至彭衙古道,白惨惨的月光下,可怜的小女儿饥饿不堪,咬着父亲的手哭闹不已。但即便是这样唯一能发泄情绪的哭闹,大人也不敢让女儿放出声来,因为怕被虎狼发现啊。“虎狼”寓意双关,既指饿狼猛虎,也指叛乱的敌人。父亲无可奈何下,只能将女儿搂在怀中,捂住她饥饿的小口。可怜的小女儿挣扎着,呜咽的声音更是凄苦!谁人无家,谁人无爱心,谁人读了这样的诗句,能不心痛!至德二年,杜甫从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出发往北,到家小所在的陕西鄜州,作《北征》:“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乾元二年(759年)冬,杜甫一家从秦州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到成州同谷县(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路过今西和县南的八峰崖,作《石龛》:“熊罴哮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气寒冷,昏暗无日,群山包围,道路难辨。这时,熊的咆哮声从东边传来,虎豹的号鸣声从西边响起,身后不远处不知何物长啸似是厉鬼,前方树丛里黑影晃动有猿狨发出悲啼。人身处其境,真真惶恐不已。乾元二年年末,杜甫一家过同谷县和河池县(今陇南市徽县),作《木皮岭》:“再闻虎豹斗,屡跼风水昏。”广德元年(763年)冬从阆中出发往梓州,作《发阆中》:“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他的女儿病了,自己又流寓异地,其情甚苦。永泰元年(765年),由成都经嘉州,作《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月明游子静,畏虎不得语。”青溪驿在嘉州键为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大历元年(766年),在今云阳县云安镇,作《客居》:“峡开四千里,水合数百源。人虎相半居,相伤终两存。”永泰二年(766年)秋,杜甫应夔州都督柏茂琳邀请,居住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云阳、巫山、巫溪等地)的东屯。夔州期间,他创作诗歌435首,占杜诗数量的三分之一,质量上更是达到他诗作的最高峰。他的《南极》写夔州巴蜀间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情:“南极青山众,西江白谷分。古城疏落木,荒戍密寒云。岁月蛇常见,风飙虎或闻。”杜甫到夔州后,柏茂琳让他代管公田,杜甫有了难得的稳定生活。东屯多虎,《东屯月夜》:“泥留虎斗迹,月挂客愁村。”《夜归》:“夜来归来冲虎过,山黑家中已眠卧。”《复愁》十二首之一:“人烟生处僻,虎迹过新蹄。”诗圣在夔州的美好生活,延续到大历三年(768年)。这年杜甫因思乡心切,乘舟出三峡,离开了夔州。杜甫终究没能回到故乡,大历五年(770年)他客死于岳阳。
二、一段发生在甘肃的传奇
虎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凶猛的兽类之一,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受到中华民族的崇拜,成为勇猛、威严和正义象征。虎起源于中国,而甘肃是虎的故乡。2011年,国际古生物考古专家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那勒寺乡龙担村发现了距今最久远的老虎化石,据估计,虎祖龙担虎生活在216万到255万年前。在时空运转的历史长河中,虎祖向四方迁徙,逐渐衍生出9个亚种,其中华南虎为我国独有。华南虎在我国曾广泛分布,历史上东起浙闽、西至青川、南达粤桂南陲、北抵秦岭黄河一线的广大地区都有华南虎生存。杜甫诗中虎的种类当为华南虎。
图2:春秋时期虎噬羊鎏金青铜(甘肃博物馆藏)
杜甫诗中的虎,集中出现在今天陕西、甘肃、四川和重庆,这四省市地涉秦岭、大巴山和四川盆地,自古以来,这些地区森林茂盛、气候湿润,在全国范围内产虎最多。《客居》:“人虎相半居,相伤终两存”,写出了唐代虎与人的深刻关系。在幅员广阔的唐代,虎与人都种族繁茂,而在巴蜀之间,人与虎的数量简直是相等。虎吃人,人杀虎,二者相互侵犯、相互伤害,但最终都同存于中华大地。
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山区进行垦荒伐木、修路开矿,严重冲击了华南虎的生存空间,导致虎伤人的事件频发。人与虎的矛盾开始激化,许多地方政府开始下令消灭华南虎,从此华南虎种群全面衰退。在此大背景下,甘肃也对老虎展开围捕,1953年甘肃最后一只老虎在会宁县捕获,从此虎踪从陇原大地上消失。今天,华南虎潜在生存地点只限于广东、湖南、江西三省交界处及福建一带。不少科学家认为,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了。
虎吸引着中华的先民,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虎与甘肃还有一段传奇的渊源。秦国的先民生活在陕西和甘肃境内,《史记•封禅书》说:“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少皞也称少昊,是古代东夷部落的首领,秦人的祖先是由少昊部落的一只迁徙到甘肃而来。传说少昊穿着白色的衣服,秦国尊他为自己的神灵。翦伯赞《中国史稿》第二卷:“(少皞)‘白帝冠白文。’他本来是一只白虎,后来被西方诸族当作图腾,而奉为西方之神”。少昊部落的图腾本是凤鸟,可能因甘肃多虎,虎的雄壮威猛吸引着秦人,于是秦人将少皞的外形描述为一只白色的老虎。此外,传说少皞的儿子蓐收,有着老虎的特征,掌管西方和秋天。《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帝少皞,其神蓐收。”郑玄注:“蓐收,少皞氏之子。”《国语·晋语二》:“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於西阿……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随着秦国的崛起,秦国对虎的尊崇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日后战国和汉代之际五行观念逐渐形成,因为秦国在中国西部的影响力,就将白虎做为西方的代表,同时将西方天空的星宿命名为白虎。虎隐蔽而凶猛,故西方也代表收敛肃杀。
图3:《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的蓐收
中华民族从远古一路走来,身体里早已融进了虎的血液与精神。虎存在的地方,就是人类的生命发出光辉、产生传奇的地方。在今天中国快速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希望我们的民族能够继承和发扬虎的精神和文化。在甘肃省着力构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时刻,我们希望甘肃的儿女能够创新性地发掘甘肃深埋的文化资源,重新审视和呵护甘肃的自然生态资源,为家乡的建设努力,为中华梦的实现努力。
相关新闻
- 2022-02-14【独家·唐诗里的甘肃】古代“冰墩墩”形象大曝光
- 2019-12-12陇右唐诗之路
- 2018-11-23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
- 2018-07-09唐诗的音乐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