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汉简中平凉境5个“置”的考证 ——兼及“传置道里簿”长安至敦煌31置
□景颢
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交通地理,是从西汉时期开始的。史料中对古代道路的记载,一般都是以州或郡为单位,记载的是州郡治所到其所辖地区界域的东、南、西、北和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面八方的距离,简称“四至八到”。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北宋的《武经总要》等古籍就是这样记载的,属于比较权威的官方记录,这些记载都是以每一个州郡为行政单元,所记载的道路状况都是块状的。真正以线性形式记载一条道路的起始、沿途经过的地区之间距离的文字则很少,直到1974年,居延汉简的出现,才第一次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破城子遗址发掘到一枚王莽时期的木简,上面记录了长安到张掖郡氐池(今张掖市)的20个置之间的里程。虽然木简有缺失,但大体上可以复原出这条道路的基本走向。木简文字如下:
“长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伏置卅五里;伏置至好畤七十五里,好畤至义置七十五里。
月氏至乌氏五十里,乌氏至泾阳五十里,泾阳至平林置六十里,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
媪围至居延置九十里,居延置至?里九十里,?里至揟次九十里,揟次至小张掖六十里。
删丹至日勒八十七里,日勒至钧耆置五十里,钧耆置至屋兰五十里,屋兰至氐池五十里。”
这枚木简分四栏书写,内容不连贯,但从其所记的郡县地理考证,应该是记述了从长安到张掖的这条汉代官道上的4个片断,由此可以复原出这条官道的大致走向:由长安向北,经右扶风郡的茂陵、伏置、好畤,沿泾水到北地郡的义渠,再经安定郡的月氏、乌氏、泾阳、平林到高平,再过陇山到武威郡的媪围、?里、揟次、小张掖,再经删丹、日勒、钧耆、屋兰,最后到张掖郡氐池,总计20个置之间的里程。
此后,199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的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到一枚西汉时期的木简,记载了武威郡仓松到敦煌郡渊泉间12个置之间的里程。县泉置木简将汉延木简所记的驿传线路由武威延伸到敦煌,总数增加到31置。这也是迄今为止考古界发现的记载汉代驿传邮置之间里程的仅有的2块木简,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其实,汉简的发现最早是在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瑞典学者F.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对汉代烽燧遗址进行调查挖掘,出土简牍1万余支,涉及汉简的出土地点有30处,其中10处为主要出土地点,仅破城子(A8)一处,就出土4422支。这批汉简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其内容绝大部分为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等。居延汉简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依照考古界的惯例,因这批汉简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肩水金关被发现,以其发现地而命名为“居延汉简”。居延汉简虽然数量有1万多枚,但涉及“传置道里簿”的只有1枚,足见其珍贵。而且非常幸运的是,这里面提到今平凉所在的安定郡境内的置居然有5个,这对研究汉代平凉的历史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置,是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韩非子·难势》中说:“五十里而一置。”《孟子·公孙丑》引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朱熹集注:“置,驿也;邮,驲也,所以传命也。”把置的含义说得更加明白。置后来的意义有引申,也指驿车、驿马,后又延伸为用马车传递文书信息,也指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称为置邮。
西汉时期,从长安到敦煌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在这条路线上共建立了31个邮置传舍,沿途涉及8郡27县。这些传置的位置和驿道地望,大都是因河而设,或沿山缘而行,与长城烽燧并行但又有相当的距离。每个置之间的距离大略是一天内可到达的里程,具体里程则是由所经地段的自然环境和道路情况来决定的,最近的距离如茂陵至茯置是35里。传置的位置一般情况下都是尽量建立在靠近县府所在地的要道上,有的仅仅是路过某一县境,未经过县府,但置名仍取县名。因此,置的设立选址,首先是因政而设,因地而建,相对比较灵活。
由驿道地望实地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汉代西北地区从长安到敦煌的这条大动脉主干线,其地望是出长安而北,至右扶风,沿泾水,过北地,达安定,翻六盘山,跨黄河,逾金城到武威,通河西走廊而抵敦煌。依照今天的线路,则是陕西西安—咸阳—泾阳—淳化—彬县—甘肃宁县—泾川—平凉—宁夏固原—六盘山—甘肃靖远—皋兰—景泰—古浪—武威—永昌—山丹—张掖—临泽—高台—酒泉—嘉峪关—玉门—桥湾—安西—甜水井—敦煌。这是一条东西方向的主干线,在这8郡27县31置中,京兆尹1置,右扶风3置,北地郡1置,安定郡5置,武威郡7置,张掖郡9置,酒泉郡4置,敦煌郡1置。
在居延汉简中,今平凉市所在的安定郡有5置,分别为月氏、乌氏、泾阳、平林置、高平,共240里。其中月氏到乌氏50里,乌氏到泾阳50里,泾阳到平林置60里,平林置到高平80里。在这5个置中,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27年,秦灭义渠国设北地郡时,月氏、乌氏、泾阳、高平都是其下辖的县治,其中的月氏是月氏道,是为了安置小月氏人而专设的,相当于现在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点大概在今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5置之中,平林置不是县治。这5置中,有2个的位置是比较清晰的,那就是位于今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油坊村的古泾阳,另一个是位于今固原市原州区的高平。其他的乌氏、平林置具体位置不详,月氏道有大概的位置,具体位置也未最终确定下来。但是分析这5置5个点,如果确定了泾阳和高平的位置,两地之间为140里,那么平林置应该在两地之间的某个点上,这个点距离泾阳60里,距离高平80里。确定了泾阳的位置,距离泾阳往东50里是乌氏,乌氏再往东50里就是月氏。
按现今的公路里程计算,由泾阳(安国油坊村)到高平(固原原州区)约130里,其中由安国油坊到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约50里,由瓦亭至原州区80里。因为瓦亭亦即历史上著名的萧关所在地,在这段路线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瓦亭极有可能就是汉代的平林置。
仍然以古泾阳为原点,向东50里,为柳湖镇十里铺村;由十里铺至白水镇50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汉代,今天的平凉城还不存在(今平凉城最早建城时间是在唐代)。陇东学院张多勇教授在对泾河流域汉县的考察中,在柳湖镇十里铺村大岔河畔发现了一座汉代城池遗址,据此他认为十里铺应该是汉代乌氏县城所在地。今白水镇所在地虽然没有发现汉代遗址,但在白水镇东的史家沟却有一处大型墓葬群,经考古专家发掘研究,最后认定其为西汉墓葬群,这也可以间接作为白水镇是月氏道所在地的证据,因为有大型墓葬群的地方,肯定会有比较大的城池作为支撑,这一点在史学界已多次得到印证。
据此,居延汉简中关于安定郡5置的位置一一落实,由东往西依次为:月氏(白水镇)——乌氏(柳湖镇十里铺村)——泾阳(安国镇油坊村)——平林置(大湾乡瓦亭村)——高平(固原原州区),在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关于乌氏县治、平林置的位置等,终于可以尘埃落定。
相关新闻
- 2022-02-25在我国古文献和文物中伏羲的形象是怎样的
- 2022-02-25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 2022-02-25【文物中的历史】关陇道上的河峪摩崖石刻
- 2022-02-23【唐诗里的甘肃】追风马定格边关战斗"名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