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大塬文化涵养的璀璨明珠
原标题:庆阳,大塬文化涵养的璀璨明珠
马 啸
庆阳,黄土高原风造雨雕的天心地胆
庆阳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核心区。黄土塬和黄土大塬成为庆阳鲜明的地理标志之一。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塬从平面上看,常呈花瓣状,是黄土高原地区因长期的流水侵蚀与分割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地貌。
“塬”字作为表述独特黄土地貌的专有名词,是近100多年来黄土形成及黄土地貌学研究的产物,而塬的形成和打磨距今已经历了风造雨雕的800多万年的历史。
现在大家所常用的描述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的概念——塬、墚、峁等,就是经过长期从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的科学家朱显谟等人近半个世纪的大力提倡而流行起来的,在国际上已变成了通用的名词。
查阅距今300多年前出版的收录汉字最多的《康熙字典》,还没有“塬”字。但庆阳使用“塬”字的历史,已经很久了,不过那时多用“原”,如西周时宣王派兵“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又“料民于太原”。此处之“太原”,亦即“大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置彭原县,一直存在到元代,治所在今彭原。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云:“彭原县有彭池原,南北八十一里,东西六十里。”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寰宇记》云:“原在宁州西,隋因原名县。”《金史·地理志》亦载:“彭原县有彭池原、睦阳川。赤城、董志二镇。”沿至同治年间《清史稿》多次记载的董志原,均使用了“原”字。及至近年编撰完成的《庆阳地区志》《庆阳通史》《庆阳市志》在地名中都沿用“原”字。
2014年,庆阳市拍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黄土大塬》,在讨论定名时,强调使用“塬”字是正确的。因在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庆阳的塬最多,地名中使用亦最广泛,且黄土高原最大的残塬(董志塬)就在庆阳。一个“塬”字,加土不土,去土不实,无土不亮,缺土不旺,多个土字边,高天厚土,顿时凸显了庆阳、写活了庆阳,使庆阳有了区别于黄土高原其他地区的显著特点与个性。
现在乘飞机从北京返回,当机翼下连绵的黄土墚峁从山西的峻峭变成陕北的浑圆,山峁逐渐变成一片片断断续续的台塬时,基本可以判定到庆阳地界了;从上海、兰州到庆阳,也有由机翼下山峁逐步过渡到台塬的强烈感受。当较大的塬面出现的时候,飞机就到降落的时候了,西峰所在的董志塬到了。
董志塬地肥水美,是旱作农业的典型区、农产品的丰饶区。
过去,对庆阳市首府西峰区的定位,常常使用 “西部大庆”“能源新都”等称谓,难脱自我夸尚的嫌疑。驰骋在一望无垠、一马平川、无山无河却有峁有壑的大塬之上,才感觉到自称“大塬名城”或“大塬明珠”,多了一点全国独一的真实与自信。
庆阳因“塬”而生、因“塬”而塑形铸魄的丰厚的“塬生态”文化,才更像庆阳的真模真样真底色。因此,运用“塬文化”或“大塬文化”代表和概括庆阳的地理人文面貌,不光是自我形象的升华,更是地理形胜与文化意象的创意与发现,可以很好地靓化、活化自己的地域文化境象与意象。
庆阳,大塬文化涵养的璀璨明珠
目前,庆阳有12个大的黄土塬。
董志塬,北起庆城县驿马镇北塬头,南至宁县新庄镇南塬嘴,东起合水县何家畔镇东塬畔,西至西峰区肖金镇西塬峁,南北最长处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总面积910平方公里。董志塬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残存的最大的塬,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另有早胜塬、宫河塬、西华池塬、屯字塬、平泉塬(含新城塬)、盘克塬、孟坝塬、临泾塬、永和塬、春荣塬、新集塬,它们面积都在20平方公里以上。
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下的小塬有8个:南庄塬、长城塬、金村塬、三嘉塬、月明塬、张巨塬、上里塬、八珠塬。
此外,在庆阳境内,还分布有更多的微型塬,面积合计1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2万亩。经不完全统计,庆阳境内大大小小的塬和以塬命名的地方,有上千个。
各处塬的命名,很有意思。如以序数论,一有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二有二麦塬、二咀塬、二道塬、二宅塬、二谷塬、二轱辘塬、二里半塬,三有三嘉塬、三麦塬、三合塬、三里塬,四有四合塬、四耳塬、四儿塬、四咀塬、四台塬,五有五顷塬、五星塬、五合塬,六有六寸塬、六合塬,七有七亩掌塬,八有八珠塬,九有九岘塬,十有十样景塬,可从一数到十。另有六十亩塬、七十亩塬、千山塬、万西塬等。
以姓氏命名的最多,如张巨塬、孟坝塬、金村塬、贺旗塬、巨家塬等。
以花草树木命名的,如花村塬、兰塬、大树塬、柏树塬、柳树塬、榆树塬、椿树塬、梨树塬、桐树塬、桑梨塬、冰草塬、黄草塬、狼牙刺塬。
以五谷瓜果命名的,如麦塬子、麻黄塬、胡麻塬、麻塬、花麻塬、苦荞塬、菜塬、瓜连咀塬、枣山塬、桃宝塬、果子塬、葡萄塬、梨儿塬。
以动物命名的,如喜鹊塬、马路塬、马登塬、牛家塬、羊路塬、羊千塬、鱼儿坬塬、蚍蜉蚂塬、狼沟塬、老鸦掌塬。
用颜色命名的,如大红塬、红坑塬、黄旗塬、黄台塬、青草塬、白草塬、灰沟塬。
用阴阳五行命名的,如阴庄畔塬、阴山塬、阳塬、阳路塬、金庄塬、木瓜塬、水沟塬、驮火塬、土王塬。
以大小方位命名的,有大合塬、大户塬、大山塬、小台塬、小天塬、东陈塬、南庄塬、西张塬、北沟塬、上里塬、下拐子塬、前马子塬、后大寺塬。
有的塬命名寓意很美,如月明塬、长城塬、太平塬、天子塬、门神塬、香山塬、平和塬、太古塬、水平塬、定祥塬、高丽塬,等等。
每个塬的命名必其来有自,或记述一姓一户最早的开发经历,或来源于地形地貌的特点,或来源于丰草茂树,或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或来源于一份美好的寄寓……
有塬便有沟壑,在大小塬的两侧,形成了由雨水长期切割生成的大小与长短不等的沟壑。这类沟壑在庆阳很多。一般的沟壑中有流水,沟坡上有荒草、树木或坡田分布,是庆阳主要的农牧区。当地居民的窑洞,多建在大塬边沿或沟壑台崖之侧。大大小小的塬和沟壑,构成了庆阳黄土高原主要的地貌特点。这些塬面和作为塬峁褶皱的沟壑以及河川二级台地,千百年来成为创造庆阳古代文明的主要平台与母体。
因此,庆阳的黄土地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应该叫做“塬文化”或“大塬文化”。立足于塬峁沟壑研究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中医药(岐黄)文化、民居文化,对开发与保护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唢呐、陇东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西峰,高天厚土陶冶的传奇之城
塬以城镇为名,在庆阳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古老的传统。如民国张精义撰《庆阳县志》把董志塬称为安化塬,就是因为其曾属安化县。另有早胜塬、宫河塬、西华池塬、屯字塬、平泉塬、盘克塬、孟坝塬、临泾塬、永和塬、春荣塬、新集塬等,都以乡镇命名,时间大多很早。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编撰的《元丰九域志》中记载:“彭原县有董志、萧、赤城、宁羌四城。”这是史书所见对董志最早记载,说明董志在北宋就存在了。到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彭原县废,历经隋、唐、宋、金、元,彭原都是董志塬的中心。
由于水土流失,彭原被多条沟壑侵蚀,董志作为原彭原县名镇,逐渐成为大塬的中心。据明嘉靖《庆阳府志》卷三“里甲”载,董志“乃四达通途,贸易辐辏之地”。而董志原之名代替彭原,为国家正史所载,屡见于疆臣奏稿与朝廷上谕之中,则在晚清同治年间。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收复庆阳,奏请添设县丞一员驻扎于董志,筑城分治,名为董志县丞。
董志县丞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董志塬作为一个地缘地理单元在行政建置上的空白。从某种程度上也为位于董志塬制高点的西峰小镇以后替代庆阳府城而成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创造了条件。
西峰的前身是秦霸岭堡,据明嘉靖《庆阳府志》载,地在“府城南一百一十里,嘉靖三十年(1551年),参议陈其学筑。俗呼为张官儿寨”。堡寨周长64丈,占地约150亩,今则俗呼为“寨子”,以现在庆阳五中为其中心领地。清同治九年(1870年)环吕祖庙又建起一座城堡,周长3华里,俗称为老城。1918年扩大规模,修建了周长10华里的新城,将寨子和老城围在里面,形成了城内有城,壕外有壕的特点。西峰就是由这三座城发展起来的。
西峰因缘际会,主要崛起于民国以后,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已实现了三级跨越式的发展。
第一次跨越发生于晚清民初,时间是1870-1935年,从纵向来说,西峰从一个名叫张官寨的村堡及堡外集市一跃而成为民国初期原庆阳县辖的商贸重镇;从横向来说,竟一举替代了千年名镇彭原(元以前彭原县治),又替代了另外的两大千年名镇董志(左宗棠所设董志县丞治所)、肖金,成为董志塬的中心。
第二次跨越完成于1936-1986年,从纵向来说,西峰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从一个商业市镇、临时地方行政中心,一跃而成为真正的县级市;从横向来说,完全取代庆阳千余年之府治中心——庆城,而成为庆阳真正的中心。
第三次跨越,从1986年起到现在,正在进行。从纵向来说,以银西高铁开通为标志,西峰取代平凉原有之陇东区域交通枢纽地位,而成为陇东交通中心;因连续十年在甘肃地区经济发展中名列第二,成为陇东的经济中心,现在正在夯实和丰富作为陇东区域中心的软硬实力和辐射力。从横向来看,在区域综合实力竞合中最有可能后来居上,成为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中最大的看点是,西峰在银西高铁开通后进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获同城效应。如何使用好这一机遇,对西峰和庆阳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庆阳市正在以西峰为中心,站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高点上,全视域吸纳全市和周边省区优势文化元素,构思和设计庆阳文化与旅游的新形象和新品牌。百年发展历程,是西峰最大的历史,也是最大的文化,更是最好的自信,还是饱含着蓬勃朝气的自信。
大美董志塬以其雄浑和殷实很好地支撑了西峰的发展,还将继续支撑西峰的进一步发展。西峰因发展太快,其名称来由史志失载,或将成为一个永远的传说。但西峰的百年发展史,却是真实的一个大塬的传奇史,值得关注、值得研究。愿西峰继续书写传奇,创造董志塬更加美好的明天!
庆阳,黄河文明的典型区和富集区
庆阳,这块神奇的黄土台塬星罗棋布之地,不仅黄土地形地貌的类型齐全,可作为黄土高原典型地理景观、大地艺术探访目的地,又由于传说中4000多年前黄帝部族的活动和相传3000多年前周人先祖不窋在这里“教民稼穑”,故也可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华文明探源、农耕文化与黄土民俗文化、中医药(岐黄)文化的体验、巡礼之地,也是史前大聚落文化、古代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古道文化(秦直道、丝路古道)的汇集之地。
目前正在展开第六次全新发掘的西峰南佐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是截至目前庆阳发现的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国家级文物遗址。南佐遗址的历史地位、社会价值、文明程度、工艺水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总体规模之巨前所未见。总面积600万平方米,比石峁遗址大200万平方米,是迄今所知的二里头遗址的两倍,是目前所见到的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晚期由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阶段的中心聚落遗址(距今6300-4600年)。
二是核心遗址面积之大前所未见。其核心区约30万平方米,与良渚遗址的莫角山一样大,其周围还有九座夯土台,“九台”对称分布且位于聚落中央。夯土台外侧又有2道环壕,可以看作是史前聚落的城墙,相当于城邑有内外2道城墙环护。“九台”和大型建筑的庞大体量、台外壕沟和夯护设施之巨大规模,也都前所未见。
三是单体房屋的体量之大前所未见。F1仅室内部分就达630平方米,体量规模在同时期无出其右,应当属于宮殿式建筑,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力,显示陇东地区可能已进入早期国家或者文明社会,也充分展示了南佐人的建筑艺术达到很高水平。
以现在的发掘规格和随之而来的发掘规模及内涵来判断,南佐遗址极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世界遗产级别的考古遗址。
庆阳市将积极配合好遗址的发掘,做好遗址的保护、研究与利用工作,尽力将南佐遗址纳入“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文化工程大项目,争取叠加经费支持,建成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真正提高文化旅游的品位与影响力。
期待南佐遗址在黄河文明、大塬文化之下,打造成庆阳最亮丽、有看点有卖点的文旅品牌。
相关新闻
- 2021-05-21甘肃省博物馆首次展出马家塬出土战国马车
- 2020-10-28马家塬连珠纹釉陶杯,来自2300年前的西亚玻璃器
- 2020-09-09塬上的蓝天
- 2020-06-08庆阳“再造一个子午岭” :黄土塬变身“绿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