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了的太统山
□魏柏树
太统山位于平凉城西南7.5公里处,兀立于黄土高原之上,扎根于泾河岸边。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系六盘山东部支脉,西北起平凉市境内南窑峡,东南至崆峒区鸭儿沟,长6公里,宽4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234米,北坡较平缓,其余三面山势陡峻,沟深谷狭,地形复杂。
论名气,太统山比不了崆峒山;论高度,崆峒山比不上太统山。崆峒山,是神仙留恋的地方,是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向往的风景,是道人修身养性、僧人礼佛诵经场所。太统山,是凡夫俗子的所爱,是给普通百姓遮风挡雨的屏障,是白云缠绕、午夜梦萦滋养真气的地方。
太统的名号及“怪事”
太统的名字即由太同演变而来,而太同又源自大同。大同的“大”,古亦通“太”,又通“泰”。“大同”一词,古代指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不战不乱、无贼无匪的社会,此即“大同世界”,源自《礼记·礼运》篇。这是历代统治者的追求,也是黎民百姓的渴望。全国找不出第二个“大同山”,也不会有一座毗连仙山的“大同山”。
它名字的演变,总会让人们浮想联翩。明嘉靖《平凉府志》写平凉山川形胜:“北连朔方,南襟陇蜀,东抵豳岐,西距安会。包括小陇、空同、可蓝、大同、美高、都卢诸山。”显然,可蓝、大同、都卢并列,平起平坐,并不是一座山。请看在“山川”中的详细记述:“又西曰干沟,越十里为银洞沟,南二十里为分水岭山,即可蓝山,又西五里曰大同山。”
乾隆《甘肃通志》卷五介绍平凉县“山川”时这样记可蓝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十六国春秋》载:“赫连定胜光二年,畋于阴盘,登岢蓝山,屯兵于此。”《寰宇记》载:“可蓝山亦泾水源,与笄头山连亘,又为分水岭山。大统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与可蓝山相接。”
这里的可蓝山,多了个都卢山的名字。而且,可蓝山又可以写成“岢蓝山”。查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地部卷十五《凉州记》载:“可蓝山,一名都卢山,皆泾水源,与笄头山连亘。赫连定胜光二年,畋于凉州,登可蓝山望统万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业,岂有今日。’”
《太平御览》里还记载了一则故事:赫连定占据平凉,登此山,“有群狐绕之而鸣,射之竟不得一”,赫连定乃叹曰:“咄咄,此亦怪事也!”
统万城又称为赫连城,远在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座都城遗址,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立在太统山能否望见统万城,不得而知,我好奇的是这“群狐绕之而鸣,射之竟不得的”怪事。以后,是否还出现过群狐,竟无人考究,而只有山名倒不断变化并赋予新的含义。
清《嘉庆一统志》载:“太统即大统,亦称大统山,取统一天下大业之意。”
新志书又这样记:“虎狼山又名杨家山,别名分水岭山、都卢山。其脉源于关山。在市城西南10公里处,主要位置在麻武乡境,连绵16公里。”
现在,似乎没有必要再去分辨可蓝山、大同山、都卢山、虎狼山、杨家山、分水岭山了,按现代人的习惯,都叫“太统山”得了。
太统山的高度与传说
“两棵通天树,高比大同山。”这大概是平凉最古老的一首民谣,至少有五六百年了。现在,环平凉而居之山,还是数得上太统山。平凉人的至爱也是太统山。太统山注定要彪炳史册,太统山最有资格点评平凉的历史。
去崆峒山拜见广成子的黄帝从太统山下走过时,他虽有心事,但还是匆匆投去了崇敬的目光。此后,秦皇汉武的兵车从山前碾过,唐宗宋祖曾驻马山坡,也曾顶礼膜拜。成吉思汗避暑、左宗棠西征更是注目兴叹,只可惜皆未留下文字,没有诗篇遗存。
我也留心过,平凉文人们赞美太统山的诗文实在太少了,或许是因为交通不便,或许另有原因。祝世林先生曾写过《太统之春》,却是愁云笼罩,似乎没有春的味道:“忧思愁绪夜夜心,太统三月不知春。宿雾未收东方晓,风风雨雨又黄昏。”以我看,倒是赵时春当年写崆峒山最美的诗句“远分秦陇三川水,收尽昆仑万里山”,应该移给太统山才更贴切呢。因为,登太统山看得更远,眼界更加开阔。
另外,薄时缥缈如烟,浓来成云凝雨的“太统屯云”,旧为平凉八景之一。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大才子赵时春49岁时,他感到“有心无力回天地,有泪无门达上苍”时,想到过“大同山”,有诗为证,他在《次陶总戎韵三首》中写道:“共招丛桂岩前客,且喜书文正大同。”这一年,他还写过一篇《茹隆》的文章,说的是一位80多岁姓茹的老叟卖派(平凉方言)其祖上当年辉煌,并从兴盛发达到衰落变卖祖业,不好具体陈述形容,只能说:“我子孙相承,至我年已八十多岁,人们把我都忘了,还记得我家建的亭子。我记得儿时的歌谣:‘两棵通天树,高比大同山。三盘水磨连夜转,九顷不求天。茹氏如贫废,泾河水亦干。’”看看,两棵通天树堪与太统山试比高?他继续说,“我爷爷在世那会儿,刺史太守大人们都要亲自去拜访我家老人,常常到我家那亭子流连忘返,他们把酒临风,观景畅论。我那时端酒送菜,也能吃上几口呢。邻里们看到这情景有点羨慕又不服气。哪知天行地转,徭役繁重,加之连年灾荒,老先人的家业都卖给了王家,钱也都充了赋役。唉!泾河水没有干,茹氏贫废已不堪。我的祖业成了别人家的,亭子也自然属于他家的。世事难料啊,谁知道有一天,这亭又换了另外新主。”
赵时春写的是真人真事,他说:“余闻而重伤之。叟之子,江海孙朝风,俱役华亭,常求货于余。”赵时春在《复古亭记》这样写:“南负所居之郭,北距泾,各半里,得茹氏之废圃十亩,中有亭仅三楹,楹仅寻,夹以樛柳二,巨且盈寻,干云七八仞,风曳之垂丝,婉约可爱,而势且倾折欲败。亭里老云,俱百余年矣。亭之瓦长尺有咫,上栋虽圮,而下宇巩立。乃更而饰之,伐腐柳而植新,肄焉以衍。樛之子孙埴墁之。洼沟,泾流而潴之,奫然小沼,受蒲萍荷鱼之属。水陆之鸟,所宜之卉与余偕集而并游,籁声时时自天外来,与余心会,殆不可得而名言。或曰:郡之亭莫寿于此,垂废而复,无物以害之,又可百年,宜名曰:‘复古’。因歌余洗心亭辞‘万绿丛中啼鸟娇,天外飞下舜箫韶’者。或曰:几是与夫舜与韶,固不亡也。其年则愈古矣,作复古亭记。”
原来,这亭子卖给了赵时春。他悲哀的是“能存古与柳,而不能存吾之民”。
今天,古亭与柳都已不见,赵时春也去了五百年,惟太统山还是那样巍然。
曾听到平凉路人这样说,“太统是平凉的主山,崆峒是平凉的客山。崆峒兴旺而太统寂落,故见平凉发客不发主。”言下之意是,外地人到平凉城,无论做官还是经商,都会“发达”,而当地人则“无闻”。
发与不发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一点很清楚,“主山”的位置在平凉人心中是明确的。
太统山的个性
太统山体由“奥陶基石岩”组成,土壤为山地褐土、棕壤土、砂砾土等多种。已发现的植物有750种,动物有559种,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物种资源有70余种。太统山气候温和,林木蓊郁,奇花姹紫嫣红。鸟可巢,人可依,林下生长着黄花菜、蕨菜。地下有水泥石灰岩、铁、煤、耐火粘土等。
赏人文景观自然要登崆峒山,观自然风光可别忘了上太统山。“太统—崆峒”已跻身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曾几何时建起了“太统山庄”,山谷里充满了笑声,近几年又渐渐沉寂了。
登崆峒山虽远,但前山、后山都有路,又有缆车。上太统山虽近,遍地荆棘,多为羊肠小道。上世纪80年代成立太统山微波台时才开辟出一条车路。太统山上也建有太白庙、菩萨庙、龙王庙、子孙宫、药王洞、石窟等,曾是道教崇奉的“青山圣地”,也曾热闹过一阵,但终究摆脱不了被冷落的命运。
但是,人们终于看懂了,太统山自有其独特的个性,它高出崆峒山百多米,却从不自恃其高;独揽风云变幻也不自鸣得意。它犹如一位深藏不露的老人,自知是平凉诸山之“盟主”,所以不肯也不屑与谁比高低,更不在乎对它是赞美还是贬损。因为,人们追逐热捧的未必都有价值,人们淡忘轻视的或可永恒。它拒绝粉饰,保持本真,默默地看着山川变化,以祥和的态度看着一些人粉墨登场,目送一些人谢幕离开。
相关新闻
- 2022-03-01平凉“官庄”与明代韩藩王的渊源
- 2022-03-01张国臂掖——河西四郡之张掖
- 2022-02-25千秋桑梓崇圣祀——羲皇故里天水伏羲祭典活动述略
- 2022-02-25伏羲在卦台山画卦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