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舟曲石门沟:人道姜维曾在此屯田避祸
“沓中”,是古代地名,有观点认为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甘肃省舟曲县,是一个处于岷山、迭山环抱中的小型盆地。历史上三国时蜀汉名将姜维曾屯兵此处。
01
(一)
无论美人迟暮,还是英雄末路都乃世上最无可奈何的悲哀。只这英雄末路便无由地让人想到了三国时的蜀汉名将姜维。
1800多年前,从故乡天水出发时英姿勃勃的年轻将军,到最后为蜀汉博取一线生机的六旬老翁,一代名将姜维的征战生涯中长时间停留的区域便是在沓中。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于姜维在沓中屯田避祸有这样精彩的演绎:姜维在祁山与邓艾相持,稍占上风,却因为宦官黄皓与想要取代姜维的右将军阎宇狼狈为奸,向后主进谗言将其召回。姜维被迫班师,求见后主不得,却通过郤正得知了真相。姜维气愤欲杀黄皓,被郤正劝止。
郤正建议姜维带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祸,并列举四大利。“一者,得麦熟以助军实;二者,可以尽图陇右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视汉中;四者,将军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以避祸。此乃保国安身之策也,宜早行之。”
姜维次日便召集众将,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了周密部署后率军北上沓中屯田。
在姜维选择屯田避祸这个事件里,隐含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姜维这样一位才华卓著、手握重兵的大将,为何会单取到沓中屯田避祸?
沓中又在哪儿呢?
是在迭部?舟曲?还是临潭?史书有不同的说法。
02
(二)
舟曲县大川镇石门沟村有石门沟栈道与摩崖石刻的遗存。
石门沟古栈道始建于三国时期,只是后世又多有修建,栈道遗址就在该村东北约200米处的石门沟峪口,海拔近1300米,峪口依山对峙,高耸入云,形状酷似开启的两扇巨型石门。
石门崖体纵深约70米,东侧高约120米,西侧高约160米,两侧相距20余米。栈道遗址从石门北侧峭壁与沟溪平行延伸到石门南侧,东西峭壁上分布有正方形的栈道孔共4层80多个,每层栈道孔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间距1.2米至3米。东侧石崖上还有摩崖石刻一处,共刻有103字,为北宋皇祐四年(1052)所刻,记述了宋时诸官员巡查舟曲县境内时的情景。可见直到宋代,这里仍然是极具军事价值的锁钥之地。
石门沟古栈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石门沟古道是自白龙江河谷翻越峡子梁山口到拱坝河乃至白水江流域,最终到达四川的必经道路之一。唐宋以来,这里又逐渐成为“茶马古道”的路段,川茶与蕃马的交易十分活跃。
按一些学者的观点,舟曲县西南部的大峪、武坪一带就是古“沓中”之地,可以想见,这条栈道就是陇蜀道西线,也是姜维和他的八万将士与蜀汉政权连通的生命线。
03
(三)
大峪东与武坪毗连,仅一梁之隔,恰恰围绕着石门沟栈道所在长约17公里铺展开来。大峪、武坪及其邻近的三角坪等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辽阔,植被良好,森林覆盖面积大,水资源丰富,只要有土的地方播下种子,小麦就能迎着秋风生长,是屯兵牧养、垦田种麦的理想之地。
在大峪、武坪,文物工作者先后发现了三国时期的古城堡及地下文物,其数量与密集程度为其他地区所罕见,这足以说明在当时这一带已成为魏蜀交兵之地。
史载,姜维在北伐中多次联合羌人共同与魏国作战,在当地的参狼羌、白马部族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这令姜维拥有了在沓中站稳脚跟,和曹魏军事拼死周旋的“人和”条件。
姜维屯田摆出的阵势甚至吓着了司马昭,差点就要依贾充之计使用派遣杀手这种极端手段了,只有魏国从事中郎荀顗一眼看穿了姜维虚弱的本质,他断言“今蜀主刘禅溺于酒色,信用黄皓,大臣皆有避祸之心。姜维在沓中屯田,正避祸之计也。若令大将伐之,无有不胜,何必用刺客乎?”
(四)
姜维选择屯驻沓中,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除了避难与防御战略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自沓中走阴平道,绕过曹魏重军防御的雍州地区,直接西图凉州地区。而这一战略构想,也是诸葛亮在世期间的一贯主张。
不过,历史的最终走向,似乎对姜维有些残酷。因为,在姜维屯守沓中的第二年,就迎来了决定蜀汉命运的剑阁之战。
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拜邓艾为征西将军,领三万士兵从狄道进军至沓中围攻姜维,邓艾部将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士兵出祁山到阴平、桥头截断姜维回蜀归路。与此同时拜钟会为镇西将军率主力军十余万人沿斜谷、骆谷直抵汉中。
等到邓艾进入沓中、钟会主力进入骆谷时,后主刘禅才按姜维表奏的安排派出援军,但早已来不及了。
姜维不得不撤出多年苦心经营的“沓中”。随着沓中的失陷,姜维只得率军历经千难万险回援蜀中,在剑阁他与钟会苦苦相持。
可惜蜀汉只有一个姜维,他最后是亡在邓艾那次传奇的摩天岭弄险之上,但直到成都陷落,钟会仍被迟滞于剑阁动弹不得,奈何不了姜维……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相关新闻
- 2022-02-25千秋桑梓崇圣祀——羲皇故里天水伏羲祭典活动述略
- 2022-03-01张国臂掖——河西四郡之张掖
- 2022-03-01平凉“官庄”与明代韩藩王的渊源
- 2022-03-10被冷落了的太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