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史博览

传承华夏文明 构筑文化高地 ——《临夏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解读

22-03-23 15:36 来源:民族日报 编辑:赵满同

  原标题:传承华夏文明 构筑文化高地

  ——《临夏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解读

  “彩陶王”

  炳灵寺石窟

  从幼到老的铲齿象头骨化石

  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

  八坊十三巷

  本报记者 马龙 刘刚林

  “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围绕保护历史遗产、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作出了这样的指示要求。

  临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文化资源禀赋独特,黄河文化、彩陶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交相辉映;临夏“花儿”、临夏砖雕、河州贤孝、保安腰刀锻制技艺、松鸣岩花儿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中国砖雕文化之乡”。

  探索当地文化变迁,不仅有利于保护、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对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立足我州丰厚的历史文化禀赋,以“文化立州、旅游富州”为目标,以“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为核心,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文化铸魂、文化探源、文化守根、文化塑形”行动为引领,把我州打造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近日,州委、州政府站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上,出台的《临夏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将临夏州建设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重要板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旋律更加高昂;全州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年提高,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花儿临夏·在河之州’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得到全方位拓展。”全方位擘画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强州建设的新蓝图。

  “一心”引领:实现民族融合、文化繁荣、共同富裕

  临夏州是兰西城市群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州内现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其中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区的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民族融合,是临夏州成立的历史起点,也是临夏州发展的现实基础。

  《规划》提出,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中,要打造“民族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这一主要核心,通过生命演绎、文化透视、地理相遇、赓续红色、黄河文明、民族融合六个维度板块揭示华夏文明的前生后世,印证民族融合的史实,提升基地示范的内涵。

  ——在地球生命的维度,通过化石文化探寻青藏高原远古时期的历史变迁;

  ——在文化考古的维度,例证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发展从彩陶文化走向玉石、青铜的嬗变;

  ——在历史地理的维度,寻求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地理相遇,凸显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南路、茶马互市之中的融合发展;

  ——在红色文化的维度,探索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展示其最全面、最广泛的红色信仰;

  ——在黄河文化的维度,探究黄河上游生态涵养区独特的治水智慧和农耕文明;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维度,见证从古至今多民族团结融合奋进发展的社会主义实践图谱。

  “民族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是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多元民族之间和谐稳定、生生不息发展的典范,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紧紧把握“民族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这一主要核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文明进步的和谐临夏”为抓手,对华夏文明持续解读、例证、探究,才能通过民族融合发展的实践,不断守牢思想阵地、培育践行主流价值、繁荣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民族融合发展和团结进步,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实现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富裕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才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民族融合、文化繁荣、共同富裕的典范。

  “六区”带动:让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对一个地区来说,留住历史文脉,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近年来,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让文化成为新亮点、新看点。

  《规划》结合我州区位区划、交通环境、旅游资源、文化禀赋特色、区域联动及旅游发展趋势,提出要打造民族民俗非遗文化展示区、黄河上游生态文化涵养区、史前遗址文物保护创新区、生物化石科教研学创意区、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区、康体养生休闲文化体验区,为文化强州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民族民俗非遗文化展示区。突出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保安三庄、东乡县达板镇舀水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区域的民族民俗。对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保安族、东乡族的口头文学、饮食、服饰、民俗、建筑、体育、手工艺品等内容深入挖掘,体现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特性,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传承民族文化血脉。

  ——黄河上游生态文化涵养区。主要包括积石山县、东乡县、永靖县、临夏县等黄河上流流经的区域,体现在生活和生产中呈现出农耕和游牧、多民族之间融合交汇的面貌;展示从大禹治水到建国后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的建设,黄河治水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依托炳灵寺石窟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建设,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景区管理,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临夏黄河文化,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不断丰富黄河上游生态文化内涵。

  ——史前遗址文物保护创新区。开展各级文物遗址调查,建立各类文物遗址资源数据库。开展齐家坪遗址、新庄坪遗址、三坪遗址、半山遗址、边家林遗址、林家遗址、大夏遗址等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推出一批有影响力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实施一批研究阐释重点课题,建设一批文化遗址公园保护利用重大项目。围绕骨器、石器、彩陶、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资源打造“史前荟萃”珍品展览,挖掘和呈现遗址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事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促进沉睡的遗址文物活化利用。

  ——生物化石科教研学创意区。以永靖县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和政县松鸣岩-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大景区为依托,形成集古动物化石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展示区,着力打造古生物探秘研学文旅品牌。实施和政古动物化石研究和展示中心建设项目,建设集研发、创意、生产、交流、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创意园区。普及古生物学知识及优秀科研成果,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古生物学的认知和兴趣,增强公众对于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的意识,引导公众参与到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中。

  ——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区。依托我州著名红色景点,引入VR、AR、5D等先进技术,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实施革命旧址维护保护项目和馆藏文物修复工程,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宣传。创作一批红色文艺精品,打造一批传承红色基因的研学基地和红色文化地标,推出一批红色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设计研发一批红色创意产品,不断提高红色文化对群众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康体养生休闲文化体验区。依托州内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负氧离子含量高的优势,以“融合发展、相互赋能、消费驱动、结构升级”为路径,引入“康体运动、休闲养生”等文化元素,将健康、养生(医养)、养老、体育、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高标准建设集生态观光、康养运动、自驾游、冰雪旅游、温泉养生、乡村旅游及“山、水、树、镇、村、景”为一体的太子山全景生态康养休闲长廊;以黄河三峡滑翔基地、太极湖、黄河三湾为重点,打造集生态观光、时尚高端体育运动、休闲度假及黄河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黄河三峡康体养生休闲体验区。

  八大工程:夯实创新区建设基础

  历史前行,文脉存续,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以项目为依托,夯实基础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关键。为此,我州突出重点、整合关联、拓展延伸,提出要从城镇综合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文艺创作、传承保护、文化惠民、文化传播、环境优化、数字再现等方面实施好八大重点工程。

  城镇综合提升工程——推进街区活化利用,重点做好“文物、文化、旅游”三篇文章,打造一批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等多功能的文化休闲聚落;抓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及创建工作,争取将更多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名城名镇名村申报纳入到国家、省级名录中,并积极创建申报文明城市、示范村镇、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小镇、旅游休闲街区等;完善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和保障水平;做好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大力提升人居生态环境,尽快补齐城乡生态环境短板;坚持以城带乡、以景带村、城乡建设统筹战略,挖掘村镇地域文化,树立村镇品牌形象,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

  “文旅+”融合发展工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断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和增长点,释放出新动能。坚持规划引领、整合集成、整体包装、抱团发展理念,以“一心引爆,双核驱动,三廊贯通,四区崛起”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的构建,开创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按照“一产围绕文旅调结构、二产围绕文旅出产品、三产围绕文旅搞服务、城市围绕文旅提形象、农村围绕文旅强基础”的总体思路,加快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商贸、科技等相关产业真融实促,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强化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升全民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从业者服务技能、法规意识;加强宣传推介,打响叫亮“花儿临夏?在河之州”品牌形象。

  文艺创作工程——要创新文化赋能品牌,深入研究临夏州文化发展脉络和精神内涵,研判临夏州文化“瑰宝”的唯一性、独特性、稀缺性,开展文化源流探究与创新融合工作;要充分挖掘运用临夏特色文化,创作一批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推出一批体现临夏历史文化遗产的系列精品,创新制作一批展示临夏远古风貌特色、历史沉淀的科教纪录片等;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工作,培养非遗研究人员,真正让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活起来”。

  传承保护工程——积极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成效,打造形成一批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综合效益有效发挥,一大批价值突出、代表性强的国家级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水平和数字化展示水平明显提升,各类自然遗产地保护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重点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条件和广电智慧化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文化惠民工程——革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加强对基层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改造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改造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用足用活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常态化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盘活用好现有演艺场馆资源,丰富民族歌舞、花儿、河州贤孝、河州平弦等地方文艺演出,常态化开展“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红色文艺轻骑兵”、“书香陇原”全民阅读等品牌活动,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提档升级。

  文化传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宣传推广推进建设的生动实践、成绩成效和典型经验做法,激发共同参与建设的热情;坚持“文化为脉,品牌营销”策略,重点打造文化IP和文化品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塑造文化新地标,增强文化软实力;深化与兰西城市群、省内沿黄四市州、敦煌等重点地区文化交流合作,强化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互联网思维、全媒体视角,扩大临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现“花儿临夏·在河之州”独特魅力;开展文化研讨交流,办好各类节会和学术研讨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手段方式,精心遴选一批有特色、叫得响、品牌化潜力大、推广性强的采访点,联合主流媒体、新媒体与大型网络运营商,制作影视、文学、艺术等作品,提升临夏知名度与美誉度。

  环境优化工程——以“立足保护、严格开发、统一管理、合理规划、永续利用”为理念,加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力度,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下城乡建设的红线意识,逐步改造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结合建设“四通八达的畅通临夏”要求和全州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重点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完善公路网,进一步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与旅游发展相互融合;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区域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保护黄河、湟水、洮河、大夏河、广通河水系格局的完整性,开展重点生态治理工程;凝练临夏多彩文化的代表性元素,设计具备地域文化特色的形象标识系统,强化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临夏段的辨识度和可记忆性。

  数字再现工程——完善文化产业“云、网、端”基础设施,打通“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数字链条,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内的千兆网络建设和文物数字化建设、非遗数字化建设,建立全州博物馆线上展览平台,全面推动数字技术与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化展示新业态,将我州优秀传统文化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全方位展示和推广,推进华夏文明数字化再现的社交化、生活化、立体化;整合升级现有数据库和网络数字资源,建设华夏文明大数据体系的中枢系统和分平台,建设文化资源数字化体验馆,鼓励各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文化大数据开发,创作适应现代化网络传播的文化体验产品。

  抓住文化特色,以“文”的元素“化”发展新路。眼下,随着《临夏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出台,我州找准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我们相信,在推动华夏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征程上,临夏必将会阔步前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