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武僧团大战西夏党项军
真武座前梳道髻
流转阴阳驭五行
静若处子动若风
紫袍飞影没黄沙
在平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发源于“道源圣地”崆峒山的崆峒派武术,历史悠久,武运绵长。因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派并称为中华五大武术流派,而在武林独树一帜、声名远播。金庸先生题书盛赞“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千百年沧桑积淀和崆峒武者世代创新,奠基了平凉的汤汤文脉与泱泱武风。平凉自古就有尚武传统,兵燹战乱孕育了古崆峒之地人们的尚武精神。
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记载:“空同之人武”。
李白在《赠张相镐》中写道:“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杜甫更是寄情崆峒武术,在《寄高三十五书记》中写下了“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中亦写道:“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豪迈诗篇。
崆峒派武术源于隋末唐初,始祖飞虹子,隐居崆峒山习道研艺,创崆峒派,后传至海内外多国。
崆峒派武术第十二代掌派人、中国崆峒武术协会主席、中国武术协会会员——“飞真子”陈虎介绍,崆峒派武术包括崆峒山道家流传下来的武术套路、北派武术的十二个拳种(查、华、花、炮、洪、红、通臂、通背、八极、太极、形意、八卦掌)三百多个武术套路。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门。
尤以“奇兵”为胜——所用兵器以短、小、轻、柔、奇为特色,如扇、拂尘、剑、耙、枷和鞭杆等。
崆峒派武术作为平凉之地所独有的文化瑰宝,倡导尊崇和谐、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思想,一招一式中生动演绎和承载着中华传统道文化的阴阳、道法、刚柔等哲学理念,蔚为大观。
2008年6月,“崆峒派武术”入选第二批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平凉市崆峒区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正如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少林寺“十三武僧救秦王”的历史佳话一般,崆峒武者也有一段拯救黎民苍生的光辉历史。
北宋年间,西夏强势崛起。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西夏和北宋两军在镇戎军(今固原县)以北定川寨交锋,宋将葛怀敏等十余将领阵亡,宋军此役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西夏军乘胜南下,直逼渭州(今甘肃省平凉市)。
西夏军一路焚毁民屋,抢夺畜粮,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宋史》记载:“夏师长驱抵渭州,幅员六七百里,焚荡庐舍、屠掠民畜而去。”平凉百姓闻讯纷纷赶着牲畜,带上家产,扶老携幼,逃往崆峒山上。
西夏军占领渭州城后,发现已是人去城空,于是兵峰向崆峒山席卷而来。霎时人喧马嘶、尘土蔽日,百姓惊慌失措、惶恐不安,只因崆峒山上没有宋军,百姓又是手无寸铁,在彪悍野蛮的西夏军面前,无疑是砧板之肉、待宰羔羊。
万分危急之时,崆峒山明慧禅院主持法淳大师挺身而出,安抚乡亲们:“不要害怕,崆峒山乃神灵之山,佛祖会护佑众生,而且还有我等武僧呢。”一席话掷地有声,人们顿时也安静了下来,踏实在山上住了下来。
法淳大师召集500多名武僧,周密谋划、运筹布阵。
他让一部分武僧去镇守前山道路,另一部分去把守后山之路。崆峒山峰峦叠嶂、山势雄伟,陡崖峭壁林立,古木苍松密布,除了这两条上山小路,再无其他道路上山,更何况这两条羊肠小道也非常陡峭险峻,易守难攻,实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西夏骑兵在此根本无法施展兵威,大型步兵军团也难有用武之地,这正是法淳大师谋略之所在。
除了镇守道路的武僧团依山势和西夏军对峙外,法淳大师还派遣法纯、法涣、法深、法汾等少数精干徒弟伺机进攻西夏军,发起夜袭游击战,扰乱敌军阵营。
入夜,月朗星稀,倦鸟归林。
西夏大营万籁俱寂,士兵毫无防备的肆意酣睡。
见时机已到,法纯武艺高强、机敏勇毅,带领二十多个师兄弟组成“特种突击队”,携带油料火石,利用夜色掩护偷偷下山,悄悄潜入军营,直插军需营寨,放火焚烧粮草辎重,然后迅速撤离。
突遭偷袭,西夏军大怒,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宋军正规部队都无力抗衡,却竟然被一群和尚打的措手不及。
天色大亮,西夏军整顿兵马,开始强攻崆峒山,企图占领这座道法传承已千年的佛教、道教名山,一举荡平诸佛僧众。
虽然西夏调遣精兵强将,气势汹汹的呼喊而来,但山路陡峭,地形生疏,面对防守严密、武力强悍的武僧团,几次进攻都被击退,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法淳大师还利用西夏人迷信鬼神的特点,给山羊身上裹上青瓦,羊角上扎上红布,把羊装扮成怪物,趁着夜暮赶到山下,驱赶羊群冲进西夏军营。
西夏军慌乱中以为是山上的神兽下界,吓得急忙逃离,撤回的将领把这种从未见过的异象禀告了西夏王李元昊,笃信佛教的李元昊以为有神灵护佑宋军和渭州百姓,于是下令全军撤退离开了渭州城。
足智多谋、冷静果敢的主持法淳和崆峒众僧,临危不惧、舍己为民,拯救了众多渭州百姓,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一时传为美谈。
渭州官员上报朝廷,当年十月,宋仁宗下诏:
“赐渭州崆峒山明慧院主赐紫僧法淳号志护大师,法纯、法涣、法深、法汾并赐紫衣,行者云来等悉度为僧。”
赐紫,是皇帝对有功人士的一种特殊政治待遇。
封建社会对官员服装的颜色和图案,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以体现官阶和身份。在诸多朝代,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紫色官服,但皇帝对有功人员,可以通过赏赐相关颜色服装来显示恩宠,这也代表一种特殊的荣誉。
关于崆峒武僧勇退西夏军的故事,后人是从当时铸造的一口铜钟获知的。
铜钟铭文详细记述了这件事发生的经过和结果,这口北宋年间铸造的铜钟,现珍藏在平凉市博物馆。
铜钟高1.7米,口径1.14米,口周长3.7米,钟顶有兽首纽,口沿是连弧六角形,钟身铸有浮胜图像,有莲瓣、云形纹饰,并有题记和题名。
千载风云,沧海桑田。
正是这段铭文,让我们重温了那段近千年前荡气回肠的勇毅长歌。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除崆峒山上的僧道外,山下的众多农夫也在天长日久的劳作习武中,能用农具作兵器,克敌制胜。
“崇文尚武”,已成为平凉历经千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和城市气质。
时至今日,平凉依然有很多武术爱好者,他们以武会友,强身健体,古老的崆峒武术生生不息,得以传承。
崆峒武术省级非遗传承人、平凉崆峒文武学校校长王镖介绍,崆峒武校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全日制、封闭式管理的寄宿制文武学校,开设有散打、拳击、跆拳道、崆峒武术传统套路、器械、规定自选拳械、气功、养生功等武术专业,在校学生三百多人,创办至今参加各类武术比赛、表演1200多场次,荣获奖牌千枚枚,已成为享誉陇原大地、激扬崆峒武韵的武术人才摇篮。
80多岁高龄的“平凉武术明星”岳起中、张炜英夫妇数十年传艺推广,崆峒武学社、各武术场馆、传习班的开办,“武术进学校”的推进,大型武术赛事的连续举办,崆峒武术团赴海内外展演,习练崆峒养生拳成为崆峒山游客最为喜爱的体验项目……都使崆峒武术有了传承之基、弘扬之源、发展之本。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崆峒武魂正在浸润着平凉大地的每一寸沃土,一棵枝繁叶茂的文化巨柏正在蓬勃生长、荫泽四方。
参考资料: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
2.李世恩主编《春秋逸谭》中邸广平相关文章(201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 市文旅局宣传推广科
相关新闻
- 2022-04-07冰与火之歌:范仲淹、滕子京的泾州之谊
- 2022-04-06决胜西北的兰州战役
- 2022-04-01“草圣”张芝有个性
- 2022-03-31春天的花与诗|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流行赏樱文化?梅、杏、桃、李、梨太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