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史博览

人文始祖话彩陶

22-04-12 15:11 来源:中国临夏网 编辑:赵满同

  原标题:人文始祖话彩陶

  ●王维胜

  彩陶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是因为其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的大门。那些美丽的纹饰就像一对对翅膀,让人类在智慧的海洋翱翔,寻觅氏族社会的印痕,探寻思想文明的源头。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正是彩陶繁荣昌盛的时代。

  毋庸置疑,马家窑彩陶为我们提供理解人文始祖的远古真实文化依据。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女娲创造神开辟了母系氏族社会,彩陶纹饰中大量出现鱼、蛙、月亮这类纹饰。伏羲带领着先民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鸟、蛇、太阳纹饰就成了彩陶主角,氏族社会的文化标志是生殖崇拜。炎帝东征,黄帝出现,氏族变成了部落,生殖崇拜变成图腾,牛图腾成为标志。

  女娲、伏羲作为人文始祖和精神图腾,在马家窑彩陶纹饰中得到了明显反映。青蛙的“蛙”和女娲的“娲”,蜥蜴的“蜥”和伏羲的“羲”,都是谐音。从女娲、伏羲的蛇身人面的造像中,我们确认女娲、伏羲就是人文始祖化身。

  女娲、伏羲、炎帝,就是历史所说的三皇。

  然后是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把部落变成了部落联盟。最后禹的儿子启废禅让制,把部落联盟变成了国家。

  随后产生了文字。

  中国古老的方块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文化,从古走向现代。它从彩陶起步,走过甲骨时代、竹简时代、纸张时代,一直走进现代计算机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都堪称是一部人类最壮丽的史诗。

  彩陶不仅是文字的前奏,也是中国工笔画、写意画的鼻祖。

  深入研究会发现,现代艺术的一些绘画形式,其实在远古时期的彩陶艺术中就已经产生。我们可以在千变万化的蛙神纹图画中,看到世界最早的抽象画。这些千姿百态、令人叫绝的抽象艺术,比西方抽象艺术的出现足足早了四千多年。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著名艺术家毕加索,看到了中国艺术,他大胆地学习并吸收了中国化元素,开辟了西方现代艺术,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鼻祖。

  由此领略到,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

  我们知道,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有170万年的历史,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只有一万年时间,这一万年中人类却很快进入了文明阶段。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快?就是因为陶器发明后,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重要阶段。

  除了物质层面,彩陶进逼出文化精神和思想崇拜的发展。

  最低层面的是祭祀。比如说马家窑类型的水波纹彩陶罐,颈部画上了人面纹,人面是一副尊严的样子,显然这是部落上层人物表示权力和尊严地位的象征物。

  从祭祀上升到哲学。比如说彩陶上常见画着两个圆圈,圈中是两个浑身长满毛的鸟形动物。一只鸟两翅朝上,有凌空飞翔之状;另一只鸟的翅膀,一只朝上,一只朝下,似有转动之势,显然这是一只飞翔的太阳鸟,反映了远古先民对太阳的崇拜。

  还有的画着女性崇拜符号。

  简单的图画,反映先民们的思想: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是哲学命题。

  汉民族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族群。据考证,形成汉族的远古部落群就有二百九十多个,汉代以前没有汉族的称谓。

  辉煌的马家窑文化是远古时代分布在黄土高原上的古羌人创造的。从马家窑文化蓬勃发展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可以看出,当时古羌人是多么繁盛壮大。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三个都是由于外族入侵,国家被消灭,文化被中断,而唯一没有被外族征服和消灭的国家就是中国。有历史证据证明,正是这一支强大的古羌族先民,有力地打退了印欧人的进攻和入侵,保住了永不间断、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

  精美的彩陶,绚丽的纹饰图案,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如同新石器时代的一道绚烂霞光,折射出远古先民的多项成就,至今还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从黑彩线条的四圈纹中,我们仿佛看见先民们在享受农耕文明带来的收获和喜悦。从色彩明快的大漩涡纹中,看到了黑彩人物,他们迈开大步走在田野上,身上的兽皮树叶之类的随风飞舞,他们伸开五指漫天飞舞地撒播着种子。

  从线条流畅的水波纹中,我们仿佛看见无情的洪水吞噬着先民们的生命,他们害怕着,恐惧着,崇拜着,又斗争着。蛙神战胜水患、驾驭洪水主要是靠强有力的腿部,而不是身体部位,于是先民们就用抽象手法把蛙腿加以夸张,在肘关节处和足部都画上指爪,表现出驾驭水、战胜水,保护农田的强大功能。

  随着先民们期盼神灵战胜水的心愿加强,所绘制的蛙神图案也由最初的四条腿逐渐变为六条腿、八条腿,再往多画时竖着画没有空间,于是聪明的先民们把原先竖着画的蛙神就横过来画,这样空间就大了,先民们进一步创造了长有许多腿和爪的能腾空而起、掌控万物、控制乾坤的神灵,这样龙的雏形就产生了。

  一个民族有文字的历史,在黑与红的彩陶中诞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