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收藏考古

甘肃简牍之西域往事:天马出大宛

22-04-14 10:10 来源: 甘肃简牍博物馆 编辑:赵满同

图片

  文物简介

  木简1枚(出土编号:Ⅱ90DXT0115④:37),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长23、宽1.3、厚0.3厘米。木简完整,字迹内容清楚。简文作“元平元年十一月己酉,□□□诏使甘□□迎天马敦煌郡,为驾一乘传,载御一人。御史大夫广明下右扶风,以次为驾,当舍传舍,如律令。”简中的“乘传”为驾四马的传车,是朝廷官员出使较高规格的传车。这枚简是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御史大夫田广明下发的朝廷使者的传信,持信人路过悬泉置的抄件。该简文对研究悬泉置的传舍制度、汉代的马政以及西汉王朝与大宛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图片

  简文大意

  这枚汉简抄录的是公元前74年12月28日御史大夫田广明下发的一份传信文件。简文内容是朝廷派专人前往敦煌迎天马,出长安后,从右扶风往西直到敦煌,沿途驿站传舍,都要按规定接待并提供车马食宿。简上的年月日是开具传信的时间,至于何时路过悬泉置,不得而知。此时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李广利伐大宛之后“岁献天马二匹”的约定已过了20余年,在这20余年的时间里,大宛一直践行每年献马两匹的约定,从此简的记载可得到证明。同时从这枚简中也可以知道,自太初四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宛和汉朝始终保持着往来贡使的关系。在当时的交通条件极不便利的情况下,朝廷每年都要专门派官员远赴敦煌郡迎天马,从敦煌郡迎接贡使和天马再到京师长安,沿途所过,要提供车驾和食宿安排,可见汉朝对迎天马的高度重视。

  阅“牍”延伸

  太一之歌

  [汉]刘彻

  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天马,先指渥洼水中所得神马。公元前114年武帝时“得神马渥洼水中,复次以为太一之歌”。将天马以龙神来看待,贡奉“太一”之神。公元前105年汉与乌孙和亲获一千匹乌孙马的聘礼,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联系乌孙到和亲历时十余年,因乌孙马来之不易,汉武帝特为乌孙马作《西极天马歌》歌曲曰: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后回到长安。向汉武帝详实上报了所到西域诸国的所见所闻。所谓“大宛之迹,始自张骞。”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汉朝和大宛还处在完全陌生的状态。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从张骞的言辞中,汉武帝得知在距长安以西万里之外的西域大宛国拥有大量汗血宝马。因汉朝与北方匈奴交战多年,匈奴人善战屡犯边界,尤其以骑兵为最。汉匈多年的战争,致使武帝希望通过引进大量的西域良马提升汉朝骑兵实力。

图片

  图 | 肩水金关木版画

  由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的往来交通路线,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者渐渐增多,对西域诸国的了解越发详细。熟悉当地情况的汉使向汉武帝禀告,“宛有善马在贰师城”,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汉使到大宛国后表明此行的来意是用千金及金马换贰师城的善马,大宛国王认为汉朝廷相距甚远,路途艰险,不仅不应允汉朝求大宛善马的提议,还杀害了汉使,掠夺了财物。事已至此,不仅汉朝求取大宛汗血宝马的目的没有达到,还使得西汉王朝的威严受到了蔑视,被激怒的汉武帝决定立即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大宛国拥有人口30万,军队6万。与当时西域诸国相比,人口和军队的数量居第二位,仅次于乌孙。汉武帝“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因汉朝低估了大宛的实力,六千骑兵加上几万属国不良少年建成的军队,加之路途遥远。“当道小国恐,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攻郁成,郁成不破之,所杀伤甚众”。汉军未能攻下大宛国的郁城,退回敦煌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李广利想罢兵,上书武帝说:“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汉武帝闻之大怒,派遣使者到玉门关传令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李广利只得率领部下退至敦煌休养生息。太初二年(前103年),也就是李广利败退敦煌的这一年,汉将赵破奴率兵两万北击匈奴,结果惨败被俘。朝臣们建议汉武帝先停止攻打大宛,集中力量对付匈奴。但武帝认为“天子已业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仑头易苦汉使矣,为外国笑。”在此情况下武帝再次部署兵力征伐大宛。

  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汉朝发动六万士兵,以及自带衣食随军的参战人员,携带着十万头牛、三万多匹马,还有大量的驴、骆驼以及大量的粮草,各种齐备的兵器从敦煌出发。兵临大宛国都城贵山城下,断其水源,围城四十余日后,大宛贵族杀死大宛王毋寡向汉朝谢罪,并提出献出良马的求和协议。贰师将军李广利和众将商议后答应了大宛的求和条,并另立了亲汉的贵族昧蔡为大宛国王。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乃出其善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给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待遇汉使善者名昧蔡以为宛王,与盟而罢兵。”贰师将军胜利东归,沿途路过的各个小国听说大宛已被打败,纷纷派其子弟随汉军前往汉朝进贡。拜见天子,并将子弟留在汉朝作人质。军队回到玉门关时,将士仅有一万多人。而在大宛得到的几十匹良马,以及挑选的中等以下的公马与母马三千多匹,也只剩下了一千多匹。太初四年,李广利率将士回到长安。汉武帝考虑其远行万里不念其过,封李广利为海西侯。

  太初四年(前101年),汉武帝终获大宛良马,称大宛马为天马,将乌孙马改称为西极马。并作《天马歌》以贺,载于汉书:

  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天马来,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天马来,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天马来,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天马来,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

  天马来,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从此以后,西汉王朝与大宛的关系进入了黄金时期。大宛“岁献天马二匹”,而汉朝的使者、商团亦络绎于途。从汉宣帝(前73年即位)到汉末和新莽时期的70余年简,是汉帝国同西域大宛关系的紧密期。由于史书上留下的材料极少,具体情况仍然模糊。但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汉简却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自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取得胜利后,出产于大宛和乌孙等地的大批良马通过敦煌进入汉朝境内,使西汉的马种得到迅速的改良。亦有很多良马留在了河西,例如我们现在知道的山丹军马场就是西汉政府良马的生产基地。

  在汉代的考古资料中,出现了不少象征“天马”的实物。目前最早的天马形象,早在西汉时期便已经出现,其典型代表就是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县雷台汉墓葬的铜奔马——“马踏飞燕”。此外,汉代的马俑作为陪葬品频繁的出现在墓葬中。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木马和木马车。

图片

  甘肃武威雷台汉墓铜奔马 | 图源甘肃省博物馆官网

图片

  甘肃武威汉墓出土木轺车 | 图源《中国汉代木雕艺术》

  对于良马的追求,促进了相马术的发展。汉代出现了以相马立名天下的相马名家黄直、陈君夫,并有相马专著的问世。相马术在汉代已是一种专门技艺,甘肃敦煌马圈湾出土简牍有相马的记载,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西汉初年的帛书《相马经》。

图片

  相良马图 | 图源《元亨疗马集》

  西汉武帝时,有“善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法献之”,有“以相马立名天下”者。如1981年在武帝茂陵出土鎏金铜马,为相马模型。

图片

  西汉鎏金铜马 | 图源茂陵博物馆官网

  汉代马文化的发展还表现为养马业生产技术又有了新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优良品种的培育、饲养管理技术的进步、兽医及相马术的发展等方面。悬泉汉简中就有对马医的记载。魏晋时期河西墓葬壁画中马的图像大量出现,在敦煌文献中出现大量关于马的描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马文化。

图片

  甘肃丁家闸十六国墓壁画《天马图》| 图源《甘肃丁家闸十六国墓壁画》

  汉朝大军远征大宛沟通的这条路线,成为后来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流。也就有了“天马衔来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的诗句。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