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海经书写及展现文化工程
作者:冯玉雷
山是父亲,水是母亲。山水之间,一草一木,都有情感,一神一仙,都有渊源。文明发生发展交流,都是依山傍水进行。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华夏文明。中国文化的物质符号是玉,如果要找一部经典代表“最中国”,应该就是《山海经》,这部先秦典籍、上古百科全书!
《山海经》包括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丰富但不庞杂。可自成书以来它一直是学者聚讼纷纭的对象。西汉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认为其作者是上古治水英雄大禹和伯益,东汉王充、赵晔等学者则定为伯益,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说:“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奢侈大博级之,杂傅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花圃之寓言,以成此书。”他把《山海经》与饱受争议的《穆天子传》相提并论,是因为这两部书的命运有诸多相同之处。清朝毕沅提出《山经》是大禹、伯益创作,《海外经》《海内经》则是秦人所作,而《大荒经》在刘秀修订时产生。二十世纪,刘师培、邹衍推断《山海经》作者是战国时期人。还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
关于《山海经》的性质也是众说纷纭。从《汉书》到《新唐书》《隋书·经籍志》一直被认为是地理书。《汉书·艺文志》则把它列入数术类刑法家之首,与巫卜星相之书混杂,《宋史·艺文志》将之列入五行类。明清时期《山海经》被认为是“古今语怪之祖”、“小说之最古”;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它是最古的小说,晚清张之洞将它列入“古史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它“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礼所宜……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考古成果不断发布,《山海经》的诸多“谜团”正在逐渐揭开。毫无疑问,它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科研中绕不开的宏厚著作。其中最鲜明特色之一是记载了很多玉山、玉事,据统计,《山海经》文本非常重视玉文化。据统计,《山海经》中出现“玉”字248 次,而“金”字则是163 次,“金玉”并列者78次,还记载用作祭祀的玉圭、玉璧、玉璋、吉玉、瑜、藻玉、藻圭等。因此,称《山海经》为一部“玉书”也未尝不可。学者研究玉学,第一文献应该非《山海经》莫属。
我自幼喜欢《山海经》,如痴如醉阅读,后来文学创作,不愿墨守成规,大概受了《山海经》精神气象的深刻影响,这在敦煌系列小说《敦煌遗书》《野马,尘埃》及《禹王书》《熊图腾》等玉文化小说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禹王书》更加明显,因为主人公就是《山海经》“疑似”作者大禹。2017年之前,我的小说大都是敦煌题材。我本来就对考古文化、玉文化有浓厚兴趣,最早研究玉文化,始于2006年。2012年到《丝绸之路》杂志社任职,因为公务需要,与叶舒宪等先生联合组织实施了15次玉帛之路文化系列考察活动,加上其他临时性考察调研活动,应该有几十次。每次都如痴若醉向考古学家学习,向文物学习。那个阶段,我撰写了很多玉文化考察记,已经出版的有三部。2017年,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玉文化小说《禹王书》。那个过程中考察了敦煌三危山旱峡玉矿遗址,对我触动很大。此前,我在敦煌地区做了大量田野考察,几乎跑遍了敦煌周边地区。对河西走廊马鬃山玉矿遗址也考察过两次,但怎么也想不到在三危山中竟然蕴藏着一处史前玉矿遗址!于是,毫不犹豫把旱峡玉矿写进小说里,并且与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联系起来。
在学习、研究玉文化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徐旭生、夏鼐、苏秉琦、费孝通等前贤在中华文明探源及玉文化研究领域高屋建瓴,具有开拓价值的重要贡献和引领。于个人而言,我也终于明白,个人兴趣和文学创作历程中何以仅仅围绕民族文化,从民俗文化到敦煌文化,再到以玉文化为主的考古文化。中华文明的主根脉贯穿了前文字时代的大传统和历史时代的小传统。其中核心元素就是玉文化。如今,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快速发展,有关玉文化的考古成果层出不穷,其中蕴含着太多太多文学元素。各路玉文化学者的深厚学养和宽阔胸怀都给我留下美好印象,他们的探索精神和丰硕成果而让我感动感佩感慨,恨不能像千手观音一样,挖掘、弘扬、传承!但毕竟精力有限。因此,当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张俊宗教授建议我在学校面向本科生开公选课《中国玉文化》并编著同名教材时,我毫不犹豫答应了。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将玉文化研究列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科研平台集群重点支持发展项目,立项支持我组建团队,编著教材《中国玉文化》。
关于新山海经书写,2012年6月我到《丝绸之路》杂志社任职之初就雄心勃勃立下两个愿望:其一,约请参加全国三次文物普查的文博工作者撰写考察笔记,由单篇到多篇,再汇集成书。从县到市,再到省,如果能推向全国,可辑录海量田野考察资料,功莫大焉;其二,约请一批地方作者,实地踏勘其生活地的河流,考察其流域、地理、历史、人文、现状等等,为每条河写传记,汇集成《新山海经》。这两个愿望,一有机会就呼吁。不厌其烦,不惧人烦。2022年4月,学校组织部谈话,让我到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任职。在其位,谋其政。相关程序还没走完,我便开始筹划实施“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系列活动和“新山海经书写与展现文化工程”,这两项文化工程都与玉文化有关,是一体两翼:一翼是学术,一翼是文学,互为支持,互相彰显。6月7日,我正式履职不久,就启动了“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系列讲座活动;也一直与《大家》主编周明全商讨如何开展新山海经书写与展现文化工程。我们约请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神话学家、作家、文化学者等社科界人士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考古成果、神话传说等,从地理、生态、物产、人口、历史、文化、民俗、现代状况等方面对一座山,一条河(或一座湖)进行立体化书写,打通古今,展现华夏文明发生、发展的光辉历程。
新山海经书写与展现文化工程有其规律。关于启动仪式,我们考虑过多次,最后决定还是一如既往,像以前组织过的历次玉文化考察活动那样,体现“动态研究”特征。
实施方案在《丝绸之路》2022年第三期发布。
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自远古蔓延而来,流淌而来,融合时光风气,沉淀文化,通古今之变。一切当代史都是古代史、文明史。我们与古代、远古的距离只在一念之间。观念,心念,执念,是最顽韧、最坚固的东西,不然佛教不会把破执视为大智慧,视为大彻大悟。
2022.8.24
冯玉雷,男,1968年10月出生,甘肃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任教。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驻院作家,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学术委员,兰州金城文化名家,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发表中短篇小说《陡城》《野糜川》《饥饿》《邻居》等,出版长篇小说《肚皮鼓》《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禹王书》《敦煌之围:虚幻与非虚幻》《野马,尘埃》等,出版文化专著《玉华帛彩》《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笔记》《敦煌文化的现代书写》(与赵录旺等合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与冯雅颂等人合著)《条条玉路通昆仑》等。曾与赵晓琴合著文化旅游专著《走遍中国·甘肃宁夏》,在《中国比较文学》《兰州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宁夏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与胡潇合著动漫电影剧本《飞天》获2010年甘肃委宣传部重点文艺作品资助项目。小说、电影作品曾获甘肃省第三、五、六、七届敦煌文艺奖;兰州市第三、五、六届金城文艺奖;首届兰州市文艺创作奖兰山奖,第三届黄河文学奖,甘肃省第二届“锦鸡奖”最佳编剧等。荣登《大家》2020年第1期封面人物。
- 2022-08-26“甘肃人游甘肃”2022甘肃乡村旅游乐享金秋精品线路
- 2022-08-26【小陇画报·153期】文县玉垒巴巴沟:百年古村留乡愁
- 2022-08-24“兰州战役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举行
- 2022-08-23敦煌文化立体传播 丝路文明涌动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