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肃】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的书法艺术
原标题:【溯源甘肃】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的书法艺术
特约撰稿人 李清凌
以东汉张芝、刘德升、钟繇为代表创立的草书、行书和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最受书家欢迎、最流行的书法体裁。甘肃继“草圣”张芝之后,书法名家辈出,社会影响力仍然很大。书法艺术是这一时期甘肃文化遗产的一大亮点。
三位有代表性的书法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继东汉张芝等人之后,甘肃又出现许多头角峥嵘,成绩斐然,具有全国性、历史性影响的书法家。
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北)人。官至选部尚书。他是汉魏之际著名的书法家。梁鹄少年时期就好书法,受学于著名的书法家师宜官。汉灵帝喜好书法,曾征天下善书者集聚于设在洛阳鸿都门的学校,多至数百人。时人品评书法成就,认为八分体(隶书的一种)写得最好的是师宜官;梁鹄与之并驾齐驱。魏武帝曹操特别喜欢梁鹄的书法,曾将他写的字挂在帐中,钉到壁上,日夜观摩。他认为梁鹄的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经超过师宜官。著名书法家庾肩吾称赞说:“孟皇功尽笔力,字入帐中。”将曹操的嘉许看作梁鹄书艺高超的标志。当时另一位书法家邯郸淳学习王次仲的隶书,并已有所成就。邯郸淳善写小字,梁鹄善写大字,总的来看,邯郸淳的字不如梁鹄的字能够尽其笔势。魏文帝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年),京城重修夫子庙,落成后的碑文就是陈思王曹植撰文,梁鹄用八分体书石而成为名碑。据载,当时“魏官题榜,皆鹄书”,(陶宗仪《书史会要》)说明梁鹄是当时数一数二的榜书家。梁武帝评其书像“龙威虎震,剑拔弩张”。(赵崡《石墨镌华》)明代赵崡总结说,梁鹄的书法“汉灵帝重之,曹孟德爱之,王逸少(王羲之字)学之”,(赵崡《石墨镌华》)给予极高的评价。其书法能被王羲之模仿学习,不就反映了他的绝世水平吗?
《晋书·卫瓘传》讲了一个小故事。故事说,汉末,梁鹄投入刘表帐下。曹操攻破刘表占据的荆州后,寻找梁鹄,梁鹄十分害怕。原来梁鹄在东汉政权选部任职时,曹操的政治事业刚刚起步,他曾想当一名洛阳的县令,梁鹄没有满足曹操的要求,只给他一个北部县尉的职位。眼下曹操找他,梁鹄怕是曹操要算旧账,就自缚来到军门请罪。不料曹操不仅没有责怪他,还任命其为假司马的官职,让他在军中帮忙。梁鹄喜出望外,“以勤书自效”,以此,他为后人留下很多手迹。
梁鹄书法的成就和影响还可以举两个小例子。一是颍川人胡昭擅长写籀书,真、行、章、隶皆妙,他与大书家钟繇同出于刘德升门下,“昭用笔肥重,在魏与(钟)繇、(梁)鹄角胜负”。(陶宗仪《书史会要》卷2)说明梁鹄的书法水平与当时的顶尖书家胡昭、钟繇并驾齐驱。二是,据载,梁鹄的学生毛弘,字大雅,河南武阳人,精研八分书体,自成一家。汉献帝时(公元190—220年),毛弘为郎中,教于秘书,造成“今八分皆弘法也”(《晋书·卫瓘传》)的社会声誉。就是说,魏晋以来流传的八分体都遵循毛弘的笔法,其中应有梁鹄的教导之功。
索靖(公元239—303年),字幼安,西晋敦煌郡龙勒县,即今酒泉敦煌市西南人。他是张芝的外甥、北地太守索湛的儿子,累世官族。索靖从小就有过人的度量,他与同乡人泛衷、张甝(hán)、索紒(jiè)、索永同入太学,号称“敦煌五龙”,驰名海内。索靖被州官任命为别驾,郡举贤良方正。晋武帝擢为尚书郎。在台多年,升为雁门太守,迁鲁相,又拜酒泉太守。晋惠帝即位(公元290年),赐爵关内侯。曾打败西戎叛军。及赵王伦篡位,以左卫将军讨孙秀有功,加散骑常侍,迁后将军。晋惠帝太安(公元302—303年)末,河间王颙举兵,进攻洛阳,朝廷拜索靖为使持节、监洛城诸军事、游击将军,与颙战,大破之,索靖也受伤而卒。
索靖博览经史,兼通谶纬之学,成就颇大。他与尚书令卫瓘同以善草书而名扬天下,人称“二妙”。索靖早年学书于大书家韦诞,其书体的峻险又超过韦诞。东晋史学家王隐评论说:“靖草书绝世,学者如云,是知趣皆然,劝不用赏”(张怀瓘《书断》卷中)。说明当时学习书法的人,都自觉地选学索靖的书体,这是不用奖励而形成的公共认同。南朝宋大书法家羊欣将索靖同其舅爷爷张芝以及皇象、钟繇并号为“书圣”,给予顶级的评价。梁武帝萧衍评论说,索靖的书法“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讲得惟妙惟肖。唐人张怀瓘《书断》一书,精选历史上的书法家,分为神、妙、能三品予以介绍,其中索靖的章草被列入神品,草书被列入妙品。北宋徽宗时编的《宣和书谱》介绍索靖的书法说: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父王廙(yì)曾得到索靖写的字,像宝贝一样欣赏它。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国家丧乱,王廙将索靖写的字叠起来缝在衣服中渡江逃难。又说,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自诩书艺很高,未尝轻易赞许别人的书法。有一天,他在路旁看到索靖书写的石碑,初不经意,仔细看才看出门道,竟至躺在碑下,不忍离去。《宣和书谱》接着评论索靖的书法说:论者以为“飘风忽举,鸷鸟乍飞”,以状其遒劲。或以谓“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以状其峻险。或以谓精熟至极,索不及张芝;妙有余姿,张不及索靖。或以谓八分亚韦(诞)钟(繇),楷法过卫瓘。何其得誉之甚,有至于此……宜其书名与羲(之)、献(之)相后先也。
这里将索靖的书法及其影响,同后来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列,认为他们是同一档次的书法家。索靖的章草书迹流传于世的有《急就章》《月仪》《出师颂》《七月帖》等。
辛谧(?—350年),字叔重,陇西狄道即今甘肃临洮县人。他出身于名门世族,少年时就立下大志,广览博学。他善写文章,工草、隶书等书法作品被时人当作范本来模仿。朝廷召他任太子舍人、诸王文学之职,他不应召。晋怀帝永嘉(公元307—313年)末,以辛谧兼散骑常侍,慰抚关中。及长安(今西安市)被匈奴军攻陷,辛谧流落到刘聪辖下。刘聪建汉,石勒建后赵政权,都曾多次征召辛谧,辛谧拒不应命。及冉闵僭号,又备礼征他任太常之职。他为保持清誉,乃不食而死。他是一位性情恬静,不妄交游,既重政治操守,又有很高艺术修养,“为时楷法”(《晋书·辛谧传》)的书法家。
魏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甘肃书法艺术的特点
在方便书写、提高信息交流速度的客观需要下,中国书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着从以篆、隶为主,向以草、行、楷体为主的转换过程。然而中国的书法自始就既是社会交流的工具,又是一门供人欣赏的艺术。从这个角度看,艺术性很强但书写相对较慢的篆、隶字体,又不会被完全取代。
这一时期,甘肃书家在将书法用作交流工具和作为艺术欣赏的双重需求下,既努力继承篆、隶书体,又与时俱进地游刃于书体转换的时代潮流,从不同的角度为继承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作出贡献。如前所述,梁鹄以善八分、正隶留名于史。韦诞最善题写榜书,他常用的书体是“正隶”,即标准的隶体字。索靖“上稽科斗、鸟篆之文,幽穷造化物象之奥”,(《宣和书谱》卷14)即除了善写草书之外,索靖的科斗文、古篆书也写得极好。章草书的书写法度,更使他名震一时。西晋人傅玄也是以“善于篆隶,见重时人”。北魏江式(?—523年)的六世祖江琼字孟琚善虫篆。江式的祖父江强字文威,内徙代京(今山西大同市),“上书三十余法”,其中应包括江式于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公元514年)上表中说的“古篆八体之法”。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shū)书,八曰隶书。”(《魏书·江式传》)这些书体都曾由江式的先祖在河西创作、应用和广泛传播。这也说明这一时期甘肃的书法艺术,始终是旧体与新体并列发展,成就各有千秋。
十六国时期,甘肃先后有五凉和西秦等政权建都。社会交流,公文传递,越来越迫切地要求书家在公文写作中探索新的书体和书法,加快书写速度。一个字,怎样写得又快又好看?艺术本身给书家留下极大的创意空间,同一个字,不同的人写出来就会有各自的特点。“凉州体”(如北凉的《沮渠安周功德碑》),河西“写经体”等,就是在许多个性化书体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并广泛地应用,留名于史的一种甘肃地域性书体。
“凉州体”乃是隶书的一支。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字多方扁,横画两端上翘,撇捺横出,撇细而有力,捺出锋时稍向上挑,为波角捺。字体既保留了隶书的基本特征,又吸收运用一些新兴楷书的写法。北凉《高善穆造石塔发愿文》《田弘造石塔发愿文》《沮渠安周造寺碑》等,都是凉州体的代表作。广义的凉州体,还应包括这一时代河西地区流行的各种具有地方性特征的书体。
以敦煌为中心的“写经体”,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地域性新书体。它从魏晋十六国北朝开始,在写经需求和实践中逐渐产生、成熟和定型,其书法特点是隶、楷融会,工整平实,大方实用,千人千姿。书者只有对书法美的一致追求,却没有美的统一体式或标准。如酒泉城内所见的写于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元年(公元256年)的《譬喻经残卷》及高贵乡公《景元四年简书》,都有隶、楷结合、以楷法写隶书的时代、地域特点。写经和写经体书法在这一时期甘肃的书法艺术实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推动了中国书体由篆、隶向草、行、楷体演变。甘肃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其他许多石碑、简牍、帛质、纸质等文书,都反映出这一特点,同中国书体演变的大趋势相吻合。
同北方、中原书体的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民族、人群迁徙的大潮中,书法艺术的传播交流、相互吸纳融会乃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这一时期,中原、南方同甘肃书法艺术的相互交流很频繁。前述江式家族,祖籍陈留郡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兰考县东北。西晋初,江式的六世祖江琼与堂兄江应元一起受学于卫觊,善写古篆,饮誉一时。江琼任冯翊郡(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太守时,匈奴人、汉国主刘聪于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派刘曜等攻破西晋都城洛阳,俘虏晋怀帝司马炽。这时关中一带也不安宁,江琼逃难来到河西(今武威市),投靠前凉张轨。从此以后,从江琼到江式父亲江绍兴,五世近130年在甘肃继续传习家学,书法传统“不坠”。而且,江式家族在同河西当地书法家交流互学的基础上,形成“古篆八体”“三十余法”。北魏世祖拓跋焘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灭北凉,江式的祖父江强(字文威)归附北魏,来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北魏政权颁发实行。江式除在平城、洛阳发挥书法才能外,又“藉六世之资,奉遵祖考之训……撰集古来文字。”(《魏书·江式传》)即在先人的基础上,继续搜集、整理古来文字和书法艺术。
江式的六世祖将古篆等书法、文字等家学,从今开封带到河西,一百数十年后又由其后嗣从河西带到平城,接着由江式继承、传播和进一步发展。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于洛阳后,江氏的书法家学又由江式等回传到洛阳和中原内地。在这一书法、文字等艺术的交流传播中,甘肃起了存古和创新书法艺术的双重作用。
- 2022-11-15【小陇黄河奇妙游】手绘①|来自千年的彩陶“小姐姐”
- 2022-11-15长图丨“创新+守根” 甘肃文创“破圈远航”拓蓝海
- 2022-10-27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揭开西戎族群的神秘面纱 千年“豪车”出土记
- 2022-10-13【溯源甘肃】甘肃简牍——“简”述千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