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美文

【二十四节气】 仲冬至 雪盛时

22-12-22 09:30 来源:甘肃日报 编辑:狄东阳

  原标题:【二十四节气】  仲冬至 雪盛时

  编者按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又名“一阳生”,亦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此时,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从冬至开始,太阳直射点不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一个新的循环即将开始,当太阳开始从南半球回归时,温暖也就在不远之日。

  文/李萍

  冬日暖阳下,院子里晒太阳的老太太们聊着闲天、拉着家常。她们有一搭没一搭,说着快要到来的冬至:天要冷了,数九寒天的日子要到了,过了冬至谁家姑娘要出嫁谁家要娶亲、谁家上大学的孩子要回来了……老太太们似乎都对左邻右舍适龄男女的婚事很上心,对姑娘们单岁出嫁很操心,也在聊天中把一方水土的风俗习惯显现得淋漓尽致。

  冬至,又名冬节、日短至、亚岁,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一般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书上对冬至的介绍解释都是一致的: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24个节气都有三候,冬至的三候与夏至的大相径庭,“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说,到了冬至的第一个五天,土壤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到了第二个五天,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到了第三个五天,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有温热。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大道至简,而老太太们不管文字描述还是聊天闲扯,都是凭生活经验和感知来说冬至习俗的。

  她们会聊下雪天吃馓饭如何舒坦,阴天吃苞谷面疙瘩如何瓷实,偶尔跟着吃暖锅如何烫嘴暖心等。她们在闲聊中用食物来映衬冬至的暖与冷。

  有的老太太说冬至想捏油扁食或油饺子(猪油切葱花拌面粉做馅捏的),换个吃法。

  有的老太太则按部就班,说添岁数,还是应该吃臊子面。

  有的老太太说,臊子面和扁食饺子都吃,既添岁数又不冻耳朵。

  如此,冬至的习俗在老太太们的闲聊中显山露水。吃臊子面、吃饺子、增岁数、祭祖……

  冬至一过,头几天还感觉不出,三五天之后,天色黑的迟了,七点钟吃饭不再是夜晚之感。天倒是越来越冷了,不是字面意思“冬要终至”,而是真正寒冷的日子才开启,进入“数九”的日子。    

  老人们对“数九”很在意,他们在一个9天又一个9天里掐算过年的日子和立春的日子。他们也知道,从冬至到春风的日子里共有9个9天,一共81天,81天后天气转暖,春天,也就来了。

  有数九寒天,便有三伏天,因此民谚有“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的说法。

  冬至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又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生活的仪式感在有些节气里显得更重要,冬至还要更隆重一点,在餐厅过冬至的人比比皆是,毕竟依照习俗长了一岁,也算是大家一起早些跨年。

  祭祖,在冬至节是必不可少的,备好祭拜的食物,寄托哀思,缅怀九泉之下的亲人们,在冬至这天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清明节。

  南方北方差异大,生活风俗习惯各不相同,饮食文化自然各有特色,就说冬至这天的美食,我们甘肃人会习惯在冬至节吃面食、吃饺子、蒸包子、品尝牛娃子饭、垒火堆等。

  不管是饺子还是扁食,或者包子,馅料根据喜好口味种类较多,韭菜、芹菜、白菜、萝卜、香菇、大葱肉的,鸡蛋拌菠菜、韭菜、木耳、包包菜等素的,猪肉、羊肉、牛肉、鱼肉及虾仁,喜欢怎么吃就怎么做。而扁食与饺子捏的花样也是吸人眼球的,有的像元宝、有的像麦穗、有的像盒子、有的像珍珠,就是麦穗也有几个花样。一个个饺子把心灵手巧诠释得十分精准。

  冬至节吃饺子的习俗,据说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有文字如此描述饺子与张仲景:相传,以前冬至时人们是吃面条的,有一年冬至,“医圣”张仲景突然发现穷人面黄肌瘦,不少人耳朵都冻坏了,于是他让弟子们支起大锅,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作料馅,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人们吃。吃了的感觉浑身温暖耳朵发热,就这样治好了人们的耳伤。后来每年到冬至这天,人们效仿“医圣”传授的做法包“娇耳”吃。时日久了,“娇耳”因为包的面皮不一样,叫法也不一样,有“扁食”和“饺子”两种叫法。

  扁食与饺子的区别在于形状,扁食的面皮是梯形,饺子皮则是圆形,包的手法也不一样,形状自然不一样。“冬至吃了扁食,不怕冻坏耳朵”的说法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但是在陇上好多地方,依然流传着冬至吃臊子面(也就是长面条)的习俗,吃臊子面,添岁数,孩子们长了一岁,老人们又增寿,有“长命百岁”“长长久久”之意。

  对习俗讲究一点的人家,吃长面不要挂面或机器面,要么拉成拉条子,要么是手擀面,做上一锅羊肉、西红柿、洋芋丁、豆腐水粉做的臊子,配菜则是荤素皆有,硬菜少则三个,多则五个,把过年该上的都上了,使得冬至的隆重程度不亚于过年。

  “十里不同俗”,包子的大小个头,也是看地方习俗有大有小。

  张掖民乐人在冬至这天做的饭叫牛娃子饭,也举办冬至文化节。牛娃子饭就是把和好的面揪成豌豆大小的面蛋,然后把小面蛋放在梳子上用拇指摁住一搓,搓出一个有梳纹的小筒状带卷的面食,加上菜、肉等。其实,牛娃子饭有的地方叫麻食,我们临夏叫图图麻,叫法不一样,蕴含的希望也不一样。

  “嗷,嗷冬至了,嗷,嗷不睡了;嗷,嗷做饭了;嗷,嗷上地了。”一声声的吆喝提醒大家春天就要到了,懒觉不能睡了,该为春耕、春作做准备了,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是张掖特有的冬至民俗活动,拥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民乐的冬至文化节上,当地人与游客一起品尝美味的牛娃子饭,也是祈福的另一种方式。

  听说,因为冬至是“交九”的开始,有些地方还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数千年习俗的流转与发展,冬至节令饮食文化琳琅满目,每个地方传统风俗各有特点。

  山东有吃羊肉,江南的冬至之夜家人共聚吃赤豆糯米饭当然还有汤圆,成都喝羊肉汤,宁波则有必吃番薯汤果的习俗……

  一个个饮食习俗把冬至节抒写得极尽灿烂,一个个寒冷的日子也因为漫天的雪花飞舞而显得浪漫满屋。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