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不遥远的胡麻岭》即将搬上舞台 听编剧李天圣讲述创作幕后故事
胡麻岭隧道是兰渝铁路的头号重难点工程,它的贯通展示了中国铁路建设者勇于探索、攻克世界技术难题的科技创新精神。为讴歌铁路建设者们的当代愚公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由甘肃省歌剧院创排的大型工业原创歌剧《不遥远的胡麻岭》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中,将于2月23日搬上省城舞台,该剧编剧、甘肃省歌剧院院长讲述了该剧创作的幕后故事。
问:创作《不遥远的胡麻岭》的契机和动力是什么?
答:契机和动力就和剧名《不遥远的胡麻岭》这个名字一样,是因为胡麻岭的地理位置离兰州很近,但是很少有人听过它,更不知道在这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个中国铁路建设者的故事。胡麻岭是建设兰渝铁路中最艰难的一个隧道,也是中铁十九局在施工过程中碰到的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直到最后全线通车后,中央电视台报道采访了其中的建设者、参与者之后,我们才知道有这么一段感人的故事。
现在每次乘坐兰渝铁路,看着铁路穿过的一条条隧道,山与山之间架起的一座座桥梁,我都能体会到当时建设者们的艰辛。尤其是经过长长的胡麻岭隧道时,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这是一大批建设者用了8年时间、用自己的坚守与智慧,攻克了很多难关的胡麻岭隧道。我觉得这种精神我们应该写出来,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建设者的真实故事。
问:作为一个从陕甘边区走出来的红色院团,第一次触及工业题材的现代歌剧,和以前创作相比较,有什么难度?
答:用歌剧写工业题材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一些工程术语、专业名词,例如“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地层”,舞台上演员说会很拗口,台下观众也跟听天书一样,但如果把这些事情都解释清楚了那就成了电影、纪录片。用语言把这些词汇说出来又显得不像是歌剧,歌剧是音乐的戏剧,更擅长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所以我们也是尽量通过人物情感的起伏变化来表现故事。
对于舞台舞美这方面,因为要表现隧道内施工的各个场景,所以对于舞美的构造也会复杂一些,通过大屏和舞美的融合完成自然山野与隧道内外、工地及其他工业环境的表现,也是比较有挑战性的。从歌剧院的历史上说我们之前创作的戏剧都是历史题材、农村题材较多,所以这种工业题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力图通过现代化、科技化的舞台构成来展现,让观众能感受到现代工业气息。
问:我们了解到,为了创作这个剧本,主创人员曾多次赴一线和铁路建设者交流沟通,为该剧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体验?
答:对这个剧本,最大的感受就是“反复”。开始的人物涉及很多,但歌剧又不能写很多角色,后来通过合并、删减,把群体视角结合到个人视角上来,有的人物删掉了,有的人物在后来有了很大调整,几个人物原型并成一个。作为编剧对于一个人物立起来之后要推翻,肯定难以割舍。但一个剧本就是在不断地修改、推翻、否定和肯定的过程中产生的。
问:剧中的主要角色有创作原型吗?
答:所有剧中人物都有原型,高岩的原型之一是央视采访的工程师夏荔,他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这是他人生中面对的第一个隧道。他的父亲是胡麻岭隧道的测绘员,当时在胡麻岭隧道打通的时候,他与夏荔是在隧道里相见的。剧中妻子安洁也是有原型人物的,他们一家人都是中铁十九局的职工,为了表现几代人都扎根在铁路建设上,我们提取了这个典型家庭。
男二号吴杰的原型是由两个人组成,他们分别是当时工区的区长和工程技术负责人,其中一个原型是李绍杰。但在和两个原型人物交谈过程中,我发现了他们身上的共性与均有的特质,所以最后将两个原型人物合并成了现在的“吴杰”。剧中常小川和宁翠芳是汇聚了参与兰渝铁路中从甘肃招工的工人元素所创作的,他们作为甘肃人,为了打通黄河连通长江的大动脉作出了贡献,所以设计了这组甘肃的“农民工人”。
问: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和特质,才能让当下的观众共情?
答:说心里话,这个戏有一定难度。编剧写戏是写人物、写故事,写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命运。这个戏不像是历史戏或者战争戏,有明确的反面人物,这个戏面对的困难、对立面是一个自然体,它无法作为继续冲突的对立面,只能通过它给剧中人物造成的一次次挫折,通过人物的欢喜、失落、彷徨、痛苦等情感变化,来表现建设者的心旅。希望能让观众通过这部戏看到今天中国的中、青年建设者们,他们继承了老一辈的创业精神。不管时代怎么变,科技有多发达,从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这股子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始终流淌在铁路人的血脉中。
- 2023-02-10《兰州特色文化述要》正式出版
- 2023-02-0960多个国家聚焦“如意甘肃”云游“欢乐春节”共享中国年系列活动圆满收官
- 2023-02-09天水工业博物馆——浓缩一座城市的工业史
- 2023-02-08【甘快看】《丝路花雨》再播花雨 启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