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热点

【甘快看】甘肃凉州:让非遗民俗文化“活起来”

23-05-11 09: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刘姗

  原标题:甘肃凉州:让非遗民俗文化“活起来”

  图为5月9日,民众现场表演“凉州攻鼓子”。 戴文昌 摄

  中新网甘肃武威5月10日电 (戴文昌) 5月以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建成了非遗民俗文化馆,高标准打造非遗民俗文化传承阵地,让非遗民俗文化“活起来”。该镇是文旅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攻鼓子”发祥地和“凉州贤孝”传习地。

  记者9日随甘肃省“解码陇原新乡村”大型全媒体宣传采访团,探访位于凉州区北端,距离武威市区23公里的四坝镇。

  走进当地非遗民俗文化馆,屏风正面题字“忠勇报国”,背面是“杨氏家训”,集中反映了杨氏一族从古至今“忠勇爱国”的传承精神和价值理念。馆内字体大多以汉简体为主,这种书写字体来源于武威汉简,代表了武威地区特有的本土文化,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并称为“中国四大汉简”。

  图为5月9日,外籍游客体验三弦伴奏的“凉州贤孝”。 戴文昌 摄

  该馆内“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以三弦伴奏的古老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它是党项羌人用于加强思想教育、宣扬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种服务工具。贤孝脱胎于古凉州的佛教俗讲,与西凉乐、敦煌变文及河西宝卷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传承方式主要靠艺人口传心授。

  2006年5月,“凉州贤孝”被收录在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目前,冯兰芳被文旅部认定为国家级非遗(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我们在实现产业振兴的基础上,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塑形,大力推进文化振兴,充分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攻鼓子’和‘凉州贤孝’,建成非遗民俗文化馆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具体体现。”四坝镇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杨发介绍说。

  该馆“凉州攻鼓子”是流传于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杨家寨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一直以来,凉州区四坝镇民众不断对“凉州攻鼓子”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使“凉州攻鼓子”艺术既秉承了历史传统,又得到了发扬光大。它是甘肃省颇具代表性的民间鼓乐舞蹈,极富阳刚之气,被誉为“西部鼓魂”。

  图为5月9日,凉州非遗民俗文化馆里的蜡像。 戴文昌 摄

  “凉州攻鼓子”是一种集娱乐性、艺术性、地方性、自发性和民主性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该表演能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与鞭策,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尤其在大型传统节日与庆典活动中进行表演,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场面壮观,深受广大民众欢迎。

  据悉,当地文化艺术部门为传承文化,在杨家寨村成立了“凉州攻鼓子艺术团”,该团体曾参加了《西部之舞》《望长城》《八千里路云和月》《怒剑啸狂沙》等影视专题片的拍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