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主题教育培根铸魂。与甘肃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红军胜利会师地,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之地。向往去贵州,重走长征路,实地体验红军当年在贵州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特别是去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役旧址和四渡赤水的地方,是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同志们梦寐以求的期盼。在鲜花盛开的五月,我们多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5月18日至25日,省政协原副主席、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李沛文率研究会部分同志,赴贵州、重庆部分革命纪念馆、红色旧址开展“重走长征路 建功新时代”学习培训交流活动。在历时7天的时间里,同志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思想得到了红色血脉的洗礼,从而更加刻骨铭心的领悟到,党的核心在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领导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意义是多么的深远。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信心,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而建功立业。
遵义会议放光芒 正确路线指航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遒劲有力,气势磅礴,悬挂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门楣上,熠熠生辉,格外引入瞩目。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一行,在当年遵义会议室瞻仰,聆听讲解员讲解,观看影视作品,驻足端详展陈历史照片、文件、资料等,感受着“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处于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磅礴力量。
1935年1月2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占主导地位,使全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能够达到统一,把党的路线开始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参观学习和遵义市委党校老师所作的题为“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的党课讲授,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
伟大转折的前夜 长征以来第一捷
1934年12月31日下午至1935年1月1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瓮安县猴场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猴场会议”)。会议做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基本结束了“左”倾领导者的军事指挥权,确定了红军的战略方向,转变了红军的作战方针,恢复了红军的三大传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作了充分的准备,被周恩来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
猴场会议会址,系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四周青砖高墙,俗称“一颗印”。在猴场会议纪念馆,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一行,通过参观场景展示、史实图片、历史文物及声、光、电、影等丰富的科技资料,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红军长征四过瓮安的壮丽历程。毛泽东主席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就是在瓮安驻地的傅家祠堂挥毫写下了《西风烈》。猴场会议后,毛泽东同志的军事作战计划得以重视,迎来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娄山关之战。1935年1月6日到1月22日、2月24日到28日两次打响娄山关战役,总共29天时间。第一次娄山关战斗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第二次娄山关战斗是毛泽东主席正确军事思想的胜利实践,是四渡赤水关键之战,是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转折。
娄山关,是川黔必经之地,素有川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一行,来到娄山关,只见千峰万仞,重岩叠嶂,峭壁绝立。在毛泽东主席著名《忆秦娥·娄山关》的巨大石刻下,大家纷纷留影纪念,并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毛泽东主席的伟大诗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沿着崎岖小道同志们拾阶而上,登上娄山关战斗遗址高峰处,极目远眺,只见群山连绵,云雾缭绕,风声松涛,临风怀古,揽胜壮阔山河,顿时心中升腾起对参加娄山关战斗的红军战士无限的崇敬和仰望。历史的硝烟早已远去,但红军战士在娄山关战斗中,以自己血肉之躯所铸造的誓夺胜利的革命精神,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一行的同志们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而且寄予无穷的力量。红军用实际行动昭示着我们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中国革命确实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矗立在娄山关山顶纪念碑上记载着,娄山关战役是由中央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的杨成武、王开湘指挥的。英勇善战的红四团,在红军长征进入甘肃攻打腊子口时,也是由杨成武和王开湘指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与日月同辉,红军长征中在娄山关、腊子口两个重要关隘的战斗中取得的辉煌胜利,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中,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的长征上,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马灯照亮新航程 四渡赤水出奇兵
在遵义市枫香镇苟坝村,矗立着一个巨大的马灯模型,村子里还有一个“红军马灯馆”。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一行,来到“苟坝会议”会址,了解了“一盏马灯一条小道,一个重大决策”的故事。1935年3月10日夜,在苟坝村一条崎岖狭窄的小道上,毛泽东同志手提马灯,连夜去找周恩来同志再商红军将要进行的一场战役的作战计划。当晚的几个小时前,中央负责人围绕是否攻打国民党军固守的打鼓新场(今贵州金沙县城)的一个师,在苟坝会议上展开激烈争论。会上,毛泽东同志坚决反对打这场战役,但遭到与会者的反对,力争无效,会议仍然坚持要攻打打鼓新场。会议散了,毛泽东夜不能寐。从当时形势看,许多红军指战员求战心切,一心要扩大战果,占领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打鼓新场。毛泽东认为,红军经过长途奔袭比较疲惫,而且处境孤立,缺少外援,同时,打鼓新场的敌军是国民党的中央军,战斗力比较强,并在打鼓新场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特别是打鼓新场四周强敌环伺,随时能援打鼓新场,会使红军陷入重围,后果不堪设想。毛泽东半夜里提着马灯沿着崎岖小道,来到周恩来驻地,说服了周恩来。第二天一早,正当周恩来再次主持召开会议讨论是否攻打打鼓新场时,红军截获了敌军电报,新的敌情证实毛主席的准确预判,敌军正迅速向打鼓新场集结,意图围歼红军。红军差一点落入敌人陷阱。最终,中央撤销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发出了《关于我军不进攻打鼓新场的指令》,避免了一次即将发生的重大危险。
从这件事中,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也得出一条教训:作战不能再像过去那么多人来集体讨论,在极端紧急的作战中,遇事都要讨论,就会贻误战机,让红军难以果断灵活地行动。根据毛主席提议,中央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军事指挥小组,也称新三人团,全权指挥作战。这也是在当时战争环境中,全党全军最重要的领导机构。让遵义会议提出的“改组党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的任务,得以进一步落实。
苟坝会议后,毛泽东同志不负众望,将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面对蒋介石布下的天罗地网,毛泽东将计就计,让红军佯装在遵义徘徊,引敌深入。敌军蜂拥而至时,红军在遵义茅台镇及附近地区三渡赤水,白天“大张旗鼓”渡河,将敌人向西引入川南。敌军果然再次将兵力部署于川南。此时,红军的一个团伪装成主力部队继续西进诱敌,但真正的主力部队却隐蔽在赤水河畔,于1935年3月21日、22日顺利从二郎滩、太平渡等渡口四渡赤水。
此后,中央红军一路西进,顺利渡过乌江,兵临贵阳,调出滇军,继而挺进云南,威逼昆明,最终巧渡金沙江,成功甩开了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大踏步挥师向四川挺进。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主席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与世界历史任何伟大战役相媲美,毛泽东主席却认为四渡赤水才是他的得意之笔。
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一行在茅台镇红军当年三渡赤水的渡口纪念馆,心怀敬仰之情,聆听讲解员的讲解,观看红军四渡赤水的路线图,深切的感悟到,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真是世界军事历史上运动战的典范。
苟坝会议和四渡赤水后,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巩固,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得到巩固,中国革命的红色火焰从西南一路燃向西北,最终燃向全国。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 红军故事催人奋进
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一行,在贵州重走长征路的每一天,深深的被红军长征当年所发生的各种故事感动着,感染着,激励着,敬仰着。漫漫长征路,唯有去奋斗。这是一次对党的忠诚和践行延安精神的具体行动,体现在了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一行在贵州参观学习培训时的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在“息烽集中营”时,每位同志肃穆庄严地向革命烈士敬献上一朵朵洁白的鲜花;登上365个陡峭的石阶,来到遵义革命烈士陵园,大家列队敬献花篮,面对鲜红党旗,每个人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在重庆参观渣滓洞、白公馆时,同志们对革命先烈表现出的誓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深表敬仰;在参观周恩来驻重庆旧址时与敌人进行有理有节有力顽强斗争的事迹,深受教育;在参观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抗日战争期间与敌人斗智斗勇所做的杰出贡献,大家深受感动和自豪;在参观学习“多彩贵州网”并座谈交流时,大家感触良多,深受启发,开阔了新媒体技术应用助力媒体融合、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眼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甘肃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重要指示,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一行,还提出了两个方案。回忆长征,纪念长征,重走长征路,追寻红军长征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悟党的追求梦想和初心使命,讲好长征故事,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长征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这也是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应担当的一项神圣使命。
作者简介:李玉政,研究生学历,高级记者。现任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原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原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党委书记(正厅级)。曾任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省报业协会会长、省记者协会副主席、省出版协会常务副主席。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甘肃记者站副站长。二十多篇新闻作品分别获中国新闻奖、中央台和国际台、省级一、二、三等奖。多篇作品获宣传甘肃好新闻一等奖,受到中共甘肃委的表彰奖励。出版《大时代笔记》一书,合著的《数字时代新丝路文化建设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被西北师范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被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聘为《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编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