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庙会“c位”夹板舞:“非”一般的豪迈源自盛唐范
原标题:非遗|秦州夹板舞
□祝贺
古时河水肆虐,冲进城区造成灾害,秦州人用打夹板舞的方式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
每年正月初九,天水秦州民众组成夹板队伍,经由大城、中城、西关、伏羲城至玉泉观进香,这便是一年一度的“朝山会”。当日,秦州城区万人空巷,玉泉观人流水泄不通。白天的庙会上,身着传统服饰的夹板舞队,在粗犷肃穆的民间器乐声中,将整个庙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夹板舞的道具夹板,一般用两条质地均匀的红椿木制成,长约75厘米、宽6厘米、厚2.5厘米,板面上用彩漆绘有兰彩带图案,上端用筋绳连接,缠穗挽彩,下端则可自由开合,可用双手击打。
表演队伍以“架”(即一对)为单位,一“架”约50至60人不等。打夹板者至少24位,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寓意祈求四季风调雨顺。
打夹板者清一色都是男性,最前方由一面绣着“朝山进香”的四方旗开路,两侧有大红宫灯,大红彩幡居中,两边一副对联。紧接其后的是黄罗伞盖,左右分别为飞龙旗与飞虎旗,后续有红、黄、蓝、白、青五色大旗。行进中,唢呐、管子、笛笙声不绝于耳,锣、鼓、钹、七星子等乐器打击声相伴应和。数十名身着青衣白云边、腰系彩绸带、头结布巾的男子,手持云阳板,在各色彩旗引导下,从震耳欲聋的自制铁炮声中起步。所有人举起夹板,迈开右腿,双手持夹板左旋转相击起声,再跨左腿,双手持夹板右旋转相击起声,随后迈跨右腿左旋转相击起声,最后左腿前迈,双腿并拢,双手持夹板居中。循环往复,三个旋转动作均在鼓点节奏中完成。动作要求旋转自如、彪悍雄壮,淋漓尽致展现秦人的粗犷豪放。其鼓点铿锵有力,音乐悠扬动听,演员动作整齐划一,颇有意味。列队沿街行进表演中,击打动作刚健潇洒,乐声清脆洪亮,舞步协调一致,神态严肃虔诚,声势浩大,十分壮观。
秦州夹板由唐代拍板发展演化而来,民间称作云阳板。宋元时期,夹板用于民间喜庆盛世和皇家庄严肃穆场合。1985年,在天水市麦积区南集宋墓出土的画像砖中,有《男伎击拍板图》,图中拍板与秦州早期夹板样式基本相同。
清代以前,秦州人沿袭继承了祖上打夹板的习俗,久盛不衰。这种习俗自清代、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沿袭不断。随着天水对外开放、经济增长、旅游业发展,“羲皇故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向国人展示,秦州夹板舞也现身伏羲文化旅游节及喜庆盛会,并多次赴兰州等地参加汇演。
1985年,甘肃电视台专门组织了夹板队在秦州北山现场拍摄了专题片。20世纪80年代,经过老艺人不断挖掘整理,夹板舞在艺术风格、舞姿技巧、队列规模、音乐鼓点上有了改进和突破,相继在国内外多家电视台播出,反响热烈。1991年,台湾记者凌峰拍摄了《秦州夹板舞》专题片,在台湾播出。1997年8月,地方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庆丰收夹板舞,在甘肃省首届群众艺术节大赛中获得银奖。
现代娱乐方式充斥人们的生活,逐渐代替了古老的民间舞蹈。由于缺乏经济效益,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随着时光流逝,传承人有的去世,有的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古老艺术亟待培养下一代传人。
- 2023-09-11【小陇画报·211期】藏在“闹市”的吐鲁沟:山色随景诗意浓 四季美景如画卷
- 2023-09-042000多年前,一个敦煌小吏眼中的丝路盛景
- 2023-09-01雪山脚下的“90后”:守正创新草原音乐,还会跳敦煌舞
- 2023-08-30【中国民俗风 庆阳香包情】合水面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