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杜甫遗迹名将故里……天水有段"文武双全"的历史回忆

23-09-19 16:48 来源:新天水 编辑:赵满同

  原标题:寄情天水(中)

  打开我国版图,甘肃如一柄两头大、中间细长的“如意”横亘其中。在古丝绸之路长达千里的“如意柄”上,我们的先人气势恢宏、游刃有余地留下了星罗棋布的石刻壁画、雄关长城、文物遗址。在最具功力的“如意”两头,更是精雕细刻、大气磅礴地把中华文明发挥到了极致。地处西端的敦煌莫高窟和东端的天水麦积山石窟遥相辉映,正是这柄硕大无比“如意”纹饰上的“画龙点睛”之笔。

  □朱果炎

  

  徜徉在天水山水间,你会经常与诗圣杜甫不期而遇。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的秋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在天水即当时的秦州流寓三月,并留下117首诗。这一百多首诗,算得上天水最早的“旅游指南”了,它们为后世解读天水春秋,留下了一份厚重的经典意蕴和大家风范。

  地处我国南北两大文明流域交汇点,让天水的山水,雄浑中不失妩媚;天水的风雨,豪气中寓有灵气。而这反映在杜甫诗中,既有“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哀鸣思战斗,迵立向苍苍”的慷慨悲歌,“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的田园清唱;也有“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的山川雄阔之境,“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的佳人迟暮之思。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健笔写柔情,曲尽古往今来文人游子的乡愁秋思。乡愁是一缕诱人的忧伤,处于战乱漂泊中的诗圣,虽没能见到故乡的明月,却把这样的诗句与意境,永远地留在了天水的秋夜。

  天水古称“秦地林泉之冠”,据统计,在天水市区和近郊,至今仍存活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200多棵。不管是古庙上黛色的“云冠”,还是老街旁绿色的“华盖”,都时常让人感到这里岁月的幽深。

  天水名泉甚多,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杜甫笔下的南郭寺和太平寺了。“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北流泉的奇特之处,是平时水位距泉口只有0.3米左右,每当大雨滂沱、庄稼受涝,水位便急剧下降,需用一米以上绳索系桶方能取水。而当旱情严重、地裂禾干之际,泉水反而上升,探臂即可取用。甘冽清醇的泉水滋润了南郭寺诸多的古树名木,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就数杜甫诗中的“老树”,即“南山古柏”了,它虽已历2500年沧桑,但依然新枝迸发、郁郁苍苍。古柏分向南北倾斜的两枝老干,两翼各长18至20米,远看如大鹏展翅。在古柏南北斜展的主枝中间,寄生着一株亭亭玉立的小叶朴树,树冠浑圆、青翠欲滴,与苍劲的古柏相映成趣,树龄也已近200年。经当地专家挖坑观察,小叶朴伸向地下的根须与古柏的根须紧密缠绕,不但对古柏两翼倾斜的枝干起到了平衡重心的固根作用,更源源不断地给古柏反哺养分,如相依为命的祖孙二代。古柏西北侧,生长着一棵树龄已近300年的槐树,它枝干的生长似乎离开了应有的发展空间,如壮年人转身搀扶老人般,用自己粗壮的枝干托起了古柏斜出日趋负重的北枝,游人到此,无不称奇,称之为“雷锋树”。

  杜甫曾以“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的诗句,极力赞誉天水甘泉寺的泉水。甘泉寺春晓泉畔,有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95岁时亲笔题匾的“双玉兰堂”。因得益于泉水之惠,堂前两株相距5米的唐代玉兰树,历经1200年至今枝繁叶茂,绿荫相交,丰姿丽质,楚楚动人。每当花期,这两株玉兰树玉树琼花、天机云锦,如杨氏姐妹、江东二乔,使游人一睹其国色天香而流连忘返。可惜我每次来都未遇花期,未能亲眼目睹其盛唐气质和绝代风华。

  

  不到天水,便不知这个秦人发祥之地,与汉代还有不解之缘。纪信、李广、姜维……就这三个贯穿汉代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演绎了400年汉史的一幕幕刚烈和悲壮。

  除了李广,我不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位将军,能受到后人如此铭心刻骨的敬仰。以他个人命运遭遇的黯淡,给一个时代带来如此耀眼夺目的光芒。给我们留下了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古今绝唱,留下了岑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世代思念,也留下了王勃“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千秋长叹。

  纪信祠在天水市城内,上悬于右任题写的“汉忠烈纪将军祠”匾额,两边铭刻着近代天水籍将军邓宝珊撰写的对联:“楚过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祐笃黎民”。

  姜维故里在天水市甘谷县。这位继承诸葛亮遗愿矢志不移、一心要匡扶光复汉室的三国名将,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惨遭失败拔剑自刎的。在姜维故里以南,是以出产质地上乘的岷归(当归)、纹党(党参)著名的千年药乡。今天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姜维在繁忙的军务中,十分想念家中无人侍奉的老母,思家心切就给母亲寄去一包当归。当归者,应当归去也,年迈的母亲当然深知儿子的寓意。就用药名写了四句话回信告诫儿子:“良田万顷(万斤),不在一亩(益母);既有‘远志’,何必‘当归’。”正是有这样深明大义的母亲,才有这样舍生取义的英雄。

  至今,天水人把姜维称为“远志将军”。在他们眼中,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豪情诗意。

  漫步在天水这方热土,你能看到诸葛亮五次伐魏留下的诸葛军垒、街亭古战场、十二连城调将台、魏将张郃丧生的木门道等众多三国遗址,几乎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后部历史。透过这些遗址,你仿佛能看到这些历史人物远去的背影,每每生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如果说纪信的就义给汉史留下了一段可圈可点的开篇,那么姜维的自刎给400百年的汉代留下了一阙可歌可泣的尾曲。而一直被史学家认为“生不逢时”的李广,却恰恰处在高潮迭起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追思李广一生以身报国的戎马生涯,有着太多的拍案惊奇,也有着太多的扼腕叹息。

  李白诗赞李广:“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赞的正是这种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