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印记——中国珍贵文物影像志丨守护“中国色彩”——探秘秦始皇陵彩色兵马俑修复

这是秦俑脸部彩绘还原修复后的样貌(8月23日摄)。
陕西省西安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有一间彩绘陶俑修复室。在略显拥挤的修复室地面上,一堆陶俑碎片在工作人员的初步整理下,已经按照人体的大致结构摆放成形。旁边的工位上,修复人员正使用细竹签、手术刀、小笔刷等各式工具对附着了色彩的陶俑残块进行修复。
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兰德省介绍,每一件带有彩绘的兵马俑一经出土,就要经过X光射线探伤、超声波检测、三维图像采集等程序,之后还要经过现状记录、清理、加固、拼对粘接、补全,然后绘图、建立保护修复档案、留观等步骤,最后归还考古及藏品管理部门,成为一位带有“身份证号”的彩绘秦俑战士。
考古显示,兵马俑的服饰上有朱红、粉绿、紫、蓝、赭等十几种颜色。埋在地下两千余年的彩绘秦俑经过火烧水淹,其彩绘层十分脆弱。出土后,随着湿度和温度发生变化,表面很快失水,漆面迅速卷曲剥落。除此之外,微生物、可溶盐等因素也是引发秦俑褪色的重要原因。“彩绘兵马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就像医院给病人看病,我们是兵马俑的专科医生,这间屋子就是博物院里的‘文物医院’。”兰德省说。
目前,随着对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的结束,新的修复工作仍在继续。近年来,兰德省和他的修复团队已修复兵马俑140余件。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彩色陶俑修复室内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发掘出土的土块,这些剥落的彩色土块正等待修复人员采用精湛的技术复原(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彩色陶俑修复室内,一尊彩色秦俑俑头被放在玻璃罩中保护(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彩色陶俑修复室内,修复人员使用墨拓技术在一尊秦俑的胸前甲片上还原出“三辛”字样的刻痕。据介绍,这应是制作该秦俑的秦代工匠名(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彩色陶俑修复室内,一尊秦俑的头发分毫毕现( 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这是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内的秦俑(4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彩色陶俑修复室内,一尊秦俑的双脚被工匠塑造出细节(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工作人员在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进行秦俑修复(4月26日摄)。
新华社发(邹竞一摄)

一尊出土的彩绘绿面跪射俑在首都博物馆展出(2021年5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彩色陶俑修复室内,一尊秦俑身后裙裾部的彩绘颜料层依稀可辨(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工作人员在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进行秦俑修复(4月26日摄)。
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两尊经过修复的彩色秦俑伫立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彩色陶俑修复室内(拼版照片,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彩色陶俑修复室内,一尊秦俑脸部尚存部分彩绘层。秦俑五官的精准塑造显示出秦代匠人具有高超的写实能力(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彩色陶俑修复室内,一尊秦俑衣领处的彩绘颜料层依稀可辨(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这是彩绘绿面跪射俑头部细节(2021年5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一尊出土的彩绘秦俑铠甲残块在首都博物馆展出(2021年5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彩色陶俑修复室内,一尊秦俑的手部特写显示出丰富的细节(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彩色陶俑修复室内,一尊秦俑脸部尚存部分彩绘层(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这是秦俑脸部彩绘还原修复后的样貌(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兰德省在修复室内模仿一尊经修复的彩色秦俑立姿(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技术人员在研究秦俑俑头彩绘还原修复后的效果(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兰德省在修复室内凝视一尊彩色秦俑(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这是秦俑身上彩绘还原修复后的样貌(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这是秦俑俑头彩绘还原修复后的样貌(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技术人员在对秦俑肢体上的彩绘进行还原修复(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技术人员在拼接秦俑躯干残片(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这是秦俑俑头彩绘还原修复后的样貌(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这是秦俑脸部和衣领上的彩绘还原修复后的样貌(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这是秦俑彩绘还原修复后的样貌(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这是秦俑衣袖上的彩绘还原修复后的样貌(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兰德省(右一)在指导技术人员运用超声波仪器测量秦俑胎体的密度(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 2023-09-19秦诏版: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文字见证
- 2023-09-19中国最早“紫禁城” 出现在5000年前的甘肃
- 2023-09-12【寻迹丝路】相约省博 感受犍陀罗艺术之美
- 2023-09-08【聚焦第六届敦煌文博会】敦煌壁画,一部连载千年的国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