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史博览

护符一分为二"牍"懂主人身份 西汉河道"保养"谁负责

2023-11-14 16:26 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文物简介

  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木简一枚(简号Ⅱ90DXT0112③:103),该简完整。长15.8、宽0.8、厚0.3厘米,红柳材质。一行书写。此简左侧有刻齿并标注“符”字,推测可能为出入符的一种,用以表明主人身份。简文正面记载了千乘里谭贤占有的田亩数为一顷七十八亩,及其附近的水渠名称为官渠,此简也从侧面反应出了汉代敦煌郡水利工程的完备与百姓社会生活密切的联系。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文大意

  此简记载了千乘里谭贤占有的田亩数及其附近的水渠名称,以此来作为出入关的身份证明。张俊民认为此类简长度较一般简牍的23厘米稍短,约相当于汉代六、七寸,与当时所谓的“六寸符”相当;其宽度与一般所谓的“札”接近,可能具有“符”的功能。袁雅洁在此基础上提出此类符可称之为“田关外以符出者”简,可能属于“出入关符”的一种,其与吏及家属出入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又《玉篇·竹部》:“符,符节也,分欲两边,各持其一,合之为信。”根据对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的整理与研究,符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虎符、出入符、诣官符、日迹符、警候符、竹使符等。李均明认为“简牍所见符,通常为具有某种权利或执行某项任务的信用凭证。”根据对出土悬泉汉简的整理研究,一般此类简侧面都写有“符”字,且留有刻齿的痕迹,说明曾被一分为二,需要合二为一方可验证,因此具有合符勘验的功能。而作为出入符的一种,其内容至少包括出入关者的籍贯、姓名和田亩数等信息。

  “牍”延伸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自汉武帝在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垦殖,河西地区水利设施也不断增加完善。凡屯田所在之处,必有水渠作为配套设施出现,水利的兴起和使用为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出土简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代河西地区水利建设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肩水金关汉简中保留下来了距今两千多年前汉代居延地区农田灌溉的登记簿:

  居延=水本始四年泾渠延袤溉田簿? 73EJT3:57

  此简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从简文内容看应当是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居延地区泾渠灌溉的长度及灌溉农田数字的统计登记簿。这条简文不仅说明了汉宣帝时居延地区已经修建了一定规模的水利工程用于农田灌溉,还表明农业用水在河西地区作为稀缺资源往往由政府统筹管理,用以维持灌溉秩序、处理用水矛盾等。

  同样,在悬泉汉简中也有记载水渠灌溉田亩的簿书。

  高渠田八頃五十一畝 Ⅱ90DXT0113①:8

  官渠田五十八頃卅二畝? Ⅱ90DXT0113③:18+48

  这两枚简出自敦煌悬泉置遗址,简文分别记录了敦煌郡“高渠”和“官渠”灌溉的土地亩数,也体现了汉代在敦煌地区水利广泛应用于百姓日常农业生产之中。

  此外,在悬泉汉简中还有一些关于水渠命名与排序的记载:

  民自穿渠,第二左渠、第二右内渠水门广六尺,袤十二里,上广五。 Ⅱ90DXTⅡ0213③:4

  续穿第一渠。东端袤二里百步,上广丈三尺二寸至三寸,丈二尺八寸,深二尺七寸至八尺。 Ⅴ92DXT1312③:17

  以上两枚简均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简文中水渠的名称有“第二左渠”、“第二右内渠”、“第一渠”等,这些水渠名称命名显然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高荣先生根据居延汉简中“第五渠”(EPT52:363)的记载,推测认为以“第一”、“第二”、“第五”命名的渠道为主干渠,而以“左”、“右”、“内”、“外”命名的渠道为主渠道之支渠。郑炳林先生根据悬泉汉简和敦煌文书的记载,提出西汉时期敦煌郡开凿的很多水渠,基本都见载于敦煌文献中,这些水渠又都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开凿使用。如敦煌文书P.3560《敦煌行水则》中记载有“小第一渠”,P.3877号记载“城东二十里第一渠”,P.3396载有“大第一渠”、“第一渠”等。

敦煌文书P.3560《敦煌行水则》丨图源IDP国际敦煌项目

  敦煌文书P.3560《敦煌行水则》丨图源IDP国际敦煌项目

  此外,河西地区水渠的日常维护和治理也是官府和戍卒的一项重要考课内容。在肩水金关汉简中就有官方组织的治渠活动:

  积百廿人治渠,往来百廿里,率人治一里 73EJT21:142

  简文大意是说政府召集了一百二十人来治理长一百二十里的渠道,平均每人治理水渠一里。“治渠”就是对水渠的维护治理工作,通常为清理河道淤塞,保证渠道的正常灌溉和使用。而从出土汉简的记载中可知,一般河渠的治理在春秋两季,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如下简所载:

  永平七年正月甲申朔十八日辛丑

  ?春秋治渠各一通出块粪三百桼?

  麦十石文华出块粪少一□以上

  亩以上折胡麦十石文华田六亩 (一)

  ?平人功为一石若文华□□□□?

  沽酒旁二斗 (二)(《敦煌汉简》2418)

  此简为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时在敦煌所获,简文大致是说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正月十八日,当时有春秋治渠各一通的活动,要求清理出块粪三百七十余枚,而简文中名字叫做“文华”的人,清理出的块粪并未达到规定要求,因此要以胡麦作为折算,此简清晰揭示了汉代敦煌郡治渠“春秋治渠各一通”的季节性特征。无独有偶的是在敦煌悬泉置出土的《四时月令诏条》墙壁题记同样有春秋两季节治理河渠的要求。

《四时月令诏条》墙壁题记|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四时月令诏条》墙壁题记|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季春月令云:

  修利堤防。谓[修筑]隄防,利其水道也,从正月尽夏。

  道达沟渎。谓□浚雍塞,开通水道也,从正月尽夏。

  孟秋月令云:

  [完隄]防,谨雍[塞]…… ·谓完坚隄□……

  [备秋水□……]

  根据《月令》的记载,通常要求季春“修利堤防、道达沟渎”。由于季春时节北方开始雨水增多,为了不使河道壅塞,因此需要在雨季来临之前疏通河道,保证河道的畅通无阻;到了孟秋时节由于秋雨连绵,仍需要修缮完备堤防,防止洪涝灾害,从而再次加强堤防。

  最后,河西地处西北边郡,经常要遭受来自匈奴的威胁,而水利设施作为汉地日常农业生产的重要设施同样面临危险。在肩水金关汉简中就有“昏时出关,护渠”(73EJT1:144)的记载,说明官方常常会派遣人员对渠道进行保护,以此来保障渠道的正常使用,防止水渠遭到破坏,维持边地农业正常生产。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2]中国文物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悬泉月令诏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高荣:《汉代河西的水利建设与管理》,《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2期;

  [4]张俊民:《悬泉置出土刻齿简牍概说》,《简帛》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5]马智全:《汉简反映的汉代敦煌水利刍议》,《敦煌研究》2016年第3期;

  [6]袁雅洁:《<悬泉汉简(壹)>中出入符初探》,《敦煌研究》2020年第5期;

  [7]郑炳林,许程诺:《西汉敦煌郡的水利灌溉研究》,《敦煌研究》2022年第4期。

  [8]江志:《汉、唐时期河西地区水利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