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体系"的防御能力有多强?看看雄关"基建"就知道了
原标题:回到历史现场:一部长城防御体系的百科全书
杨亮 摄
新华社 发
胡杨
自古以来,嘉峪关就是酒泉的门户。酒泉古城一直以来没有西门,嘉峪关就是酒泉的西门。《肃州新志·形胜》论酒泉形胜云:“自远而论,东以关辅为内庭,西以伊循为外屏,南以青海为亭障,北以大漠为斥堠。襟山带河,足限戎马,所谓西陲锁钥也。由近而论,面瞰雪山,背倚长城,临水渟于左,嘉峪峙于右,内有讨赖、红水之溯洄,外有黑河、白湖之环绕,群峰拱卫,虎踞豹隐,虽地兼沙卤,居杂戎番,而泉香土沃,草茂牧肥,具此形胜,足以有为矣。”
探寻曾经的鼙鼓雷鸣
酒泉形胜,以嘉峪关为险。
嘉峪关作为长城沿线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景色最壮观的军事防御体系,历朝历代,都将嘉峪关的防御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地域,有“酒泉不保、河西不保,河西不保,中原危矣”之说。
作为嘉峪关由明初的一座土城建成阁楼崇立、巍峨壮观的军事防御、稽查行人、商旅会集功能齐全的关塞城堡经历了一百六十八年的时间。其雄踞在嘉峪山西麓坐东向西,由内城、外城、瓮城、罗城、城壕和壕墙等组成。
有人说,在中国几千年的长城修筑中,嘉峪关是长城建筑的博物馆,是长城防御体系的百科全书,囊括了以往长城防御建筑的精华,是长城防御体系的全面呈示。
走进它,城内有城、城外有壕,重关并守,浑然天成。
先去看看关城的神经中枢——游击将军府,所有的机密都在这里汇集,所有的力量都在这里储备,如果关城是一个巨人,它就是关城的心脏。没有人能够怀疑,从这里像游蛇一般流出的指令,都会弥漫浓烈的血腥!
嘉峪关之关门启闭亦有制度。据《肃州新志·关梁》:“嘉峪关以武营把总司启闭,掌锁钥。扬旗鸣炮,日凡三次,声威甚壮。以文员巡检盘讥,异言异服,诘出入最为严禁。”
你看,出入嘉峪关,其仪式多么隆重,扬旗鸣炮,巡查盘检,出入有序。那么,筑关之后的嘉峪关,有多少官兵驻守,历史上有确切的记载:明代,嘉峪关属肃州卫管辖。甘肃镇在肃州卫置右参将分守,置肃州兵备道统辖肃州卫、镇夷千户所等十八座城堡。嘉峪关即是肃州兵备道管辖的巨关、城堡之一。设守备防守官一员、把总官一员。辖管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据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雨著《边政考·肃州图卷》载,当时嘉峪关有把关指挥一员,管队官员齐全,防守官军388人。另有按伏官一员驻金佛寺堡,驻按伏军200人。有掌堡官一员,驻于相关之堡。
隆庆二年(1568)年,总督王崇古言,嘉峪关三面临戎,势甚孤悬,宜设守备防御。于是设置守备官。到万历后期,由于形势缓和,嘉峪关兵员缩减为二百六十三名,马骡一百二十八匹头。周围邻近的野麻湾堡原有马步军一百五十名,内设防守官一员,后改把总,万历末有军丁一百三十名。
作为军事指挥机关的游击将军府,明时称之为守备公署,清改设游击将军府。围绕着游击将军府,建有嘉峪关公馆,清乾隆始设巡检司。还建有军队营房、仓库,又设有夷厂,建有庙宇……军火武器、粮秣均在于此。游击将军府最早为正德元年(1506年)所建分司,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改置为守备公署。清康熙三年嘉峪关改设游击,改守备公署置游击将军府。建在内城中部的北墙下,坐北向南。门前原有小型钟楼、鼓楼各一座,分列东、西两边。为两院三厅建筑。厅前均有红漆明柱通廊。前厅东西各五间,中厅为过厅三间,后院有房屋十一间。前厅和钟楼、鼓楼早已无存,仅存过厅和后院。后院为四合院,三边建屋,为土木建筑。明隆庆二年(1568年),总督王崇古认为嘉峪关“三面临戎,势甚孤悬,宜设守备防御。”从此设守备。清代设游击后,此府又重修过,以后又几经修缮。建国后,在保存原貌的基础上,也进行过维修。新修缮的游击将军府,始于1987年,完工于1988年10月。前院宽17.5米,进深14.3米,面积250.25平方米。门厅东、西耳房面积各14平方米。书堂(东厢房)面积37平方米,武堂(西厢房)面积38平方米。中堂(议事厅)面积73平方米。后院东厢房面积34平方米,西厢房面积37平方米。后堂正房面积26平方米。后堂东间面积19平方米。西间面积24平方米。
这样一个小小的院落,它的智慧和谋略已经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西南起祁连山北麓红泉墩,南至肃南卯来泉堡,西至玉门市境内骟马城,甚至抵达遥远的哈密,北至花城湖北金塔境内,东至肃州银达两山口堡以西,东南至肃州金佛寺堡,整个防线宽阔纵深百里多,跨嘉峪关、肃州、金塔、玉门、肃南。利用峡谷、险山、湖沼等天然屏障,嵌筑以边墙、壕堑、墩台、营堡等,构成“中外巨防”。
从这里发出去的每一道命令,都带有巨大的杀伤力,虽是暗夜中的密语,但不乏鼙鼓雷鸣,背后的呐喊声震长天。
这座小小的四合院,浓缩了方圆几百里的杀伐决断,安放了绿洲草原的宁静与福祉,因而不可小瞧它。
走进城内的门洞楼宇
到了内城,一切都开始节制、内敛。
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池,把广阔的天空分割成略呈梯形的堡垒。在紧张的忙碌中,城池中的戍卒,浑然不知,自己其实如同井底之蛙。但在冲出城门的那一刻,每一个人的胆识又跃然纸上,在杀声震天的背景上,为大地献上怒火与微笑。
必须说说,那些门洞和楼宇的名称,内城有东西二门,东门上楣刻“光化门”,西门上楣刻“柔远门”。“光化”即以德化人之意,就是发扬光大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去教化开导边疆少数民族。“柔远”即是以怀柔政策安定抚慰远方民众。两门均是砖砌拱券门洞。内城二城门顶部平台上均建有城楼,分称光化楼和柔远楼,皆为三层三檐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楼高约17米。底层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一二层四周有廊,立红漆明柱各18根。第二层的明柱之间有木格花栏杆环绕,第三层四周为木格花窗,楼中绘有飞天、山水、花草等画。脊上镶嵌有蟠龙、狮子等兽形瓦,绿色琉璃瓦盖顶。楼内安装有带扶手的木楼梯,缘梯可登二层、三层。整个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还有那些不为人所知的建筑,走进它们,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深入与浸润。
城垛是一把锯条,切割着凝固的时间,万千恐惧与神秘,被悄悄隐藏,长城防御中的城垛即马面、暖铺,也称敌台,敌台上建有敌楼。敌楼可驻兵,可从左右侧面射击冲到城墙根底下的敌人。关城南北城墙上无门,墙外居中筑敌台,上有敌楼。敌楼面积38.2平方米,为一层三间。楼外带明柱通廊。
城墙四角各建一座方形角楼,亦称戍楼,是戍兵瞭哨之所。
瓮中捉鳖,这个成语,恰恰成为一座城池的津要。嘉峪关内城东西门外均有瓮城回护,劈门南向。门楣东“朝宗”,西“会极”。“朝宗”是指西域和诸国使节、官宦,如百川汇海,经此门,东去朝觐中华朝廷,以示归顺向化。“会极”即“会合于极边”之意。西出会极门就是要把聚合、团结之精神,带到西域诸地诸国,极边聚会,归心团结,天下祥和。两瓮城门顶上各建阁楼一座,高5.7米,坐北向南,面积为28.6平方米,为一层小三间式。楼前红柱通廊,两端与城墙相通,对扇小门南开,东西两边开窗。楼脊扣筒瓦,楼顶四角飞檐上装龙首瓦,檐翼起翘,美观大方。
罗城之上有弘治八年建成的嘉峪关楼。晚清平定肃州马文禄后,左宗棠视察嘉峪关,题写了“天下第一雄关”匾额,悬于嘉峪关楼西面。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家军”驻嘉峪关拆楼木烧火,遇大风倾毁,匾额下落不明。楼台面积556平方米,1988年,嘉峪关楼重建竣工,结构与内城东、西二楼同,亦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木楼。罗城南北两端各建一座箭楼,箭楼连楼台高5.6米,为警戒哨所,专备瞭望。楼顶扣灰瓦,顶脊装饰蟠龙首瓦,飞檐凌空。
关城之东、南、北三面有黄土夯筑的围墙,称外城。外城门位于东北角,称“东闸门”,上面建有闸门楼。门洞长10.6米,高4.2米,宽3.8米,两侧石条砌基,砖砌壁,壁嵌36根方木支柱,上搭方木棚架,顶上建有门楼,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红漆明柱,上盖灰瓦,装脊兽。
外城广场内,早年间有市街、驿站、旅店、商铺、饭馆、车马店和庙宇等,在长城内外商贸往来十分频繁的年代,这里热闹异常,各色皮肤、各种口音的人,汇集在嘉峪关下,他们交流着各自的所见所闻,交换着琳琅满目的产品,常常是满载而来,满载而归。
那时候的嘉峪关,充当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的角色。嘉峪关的声名被商旅、使者们传播得很远很远,它的高耸挺拔、威严雄霸,俨然不可侵犯!内心的情感中,嘉峪关又是一个分水岭,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走进嘉峪关,绿洲沃野,春风拂面!
但此刻,我们看不见它们了,它们隐入尘烟,成为遥远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只能从史册的片言只语中,去描摹这些想象中的建筑,由此我们感到,岁月之无情,它的和风细雨能够抹掉所有我们自认为十分重要的记忆。
所幸的是,人们还是顽强地保留了这些失去建筑的模样,我们可以复原它的一切,但不能复原从前的欢声笑语、喜怒哀乐。
嘉峪关公馆:在关内游击将军府的对面,马路南侧,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公馆华丽壮观,门外有红漆明柱廊台,院内房屋严整。有过厅五间,配房东西各三间,正厅五间。据《重修肃州新志》载,嘉峪关公馆在关城内,李端澄建,有分司,有仓场。
警卫营房:俗称大衙门,也称千总衙门。在游击将军府西,坐北向南,门向南开,呈长方形院落。门前有彩画牌楼一座,门为五间过厅。院内有正厅五间,为办公之所,有东西两排营房,每排约十间房屋。
巡检衙门:在警卫营房对面,马路南,有一座建筑,坐南向北,门向北开,呈四合院,内有土木结构房屋数十间,为清代巡检衙门,也称巡检分署。《肃州新志》:“巡检分司署,在嘉峪关城内。”
瓮城值更房:东西瓮城值更房原各为三间,东瓮城内值更房坐东向西,西瓮城值更房坐西向东。
演武厅:在嘉峪关城南有一广场,方圆约30亩,距关城约500米,西至长城也约500米。广场内建有嘉峪关演武厅。露天筑有一土台,土台高约2米,长、宽各20余米。土台上建有房屋十三间,北面五间为厅房,东西两面各四间为陪房,也可作讲武堂用。演武厅坐北向南。在演武厅南面筑有八字墙,墙中开一圆门。在讲武堂和八字墙中间开一道壕沟,供跑马射箭习武所用。
嘉峪关驿:在关城东侧,进东闸门向南,古时候称嘉峪关驿。驿站有东西两排房屋,中间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肃州新志》:“嘉峪关驿,安设关内。东至酒泉驿七十里。西至惠回堡九十里。向驻赁民房。原额设马三十二匹,所牛五只,所车五辆,设兵二十名,夫五名。”驿站从明清时代一直延续到1943年。
嘉峪西关坊:建在关西古驿道旁。陶保廉《辛卯待行记》:“三十三里道北数里长岭上有大烽墩,其下设黑山湖军塘。……路南为小红山,皆荒峤也。……西北五里过大木坊,题‘肃州嘉峪西关’,雍正十二年(1734年)黄文炜建。光绪十二年,署安肃道易孔昭重立。一里双井子小堡无人,堡外土屋三家。”
嘉峪东关坊:在关南校场过沙河东二里多,题额为“嘉峪东关”。修建年代无考。这座牌坊高约5米多,宽5米多。牌坊为石墩木架,横架上有油漆彩画,坊脊上悬匾额。牌坊于1938年左右拆除。拆除时,曾在地下挖出一把长二尺多宝剑。剑上雕刻着两条龙,剑鞘上也刻有龙一条,还刻有“保家卫国”四个字。
我想,回到历史的现场,它们是必不可少的;走进它们,就像回到了从前的嘉峪关,浓稠的日子,积累在那里,像一块块石条和青砖!
- 2023-11-14史册里存在感不高的仇池国 过着怎样的原始部落生活
- 2023-11-14作为明清家具“爆款”纹样 “龙抬头”雕花寓意吉祥
- 2023-11-14护符一分为二"牍"懂主人身份 西汉河道"保养"谁负责
- 2023-11-14烽火能传递几种不同信号?长城边古人的生活细节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