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璀璨的文学创作
原标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璀璨的文学创作
傅玄画像
墨书衣物疏木牍 武威市博物馆藏
甘肃省酒泉市出土的铜独角兽
东晋毛笔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藏
《傅鹑觚集》影印本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李清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内地迁来甘肃避乱的世家大族和甘肃本土才俊相互连接,共同组成甘肃的文学群体,创作出璀璨的诗赋、散文等文学作品。遗憾的是他们的创作成果大都淹没于历史长河,只有少数流传于世,吉光片羽,熠熠生辉。其代表性人物有傅玄、张轨、李暠、胡太后等。
傅 玄
傅玄(公元217年—278年),字休奕,出生于今甘肃宁县东。他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才华出众。三国魏末,他被州举秀才,授郎中官,入选著作郎,主持撰集《魏书》。晋武帝时,封鹑觚(今甘肃灵台县北)子,拜散骑常侍,掌谏职,官至司隶校尉,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书法家。据宋人郑樵《通志》记载,他有“文集百余卷”,今仅存辑本《傅鹑觚集》流传于世。
傅玄擅长写宗庙歌词,他在晋武帝下令制礼作乐时,写下不少乐府诗歌。其中一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如《饿》诗:
“炎旱历三时,天运失其道。河中飞尘起,野田无生草。一餐重丘山,哀之以终老。君无半粒储,形影不相保。”(《太平御览》卷486)
这首诗用通俗淳朴的语言,反映大旱当前,百姓食不果腹,性命难保给他带来的哀痛。在当时宫体诗追求艳丽辞藻而内涵贫乏的文坛上,傅玄近乎白描的写作风格同他在哲学上不趋玄风、政治上孤耿直行一样,无疑难能可贵。
傅玄还写了一些反映妇女思想感情和刚烈性格的诗歌。如《和秋胡行》,描绘秋胡之妻忠于爱情,“源流洁清,水无浊波”的个性,以及看到丈夫“中道怀邪”的败德后,“高行峨峨”“自投长河”的节烈情操。傅玄评价秋胡“彼夫既不淑,此妇亦太刚”(《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傅玄集》),表达了对其惋惜、赞扬的态度。他的另一首《秦女休行》,描述了一位为父报仇的秦氏烈妇的壮举,其中说:
“秦氏有烈妇,义声驰雍凉。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强。虽有男兄弟,志弱不能当。烈女念此痛,丹心为寸伤……白日入都市,怨家如平常。匿剑藏白创(两刃刀),一奋寻身僵。身首为之异处,仗尸列肆旁。肉与土,合成泥。洒血溅飞梁,猛气上干云霓。仇党失守为披攘,一市称烈义,观者收泪并慨慷。百男何当益?不如一女良。”(《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傅玄集》)
诗中反映的故事又见于皇甫谧的《列女传》遗文。傅玄用通俗、清爽,夹杂散文韵味的语言,刻画出这位不畏强暴,义烈无比,视死如归,感人至深的妇女形象,歌颂她高贵的孝勇精神和行为。
傅玄的一些爱情诗语言极为简练,意涵却很隽永。如他的《雷》诗:“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傅玄集》)仅用13个字,就巧妙地把一位妇女思念远行丈夫、盼其早归的心情和失望后的懊丧情绪活画出来,并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反映了作者极高的文学艺术才华。他的《豫章行·苦相篇》《西长安行》《昔思君》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坚贞品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妙。
傅玄的散文风格刚峻健劲,语每惊人。从中不仅能够感受到阳刚之美,还可以看到史家叙事般的特长。有些篇章是可供依凭的历史资料,如《马先生传》,记述三国魏扶风郡(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人马钧改进旧绫机,从而提高工效数倍。他还造指南车、提水翻车、兵器发石车、活动式“百戏”模型等。该散文不仅语言简洁凝练,生动优美,还为中国科技史留下一份不见于其他著作的珍贵资料。他的议论性散文,传世的只有20余篇,仍有残缺,然字字珠玑,温丽喜人,代表了这一时期甘肃乃至中国散文的特色和水平。
傅咸和其他傅氏文人
傅玄的儿子傅咸(公元239年—294年),字长虞,晋武帝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左丞。晋惠帝时官至司隶校尉。有评论说他为官“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傅咸的诗歌文论,大都是托物言志,为规为鉴之作。风格刚劲直亮,不尚绮丽。连当时被称为儒宗的庾纯也称赞他“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晋书·傅玄传附子咸传》),就是对傅咸散文的高度赞扬。傅咸诗歌咏物明志的特征很明显。如《杖铭》:
“嘉兹奇竹,质劲体直。立比高节,示世矜式。”(《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傅咸集》)
用高节劲直的竹杖比喻和赞美刚正不阿的君子,颇具讽喻意味。又如《款冬花赋序》说,我曾追禽,登上北山。当时已是十一月寒天,冰凌满谷,积雪被崖,看到款冬花盛开,乃作赋:
“华艳春晖,既丽且殊。以坚冰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非天然之真贵,曷能弥寒暑而不渝。”(《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傅咸集》)
这是以花喻人,赞扬人间的高贵操守。他的一些作品更是直白地表达他公而忘身,老而弥笃,为国家竭忠尽虑的思想感情。如他任侍御史时,奉诏治狱,乃作《明意赋》说:“含悾欵(kōng kuǎn,真诚)以弥载,令栖迟(游息)以淹留。吏砥身以存公,古有死而无柔。彼背正以从邪,我没世而是尤(怨恨)。敷(展、布)肾肠以为効兮,岂文饰之足修。感恩输命,心口自灭……周道兮如砥,吉人兮是由。”(《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傅咸集》)
全诗表达他真诚为国,公而无私,直道而行的意志和风范。傅咸的政治散文持论风格与诗赋一致。他有见于官场世风的奢靡,乃上书朝廷,其中说:“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古者尧有茅茨,今之百姓竞丰其屋。古者臣无玉食,今之贾(商人)竖皆厌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饰,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贱隶乘轻驱肥。古者人稠地狭而有储蓄,由于节也;今者土广人稀而患不足,由于奢也。欲时之俭,当诘(谴责)其奢;奢不见诘,转相高尚。昔毛玠为吏部尚书,时无敢好衣美食者。魏武帝叹曰:‘孤之法不如毛尚书。’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晋书·傅玄传附子咸传》)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这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语句。他借古今奢俭风尚的差异,揭示当时官场社会普遍存在的不良风气。一针见血,振聋发聩,是一篇见解深刻,切中时弊,极为难得的政论文。傅咸的诗文大都是匡俗济时,不逐文采。同当时文坛上不重视文章内涵,只追求文字华美的陋习迥异其趣。
傅玄家族出身的政治家兼文学家,还有傅祗,字子庄。他性格至孝,早年知名,以才识明练为人所称道。他创作辩驳议论类文章十余万言,惜均湮没于历史的尘埃。傅祗的儿子傅畅,字世道。作品有《晋诸公赞叙》二十二卷,又撰《公卿故事》九卷,都以忠贞报国,清正廉洁为旨归。傅氏后人,北周时的傅准“有文才,善词赋”“著文集二十卷”。(《周书·傅准传》)南朝梁陈间有傅縡(zài),字宜事。他“七岁诵古诗赋至十余万言。长好学,能属文”“为文典丽,性又敏速,虽军国大事,下笔辄成。” 有集十卷。(郑樵《通志》)
张轨、李暠及胡太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的各割据政权大都崇儒重教,争相办学,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张轨、李暠及北魏胡太后身居高位,偶尔御史,成就粲然可观。
前凉政权奠基者张轨(公元255年—314年),安定乌氏(治所在今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北)人。他青年时代曾拜著名学者皇甫谧为师。建立前凉政权后,张轨重视文教,曾让属官推荐当地“高才硕学,著述经史”的人才加以重用。他的孙子张骏也是一位成就颇高的文学家。张骏的乐府诗《乐门行》《薤露行》,文字简洁,风格清新,情感真挚,辞采华丽而无矫饰迹象,传播相当广泛。张骏降晋后,上疏东晋皇帝,建议收复北方失地,文中指责东晋最高统治者“雍容江表,坐观祸败,怀目前之安,替四祖之业,驰檄布告,徒设空文”。他大声疾呼要求东晋最高统治者迅速派兵北上,完成统一大业。这篇表文骈散结合,情真气昂,流露出同其祖父张轨一样,虽处身于分裂局面,仍期盼国家统一的情感。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刘琨的《劝进文》和张骏的《自序》放在一起,称赞两人“文致耿介,并陈事之美表也”,是说他们的文章立意刚正,直陈己见,都是向国君进言的优秀作品。
西凉王李暠(公元351年—417年),陇西狄道(治所在今甘肃省临洮县)人。他是一位爱文好学,通涉经史,写作能力很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述志赋》只有一千余字,却能深刻地体现出他胸怀大志,意欲创业河西,如“采殊才于岩陆,拔翘彦于无际”“志馘(guó,割取敌人左耳以计数献功)奔鲸,截彼丑类”。(《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就是重视从远方、基层选拔人才,帮助国君消灭凶悍的敌人。是一篇继承和发展汉末以来抒情小赋的佳作。
这一时期河西地区人才辈出。“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北史·文苑传序》),意为河西地区的文人学者同中原相媲美。河西士族文学家中,刘昺的名气最高。他的《酒泉赋》被《北史·文苑传》作者评为魏晋南北朝文坛的经典之作。
北魏时期,武都仇池(位于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南)有个名叫杨华的人,身材魁梧,长相俊美,力气超人,被北魏胡太后所宠爱。胡太后是今甘肃省镇原县人,她是北魏宣武帝元恪(公元500年—515年)的嫔妃,魏孝明帝元诩(公元516年—528年)的生母。一时临朝听政,权倾一方。杨华担心同胡太后勾连太久会惹出祸端,便趁机率部下逃到南朝。他一走,给胡太后留下无限的思恋。颇有文学才华的胡太后遂用比拟的文学手法,创作出一首凄婉的情歌——《杨白花歌辞》,令宫人昼夜蹋地为节,连臂歌唱,以抒发个人情愫。歌词是: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小门),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胸),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左克明编《古乐府》卷10)
歌词感情真挚,妙语双关,是一篇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河陇其他文学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士人作家中还有几位值得一提。
胡方回,今甘肃镇原县人。他是赫连勃勃大夏政权的中书侍郎。涉猎史籍,辞彩可观,曾为赫连勃勃撰写著名的《统万城铭》《蛇祠碑》等雄浑优美的碑铭。北魏太武帝破赫连昌,俘虏方回入魏,任北镇司马,中书博士,赐爵临泾子,迁侍郎。他的才华被当时的权臣崔浩及“朝贤”并爱重之。(《魏书·胡方回传》)
天水人赵逸,字思群,历仕后秦、赫连夏及北魏诸政权。性好学,白首弥勤,年逾七十,手不释卷。“凡所著述,诗、赋、铭、颂,五十余篇。”(《魏书·赵逸传》)颇得时人赞美。
此外,金城人宗钦、赵柔,敦煌人张湛,武威人段承根等,“皆通涉经史,才志不群,价重西州,有闻东国”。(《魏书》卷52)他们都能写优美的诗歌散文,在河陇文坛各占一席之地,有的在中原内地也很驰名。还有一个名叫胡叟的文化人,字伦许,临泾县,即今甘肃省镇原县人。他家历世冠冕,为西州著姓。叟少聪敏,十三岁时能辨疑释理,知名于乡国,好属文,既善著典雅之词,又能写通俗文章。他仕途坎坷,“显晦之间,优游无闷”,这是说他胸襟旷达,随遇而安,不论任高官还是就低位都能悠然自得,没有烦恼,是当时知名的文学家。
- 2023-11-14杜甫流离秦州时已经"囊中羞涩" 却为这里留下传世诗篇
- 2023-11-14张恨水赋诗五泉山被质疑不合常识?真相其实是这样
- 2023-11-14汉代如何兴修水利?“穿渠校尉”率上万人大干
- 2023-11-14皇室公子战乱中沦为流民 在武威却度过安心读书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