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收藏考古

犬戎贵族墓中青铜壶竟是大秦制造 与商鞅变法有渊源

2023-11-25 08:18 来源:新天水

  原标题:【天水宝藏·品鉴】壶中天地:青铜茧形壶

  □新天水记者 何喜田

  谁能看透壶中奥妙?谁能破解青铜密码?

  穿越千年,只为见证一段西戎与大秦往来的历史。

  初冬的寒冷中,马家塬静静地躺在关陇古道的山梁间,就像一个摇篮里歇息着的婴童,朴素而掩藏着生机。马家塬,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的桃源村,一个被山风吹皱了的小村子。

  2006年7月,有群众反映,马家塬上有人在挖龙骨。龙骨,也叫龙骨化石,是远古生物——恐龙、犀牛等的骨骼化石,相传可以镇神镇惊抗厥。分析了消息的真实性后,张家川县博物馆随即联合公安机关进行现场勘查。令人惊奇的是,在现场他们还发现了马骨、盖弓帽、漆皮和玛瑙珠等遗物。于是,就紧急上报省上文物部门。不久,在省考古所的指导下,县博物馆在盗墓的原址上发掘出了三座古墓葬,出土了大批文物。当年下半年,北京大学教授赵化成、韦正根据出土的青铜茧形壶、马车等遗物,并结合墓葬形制推断,这批遗存定性为秦人羁縻之下的“西戎文化遗存”,马家塬遗址为战国晚期至秦代的西戎贵族墓地。

  茧形壶是战国至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形状独特的器物,由于它的腹部类似于常见的蚕茧,所以被考古专家命名为茧形壶。这一器物保存完整,装饰精美,它的发现在全省尚属首次,在全国也仅此一件,对研究秦文化、古代北方民族史以及这一时期的制造技术、装饰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为此,它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张家川县博物馆。

  茧形壶口径9.3厘米,最大腹径28.4厘米,最大底径15.4厘米,通高25.6厘米。它敞口、束颈、绳纹形圈足,腹部呈横向长椭圆状,颈部用29枚精美的贝纹环状装饰。茧形壶通体饰有瓦楞纹,边外间隔处饰有蟠螭纹。

  在人类早期的日常生活器物中,纹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手段。这件青铜茧形壶上的纹饰,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蟠螭纹、瓦楞纹、绳纹、贝叶纹等,各类纹饰搭配合理,实用美观。蟠螭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传统装饰纹样,为缠绕叠压的小龙变形纹饰。这种盘曲缭绕的形式,四方连接,看起来活泼清新,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的青铜化呈现。它颈部缠绕的纹饰——贝叶纹,呈环状装饰,图案对称,美感十足。这种最早出现于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纹样,较写实,成串的多为顺向串联,在排列方式上则有横排、竖排和斜排等。它既继承了甘青彩陶多元化的纹饰,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也艺术地再现了秦人、西戎人丰富而深邃的心灵世界。

  茧形壶的形状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婴”。《孟子·备穴》记述,“陶者为婴,固顺之以薄革置井中,使聪耳者伏婴而听之”。这就是婴听,用来侦察敌情的一种工具。战国后期,诸侯之间相互称雄争霸,游牧民族也经常借机入侵,秦人最先创造性地接受了茧形壶,并大量用于争霸和统一天下的战争。在不断的战争实践中,茧形壶在器形上、功能上都得到改进和完善。战争之外,它还作为一种容器,在远行军和游牧生活中被悬挂于马背,内盛酒水,以解饥渴。考古研究表明,在战国中晚期,茧形壶主要分布于关中及邻近的四川等地区。到了大秦时期,随着全国的统一,茧形壶也就流行到了各地。

  青铜茧形壶除了器型独特外,最重要的是在它的底部铸有阳刻铭文。经专家释读,确定为“鞅”“又”二字。《史记·秦本纪》记载,商鞅在任职和变法期间,监造了大量的青铜器物。从字体看,“鞅”字和现存商鞅监造的6件器物上的“鞅”字如出一辙,属于秦文字,具有金文的特征。金文是以青铜器为载体,商周时分为铸铭与刻铭两种,到了战国时期,刻铭就开始渐渐多了起来。茧形壶上的金文,铸刻精湛,较好地传达了墨书原形的韵致与形态。这是目前马家塬遗址出土的唯一带有文字信息的器物。方寸之间,仿佛让我们触摸到了埋藏千年的历史谜底。

  在先秦时代,以犬戎为主力的西戎诸族聚集兵力,对周王朝无暇顾及的西垂之地发起了猛烈围攻。与西戎诸族战斗的就是那个后来建立了大秦之国的嬴姓部族。这个叫作西垂的地方,也叫西犬丘,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明确指出,它就在今天的陇南一带。陇南是一个大的地域概念,涵盖了今天的天水。文博馆员李翀是土生土长的张家川人,研究生毕业后,他自愿来到县博物馆进行玉器、陶器等文物研究。马家塬遗址发掘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他看来,由秦而始后流行于全国的蒜头壶、扁形壶、茧形壶是秦文化的典型代表性器物,具有鲜明的陕甘宁青本地文化因素。尤其是这件独一无二的青铜茧形壶,对研究陕甘宁青本地文化和秦戎文化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无论是曾被当作礼品还是随葬品,这件青铜茧形壶无疑凝聚着更多的时代之音。

  汉代以来,青铜器逐渐为铁器、漆器和瓷器所取代。从此青铜器这一皇皇巨制彻底合上,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两千年过去了,一代帝王的风云往昔早已不在,太多故事被埋于黄土,但掩盖不掉的繁华却依旧传承着。同样,被黄土掩埋的陶质茧形壶1961年在伊犁河流域、渭河流域的遗址中相继被发现。它们虽缺少了青铜夺目的光泽,但同一器型、相近纹饰却没有辜负主人的期望。千年之后,它们仍将祖先们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面前。

  出土了青铜茧形壶的马家塬遗存,因为包含的文化信息丰富而独特,且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在200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此后一直到2020年,连续进行了15年的发掘,先后出土了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战国时期祭祀坑、墓葬群的大型遗址,为探讨战国时期西戎文化、秦戎关系以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揭开了西戎族群的神秘面纱。2021年,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百年之际,马家塬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