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孙纪元与敦煌城标“反弹琵琶”
原标题:雕塑家孙纪元与敦煌城标“反弹琵琶”
敦煌城标“反弹琵琶”雕塑。网络图片
1982年孙纪元创作“反弹琵琶”雕塑。
孙纪元临摹盛唐205窟菩萨工作现场。孙纪元供图
敦煌城标“反弹琵琶”,一个源于莫高窟千年营造的艺术原型。这一形象来源于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中的一部分。她是古代艺术家经过大胆艺术构想,描摹了伎乐天手持琵琶,伴随着仙乐,悠闲雍容,翩翩翻飞于佛国场景的杰出艺术形象。
1979年,甘肃敦煌艺术剧院编剧创作的舞剧《丝路花雨》,在国内外及世界各地演出,深受好评,久演不衰,被誉为东方艺术的奇葩。依托舞剧脱颖而出的那楚楚动人、超脱形体的“反弹琵琶”造型更是成为不朽的经典,也随着舞剧的远播不胫而走,渐渐代表了世人心中的唯美敦煌。那么,是谁经过大胆创新和构想,将此艺术形象做成大型雕塑,屹立敦煌城盘旋路中心花坛,以示敦煌的文化城标呢?这位大师就是孙纪元先生。
给敦煌留点东西
孙纪元,著名雕塑家。1953年至1984年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来的敦煌研究院)从事古代雕塑临摹研究及雕塑创作。1984年调往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任所长。耕耘一生,临摹敦煌彩塑四十余种,深得传统雕塑的启迪,他的作品及城市雕塑独出机杼、巧夺天工,均为精品佳作。
快要离开莫高窟之际,孙纪元想要给敦煌留点东西。留点什么呢?当然是与自己专业分不开的传统彩塑。当时全国城市标志还处于萌芽阶段,孙纪元大胆设想构思,为何不在敦煌塑一个大型雕像以示敦煌的文化地位呢?这个想法让他一下兴奋了起来。随即,孙纪元向当时的敦煌县政府提出了建议,并很快得到敦煌县委、县政府的采纳,并且委托他来设计和制作这件雕塑。
构想容易实施难,在接到雕塑的创作任务后,孙纪元辗转反侧,久不能寐。他查找资料,脑中一遍一遍构思,终于将思路聚焦在“反弹琵琶”的形象上。这个宏伟的雕塑,要做多大?用什么材料?怎样架构?孙纪元迎着困难,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洞窟工作经验,将传统雕塑架构与现代雕塑技法进行糅合,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雕塑“反弹琵琶”雕像的创作稿。创作稿完成后,敦煌县委、县政府给予了莫大的肯定,一致通过了在敦煌城市中心塑造“反弹琵琶”形象雕塑的方案。
为了更好地表现形象,孙纪元和儿子孙靖采用敦煌莫高窟传统泥塑的方法,敦煌传统木骨泥塑以木为骨,以泥为肉,用泥的柔软性进行塑形和反复修改。传统泥塑最大的特点在于每个作品只有一件,具有唯一性,反弹琵琶造像完全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塑造,造型完成后再用水泥混合石膏的泥浆进行翻模浇筑。一番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之后,孙纪元父子开始动手塑造。
父子辛苦大半年
那年24岁的孙靖刚考入四川美院雕塑系,从小在洞窟的耳濡目染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开始塑“反弹琵琶”的时候,为了更加结实,他们采用传统泥塑的方式将麻加进去,用了传统方法加现代材料的独创方法进行造像。当时雕像施工在第二现场,父子俩对照设计稿对雕塑进行放大制作,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放大雕像的房间高度不够,不方便观察和调整雕像的形象。为了不影响到雕像的放大效果,父子俩就想了一个土办法,他们在雕塑的正前方挖了一个两米左右深的土坑,父子俩在雕塑架上面工作一会儿就下到坑里模拟雕塑现场来观察效果,发现问题后再上去继续修改调整雕塑,就这样在六七米高的脚手架上上下下、来回攀爬,个中辛苦,可想而知。
雕塑之时,正值盛夏,敦煌城里气温足有40摄氏度。因为泥塑在高温天气下风干速度很快,父子俩不得不干一会就拿喷壶上上下下地喷水以保持泥塑的湿度,稍有懈怠雕塑就会干裂,因此不得有半点马虎。孙靖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是记忆犹新,他说道,“我当时年轻,但是我父亲已经年近五十,一天工作下来腰酸腿痛、浑身不适,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团团泥巴幻化成形,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还是很开心的。”
传统雕塑制作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今天当我们漫步莫高窟,也许你并不知道那些惊艳的艺术大作,往往是大批无名工匠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艺术结晶。孙纪元父子经过大半年的反复打磨与雕琢,于1983年年内圆满完成整个雕塑工程。“反弹琵琶”伫立的那一刻,孙纪元便欣然离开了敦煌,去坚守另一方佛陀庇护的地方——天水麦积山。
15年后重塑大作
岁月辗转,“反弹琵琶”在那个文化旅游火热的年代,迎来了数以千万计的国内外嘉宾,成为敦煌名副其实的文化标志和唯美形象。时隔15年后的1998年,因文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反弹琵琶”雕塑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敦煌市委、市政府再次邀请孙纪元主持创作放大“反弹琵琶”雕塑,计划将原来的雕塑放大一倍并采用永久材料花岗岩塑造。孙纪元此时已年近七旬,他欣然接受了这次重塑工作,为自己的大作进行“涅槃”重生。这次,仍然是父子联手,完成了雕塑的放大制作,并于1998年顺利安装完成。
今天,当我们漫步敦煌街头,那耀眼的城市中心雕塑高耸肃穆,神采奕奕,深情注视着东方,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每一位走进敦煌的贵客。“反弹琵琶”已成为敦煌人民心中神圣的存在,将一如既往地岿然屹立,见证着敦煌的发展与现代丝路的兴盛。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特约撰稿 张自智
- 2024-01-15甘肃作家出书缅怀“金老爷子”:留住父亲70载“田园童话”
- 2023-12-08【文化·荟萃】陇上“书坛巨擘”王了望
- 2023-12-08张惠娟母子和他们的“敦煌故事”
- 2023-11-29薛虎峻篆刻《二十四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