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宋代开封府屋梁竟是甘肃造 深山石刻揭秘河运往事

2024-01-24 09:51 来源:天水日报

  原标题:白崖沟摩崖石刻

  □裴应东

  武山县滩歌镇南约10公里的白崖沟圈子阖有一处北宋摩崖石刻,千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202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刻距地面约3米,纵长225厘米,横宽162厘米,楷书左行,共16行,首行9字,次行3字,尾行19字,其余皆20字,共计296字。该摩崖石刻记述了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皇帝下诏在京都重新修建宣德楼、集英殿,并由熙河路转运、提刑、常平三司出资,转运使张孝纯等具体负责采伐木材的事迹。全文如下:

  政和八年,岁在戊戌,有诏修建宣德楼、集英殿。八月下巩州,计置巨材,自五丈至百,亦其数二千三百七十有奇,以转运、提刑、常平司钱充其费。转运使张孝纯、防御使王子久、提举木□叶蒙正实领使事。九月辛巳,合州县官□董其役。吏益知劝,民不告劳,越十一月己巳毕工,凡一百有九日也。夫臣子享上之忠可谓美矣。

  知州事董序道,判州事魏润博,诸司属官张菘、高荷、范直方、王南朋、刘焘,编拦将官库规司录事蒲庆余,曹官钱野、张侃,陇西令张希荀、丞梅亮,城寨官高公翰、王佖、冯康民、李嗣良、张公彦、马钧、周温之、元焘、赵继贤、安寔、辛叔杰、卢国华、吕公裕、张岩、王宗、许淳,监木务贾传、朱宪、李芾,屡集于青竹平之山。咸谓是役也,成功之敏前此未有,不可不书,于是润博记之于崖,以传不朽云。田庆、杜千刊字。

  碑文所列36人,除刘焘外,只有四人存名。碑文中的张孝纯系熙河路转运使,其后于1123年任河东安抚使、太原知府。诸司属官高荷,荆南人,自号还还先生,曾拜黄庭坚学习杜诗。晚年为童贯客,任兰州通判,以涿州知州终。范直方,系北宋名相范仲淹曾孙,曾任刑部员外郎。由此可见,圈子阖石刻的珍贵。

  据《武山县志》记载:宋初武山境内木材,“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以集于京。集岁之间,良材山积”。但由于其时乱砍滥伐又加戍边军官勾结走私,渭河沿岸的巨木告罄,所以此次修皇宫宣德楼、集英殿木材不得不到远离渭河的滩歌镇青竹平采伐。此次伐木于农历九月初二开工,十二月二十一日完工,共109天,采伐五丈至十丈巨木2370余根。开工的这一天,正是宋徽宗在皇宫明堂举行大飨礼的所谓良辰吉日。曾经的滩歌地区冬天非常寒冷,南河也已封冻,木料可以沿冰道顺利运达渭河,待次年春天渭河解冻时再筏运到京城。

  从本区采伐木材之事,自北宋立国开始,持续了近百年。渭河上游的地区,一排排巨大树木被砍伐之后,顺着山林间一道道“溜槽”被滑到山脚,人运车拉,搬运到渭河岸边。然后,这些来自渭河上游的西秦岭北坡,甘肃境内武山、甘谷一带的千年松柏,将从这里启程,乘着波涛汹涌的渭河巨浪一路东进,途经关中,从陕西潼关附近进入滚滚东去的黄河,直抵正在建设中的北宋都城——开封。这些木材,后来成了庞大的开封府的屋梁。

  最开始,采伐中心位于天水西北部的夕阳镇(今麦积区新阳镇),30年后进一步转移到今武山县东的洛门镇。到了北宋后期致使本区森林消失,当时在凤翔府任职的苏轼曾写诗形容这一带“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这是对当时这一带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没有植被涵养,水土大量流失,此前清澈的渭水也就成为滚滚浊流,渭水径流量也大为减少,自宋代后史料对渭河航运的记载也属凤毛麟角。

  从碑文“润博记之于崖”看,碑文系巩州通判魏润博所作,文字朴实,文采稍逊。刊工为田庆、杜千。该碑文字体圆润洒脱,体势苍劲挺拔,是“宋文化”内省、沉静、精细、成熟的艺术折射。著名书法评论家马国俊教授认为属“苏黄”一体,可谓一语中的。据清邢澍《长兴县志》,碑文所载熙河兰会路属官刘焘,字无言,浙江长兴人,“善书法,笔势遒劲”。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中甲科进士,在馆中修阁帖十卷,官至殿中侍御史致仕。黄庭坚曾云“无言笺题不类今人,江左复生羊欣矣”,羊欣系东晋著名书法家,善楷书,曾学书王献之。黄庭坚以王献之比苏东坡,以羊欣比刘焘。由此推断,碑文当系刘焘所书,刊刻时间也应在宣和元年(1119年)农历三四月间冰雪融化的时节。

  滩歌镇白崖沟圈子阖石刻碑文的版式非常规范,风格与宋刻常见版式相类。钱大昕曾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对乾嘉时期朴学大师甘肃诗人邢澍感叹说:“甘肃少宋刻。”由此足见圈子阖石刻的弥足珍贵,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文物鉴赏价值,可以说代表了宋代书法和石刻的较高成就,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