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陇上这本族谱,揭开王羲之后裔身世之谜

2024-01-24 09:56 来源:奔流新闻

  原标题:【奔流文化·器物】两当王羲之家谱和琅琊王氏的繁盛之谜

  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博物馆收藏的王羲之家谱——《王氏族谱》始于周朝,下至明代,对一至四十五世王氏各族谱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编辑,族谱中收录了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作的序,是目前《王氏族谱》所有流行版本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1.webp(28171715)-20231228180539.jpg

  (一)

  位于城关镇东大街的两当县博物馆,收藏着一套王羲之家谱——《王氏族谱》,它见证了一支来自琅琊王氏的王羲之后裔200多年在两当的繁衍生息的历史。

  在名为“书圣之源”的陈列柜前,我们见到了这套弥足珍贵的《王氏族谱》。

  《王氏家谱》是1991年在两当县北部的太阳乡(现为金洞乡太阳工作站)任家湾村店村组王文信家中发现的,30多年前的一天,王文信家中不幸发生了一场火灾,在清理财物时他意外发现了王羲之的族谱。

  大火过后,王文信及家人认真查看了族谱所记载的内容。虽然救火时浸湿了族谱、留下了水渍,但却使《王氏族谱》重见天日,也揭开了王文信一族是王羲之后裔的身世之谜。

  目前传世的王氏族谱共有五个版本,分别为江西九江市《德安锹溪家谱》、湖北《武昌族谱》、通山《茅田族谱》,还有《黄土家谱》《港畔族谱》,而两当县发现的族谱为《德安锹溪家谱》,堪称王氏族谱之源,弥足珍贵。

  两当《王氏族谱》一套共14册,总谱1册,分谱13册,为活字木印线装本,版本系南宋时修订刊印,由南宋朱熹作序,家谱所修时限上起周朝,下至清代,对一至四十五世王氏一脉各族系、分支进行了系统归纳编辑,详尽记述了王羲之后裔王献之、王凝之等族人兴衰、繁衍的过程,是目前《王氏族谱》中最具权威的一部,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填补了王氏家族一脉西迁甘肃的历史空白。

2.webp(28171716)-20231228180546.jpg

  (二)

  两当的《王氏族谱》是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天,王氏后裔湖北通山县茅田一族九世孙王文俊主持修谱并刊印,为8开宣纸楷书版本,活字印刷线装本。在《王氏族谱》总谱的书页里专家还发现了书信一封。这封信可以推断,该族谱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湖北通山人王福利送至两当,接谱人为王福明,而从一场大火中发现这套家谱的王文信为王福明第六代孙。

  国人一向认为家国一体,对家的“细胞分析”,可以弥补官修正史和方志的许多缺憾。

  之前曾经向相关人士了解过谱牒方面的一些常识,他说,修一部家谱工程浩大,至少需要六七年的时间。其间不仅需要找到散落在各地的家族分支,而且要上溯到家族最早聚居的村落,这样才能根据祠堂、牌坊(楼)等历史印痕,把零散的脉络片段重新还原成一棵“大树”。

  两当的《王氏族谱》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像一组全息的时光密码,从中我们趋近观察,在两晋南北朝最为显赫的家族——琅琊王氏。当时士族如林,比如吴郡陆氏、琅琊诸葛氏、陈郡谢氏等,无不是名满天下,人才辈出。陆氏有陆逊、陆抗、陆机、陆云等人才,诸葛氏有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等人,谢氏有谢安、谢玄、谢道韫、谢灵运等。但这些世家,在当时却都不是最著名的。绵延数百年,并在东晋时达到顶峰、天下独一无二的家族只有一家:琅琊王氏,纵使是曾有过“王谢”并称的谢家也难及其项背。

  琅琊王氏的崛起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国力大伤,北方被内迁的游牧民族占据。无奈之下,朝廷和北方豪门、百姓们都举家迁往南方,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史称“衣冠南渡”。

  在这场大迁移中,琅琊王氏恰逢其时。王家这一代的王敦、王导兄弟当时正是西晋琅琊王司马睿的心腹智囊,他们看北方形势每况愈下,于是就建议司马睿将封国迁移到建康(今南京),并大力为司马睿笼络江南士族。本来因为晋灭吴之战对晋朝心怀怨恨的江南各族如陆氏、顾氏、张氏等在王导兄弟的引导下逐渐倒向司马睿,令他在江南打下了根基。西晋被异族覆灭后,大量世家迁往南方,王导趁机为司马睿笼络了大批士族贤才,并推举司马睿即位为帝,一手建立了东晋王朝。

4.webp(28171718)-20231228180609.jpg

  (三)

  等到风波落定,东晋建立之时,一手执导了这场大戏的王家兄弟之地位已经是无可动摇。朝堂上超过七成的官员都是王氏的族人和盟友,王氏此时权倾天下,一时无二。当时的民谣就直接唱道:“王与马,共天下”,王氏甚至排在了司马氏之前。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晋元帝会见大臣时,宰相王导来了,晋元帝甚至让王导与他一起坐龙椅,两人争执了很久。到了晋成帝的时候,王家的权势就更大了,晋成帝给王导手诏,用的都是“惶恐言”“顿首”“敬白”之类的敬语,“九五之尊”对手下大臣用这样的敬语,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

  虽然琅琊王氏族系庞大,各个分支升降不一,时而此支显贵,时而彼支荣达,呈现出错综复杂而又绵远久长的家族盛况。《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士。

  虽然王家正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但王家清楚,再显赫的权势也不可能长久,再富可敌国的财富最终也是过往云烟,只有熔融于血脉的文化因子,才是保证家族永远兴盛不绝的根本。于是王氏以诗书传家,汉代时就出过有名的经学大师,随着一代代的积累,自然形成了完善的宗族内教育体系,王氏子弟无不是精通六经、气度不凡的才子。

3.webp(28171717)-20231228180553.jpg

  王羲之在世之时,其书法就已经被承认为举世之冠。他的几个儿子继承了他的书法艺术,“王氏凝之、操之、徽之、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尤其是小儿子王献之,在继承父亲的基础上又继续发扬光大,其草书无与伦比,与父亲并称为“二王”。东晋以后,他们父子的书法就被尊为神品,到了唐朝,太宗李世民作为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一手将王羲之推上了“书圣”的地位,从此成为天下学书之人的偶像。

  以王羲之为标志,300余年间,琅琊王氏书艺传承不断,人才辈出,极尽文采风流,成一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象。生活在齐梁的沈约曾赞叹说:“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正是在这独一无二的家族中,才出现了王羲之这独一无二的人物。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