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武术历史根脉探源
□本报记者 柳娜
“把手伸直、抬头挺胸……”崆峒武术训练馆内,学员们在武术教练的指导下练习崆峒武术基本功;崆峒武术国学体验营,研学旅行竟变成“功夫课堂”,通过崆峒武术的训练强健孩子的体魄、磨砺孩子的意志……
这个假期,萌娃们与心中的“武侠梦”越来越近。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武术之乡”,平凉市习武人口日益增多,在全国各类武术比赛中成绩斐然。崆峒武术借助省级、全国和国际级武术赛事及演艺活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崆峒坚守文化自信、打造文化高地的具体呈现。
崆峒武术发源于崆峒这一方地域,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讲究精神传意,既追求动静结合,也追求内外兼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印记之一。近代崆峒武术体系主要由道教武术、佛教武术、儒家武术、本土民间传统武术、外来传统武术等构成。崆峒武术的构成体系是什么?有哪些绝学?谁将其发扬光大?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源。
崆峒佛道武术:身心合一的修行
平凉崆峒山道教历史悠久,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而蕴含其中。平凉市武术运动协会主席朱沛霖分析了崆峒道教武术的发展源流。他表示,在中国道教产生之前,崆峒山就早已经有道家在此修真,其中以广成子最为人所知。清代《崆峒山志》中记载:“广成子是居空同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崆峒山新志》中记载:“广成子俗名董初平,轩辕时期人。”广成子的修道踪迹也在《九州要记》《道教源流谱》等多部古籍中出现,尤其以《庄子·在宥》记载最为真实客观。他的“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外其和”的学说,与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基础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以“阴阳有藏”最能体现。
中国传统武术,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先秦的道家哲学思想,尤其是广成子的阴阳学说与武术中的阴阳理论互为关联,一脉同源,贯穿于武术演化发展的始末。
“道教传入崆峒山,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崆峒山的道教中不乏有武技出众的道士,遗憾的是在地方志、旧山志和各类文献资料中少有记载。除唐、宋、元、明各代难以详考外,仅清代至今在《崆峒山志》中有零星记载据考证,清康熙十五年(1676),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代道士苗清阳来崆峒山执教以来,时至今日已传二十七代,其中第十九代道士韩元觉、第二十代道士赵至睿(旭谷)、第二十二代道士禹理昌、第二十三代道士郭宗尧、聂宗清、赵宗展、方嗣贤等均习练拳脚。其传承习练的拳、械有黑虎拳、白虎拳、护山棍、神枪棍、春秋刀、净铲、黑虎出洞鞭杆、拦面叟、铁扇子、绳镖、流星锤等。练功以浑元桩功、吐纳心法为主。”又传说唐朝时期,一位出身少林寺名叫飞虹子的游侠,来到了风光秀丽的崆峒山,创立了崆峒派武术,为第一代掌派人。艺成之后,飞虹子只身闯荡江湖,以武会友,是当时江湖上有名的五剑侠之一,使得一手“青英剑”,威震武林许多年。崆峒派传人为了纪念先祖,拳谱名称中都有一个“虹”字,历代掌派人的名号中,都带个“飞”字。飞虹子之后,崆峒派第二代掌派是飞绥子,第三代云离子,第四代飞云子,第五代眉姑,她是崆峒派中唯一的一位女掌派人。眉姑曾在四川峨眉山带发修行,学习过峨眉派武术中一些绝技。崆峒武术中的铁扇、拂尘等均始传于她。第六代飞尘子、第七代陆尘子、第八代袁一飞、第九代胡惠民,第十代燕飞霞。九十年代燕飞霞来平凉后在当地收徒,随将部分内容传授给平凉人陈虎、赵强、尹腾剑、王镖、王志超、白义海等。关于崆峒派武术的渊源有待进一步考证。朱沛霖向记者介绍崆峒道教武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崆峒山佛教武术,史载始于北宋。据《续资治通鉴》和《甘肃历史》记载,北宋庆历二年(1042),宋军与西夏军大战于定川寨,宋将葛怀敏阵亡,全军覆没。西夏军南下长驱渭州(今平凉城),焚荡庐舍,屠掠民畜。时,崆峒山明慧禅院大和尚法淳,率众僧与西夏军英勇作战,保护了崆峒山御书院和数万藩汉人民和牲畜。12月,仁宗皇帝降旨奖赏。授发淳“志护大师”,并赐二品官服,同时对有战功的法焕、法漫、法深、法汾赐二品官服,并剃度行者云来为僧。
宋代后,崆峒山佛教习武和尚状况无记载,少有口传。据清《崆峒山志》载,仅有鹤千、道成二僧习武。此后,崆炯山佛教武术隐没不彰。
朱沛霖说:“1992年,崆峒山和尚释妙林任佛教住持以来,弘扬佛法,恢复尚武之风,鼓励年轻和尚习武。1993年以来,多次在崆峒山武术表演中展现拳脚。2006年组建了崆峒山佛教武僧队,2011年组队参加了平凉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释法广获得男子组短器械(鞭杆)第一名,释法鼓获得男子长器械(梨花枪)第二名。目前崆峒山佛教习练的武术拳械套路有金龙掌、抹眉掌、九连环、张天游月棍、行者棍、枪、佛尘剑、四门鞭杆、金龙刀、月牙铲、地趟鞭杆、铁门扭丝棒和内功心法。”
千百年来,崆峒佛道武术智慧和功夫技巧的交融和互相滋养,使得崆峒武术更加丰富多样、博大精深。
崆峒民间武术:以武修德薪火相传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数千年的文化传承,造就了“武术之乡”平凉的雄浑壮美。金庸笔下的崆峒武术,令无数少男少女心向往之;而坚持几十年习练崆峒武术的民间“武”者,则让崆峒武术融于生活点滴……
目前崆峒武术并非主要在崆峒山,崆峒山武术曾出现了断层。朱沛霖介绍,解放后,崆峒武术曾陷于沉寂,崆峒武术真正发扬光大并且做到生生不息的是在民间。通过早年崆峒山武术与周边地区民间武术交流,在民间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起来,代表人物有朱文芳、张学义、苏宝山、李国仓、贾万忠等。
朱家代表人物是朱文芳,平凉市崆峒区白水乡大潘村人。因在家排行老五,故称朱老五。少年嗜武,初跟当地举师汝志治习练红拳。1913年师从来平教武的陕西拳师杨凤刚习练九拳、夹枪棍、子胥鞭等艺。后又随罗彦虎习练棍术,苦练多年,逐得要诀,技艺精进。擅九拳、红拳、夹枪棍、子胥鞭、八骏刀,尤擅铁靠子九拳、流星锤、春秋刀。善使“驰子步”,是平凉九拳第一代传人。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朱团平、潘兆红、潘兆军、潘明昌、任成林、刘银才等。
张家代表人物是张学义,字子伯,平凉市静宁县人。幼从祖父张万泉习武,后又师从吴彦彪习练四门拳械刻苦用功,勤奋钻研,武技精湛。精心意拳、关西红拳、八仙掌、石秀棍、昆阳棍、翻海排子棍、十三扎杆 (大枪)、春秋刀、流星锤,以技击见长。其行拳走势,功架中正,轻捷沉稳,形神兼备,名满成纪。1946年至1960年,曾先后出游天水、定西、白银等地传拳授徒,以武会友。是心意拳在平凉第三代传人。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张存柱、张国良、张栋等。
苏家代表人物是苏宝山,平凉市崆峒区花所镇苏陈村人。自幼好武,1929年师从叔父苏亮习武。抗日战争时期又跟来平的陕西凤翔人王耀东习练红拳。后结识朱文芳,学得五手棍和流星锤,50多年练武不辍。精太师鞭、燕青棍、手连枷(双)、双刀、流星锤、母子棍和黑虎鞭。其棍法和鞭法泼辣凌厉,劲力威猛,名满乡里。技传其子苏功,授徒安世民、韩德禄等。是红拳在平凉第四代传人之一。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苏功、苏小鹏等。
李家代表人物李国仓,平凉市庄浪县人。自幼秉承家学,随祖父李贞祥习武。后从师邵银习练四门拳,武技精进。擅七星捶、小红拳、铁牛棍、盘龙棍、四门棍、四平枪、大连枷、春秋刀、七星鞭杆、梅花双刀等。1946年投军,入邓宝珊部27旅任营副官,1949年返乡。1960年至1979年先后在陕西、青海和甘肃省平凉地区等26县传拳授徒。1980年至1998年3次代表庄浪县参加平凉地区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七星捶、四门棍、春秋刀分别获得二等奖。1984年任平凉地区武术馆教练。是平凉四门拳第三代传人之一。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李正虎、李小芳、李娟芳、张爱文、王俊等。
贾家代表人物贾万忠,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贾家洼村人。8岁跟祖父贾性善习武,勤学苦练,20岁时技艺渐长。1928年至1947年,先后在平凉地毯作坊、兰州地毯毛纺厂工作。期间,习武不辍,并四处访师求教,拳技娴熟,渐有名气。精于大红拳、小红拳、金刚捶、花枪、大连枷、小连枷、鞭杆,尤擅绳镖、铁筷子。1959年参加甘肃省武术比赛;1960年参加全国武术观摩表演赛;1960年应邀担任湖北武汉某高校武术教练。1966年下放回乡务农,在农村劳动期间传拳授徒。技传其子贾维良、贾维成,授徒贾秀成、曹合忠等。
崆峒本地人有练棍传统,习练人数众多,所以,崆峒山的武术拳种涌入民间的主要是棍术和鞭杆。棍术有八虎棍、进山棍、八门棍;鞭杆有白虎鞭、黑虎出洞鞭、紫金鞭、七星鞭、黑虎鞭等。此外还有云魔棍、达摩铲、罗汉拳、罗汉十八手等。
崆峒武术的兴盛,与这里的人尚武任侠的秉性紧紧相连。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传统武术流派的崆峒武术,慢慢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这个城市的“肌理”。
与外来武术有机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因崆峒地处在陕甘宁交界,清朝、民国时期被称为“旱码头”,是经济、贸易、文化云集之处。气候宜人、文化发达、生活安定地理位置较好,再加上道教圣地崆峒山的吸引力,许多武林人士都云集于此。
朱沛霖说,崆峒武术除了本土武术外,还吸收了许多外来拳种。主要有马家、居家、童家、魏家、陈式太极拳等。经过近百年发展演变,外来武术和本土武术达到了有机融合,相互兼容,取长补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共同发展的崆峒系列武术。
马家代表人物是马恒福。在抗日战争期间由河南搬迁至此。据资料介绍:“抗日战争前后,中原沦陷,加之特大旱、蝗虫天灾夹击,使饱含着国碎家破,奔命求生之苦的晋、鲁、豫一带的回民,扶老携幼,拖儿带女‘一担两筐’,千里迢迢落难而来,其中为数较多的是河南孟县桑坡人。”马家武术就是在此时流入平凉,并最终成为崆峒武术的一部分。马家是回民,所传武术以查拳为主此外还有形意拳。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马明星、杨全中、拜少宝、杨怀俭、许强等。
居家代表人物是居世安。原籍甘肃省临夏县,曾入兰州恒太镖局任拳师。以六合燕青、大小红拳为主,精于八门封手、展母子金家枪、春秋刀、天启排子棍、扭丝棍、黑虎鞭等甘肃本土武术。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邵俊杰、陈善庆、孙联英、宋三存、魏保平、白永杰、陈丛笑等。
童家代表人物是童天祥。民国期间童天祥到平凉做皮货生意,并滞留平凉。所传的主要是少林以及陕西的拳种,有代表性的有少林七星锤、八仙拳、八虎棍等。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童世英、李恒达等。
魏家代表人物是魏琦。甘肃省天水甘谷县人,后移居平凉市静宁县。魏琦生于武术世家,8岁习武,勤学苦练,技艺精进。精大、小红拳、莲花鞭杆、春秋刀,尤擅擒拿和短打。解放前出游陇上,以设场教武为业。解放后居家务农,业余收徒传艺。1957年参加甘肃省武术表演赛,鞭杆获短器械第二名;1983年参加甘肃省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拳术获优秀奖;1986年《武林》扉页刊登其拳照。曾任平凉地区武术协会委员。事迹入编《中华武术实用百科》。1988年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魏文远、魏雷等。
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最主要的拳种之一。太极拳套路动作以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技击法和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为基本内容,是一种内练气、外练形、动作柔和、柔中带刚的拳术。近代传入平凉,目前陈式太极拳小架代表性传承人有孙联英、孙万春等,陈氏太极拳老架、新架、太极拳长拳、太极拳国家、国际竞赛套路代表性传承人有朱沛霖、朱家琛等。
崆峒武术不为人知的奇门兵器
崆峒武术最著名、最具特色的当数其奇门兵器,代表性的有崆峒佛尘、崆峒烟锅、拳铁筷子等。烟锅拳(兵器名称为栏门橛)和崆峒佛尘是民国年间崆峒山孙老道传给庄浪人陈石匠。陈石匠传给当地武术家刘长友,刘长友又传给其徒朱光明,这样就在崆峒民间保存下来。
崆峒佛尘的技击方法与其它地方的佛尘有所区别,我们所常见的佛尘主要是单头子使用,以佛尘的梢端扫击对方,所以,手法主要是抓佛尘杆部的尾端(拿把的部位)。崆峒佛尘的手法是抓拿杆的中间部位,换把动作较多,这样佛尘头尾均可击打对方,其中还加有许多腿法。此外,在构造上,崆峒佛尘在杆和丝衔接处包有很重的铁块,也可以用来击打对方。
烟锅拳就是以烟锅作为武器。烟锅的杆和头部都是用钢铁制成,比一般农村的烟锅更长一些,重达几斤。平时也可以用来抽烟,交手时,可以用烟锅的头部击打对方,还可以用来勾住对方兵器。动作中有腕花,勾挂等,要求手腕灵活。此外,烟锅还带有烟袋包,也可以作为武器,平时用来装烟,交手时装入石头一类的东西,成为进攻的软兵器,做得长短并用,软硬兼施。崆峒烟锅拳有二路,第一路是刚烟锅,只有烟锅,没有烟袋包,动作比较刚猛。第二路是软烟锅,带有烟袋包,动作偏柔。烟锅拳中的“荷仙姑献花”“请吃烟”等体现了道教特点。
崆峒武术中还有铁筷子,主要是用来点击人体要害部位。崆峒铁筷子的一个特点就是非常讲究时辰,哪个时辰点哪个部位都有明确的规定。其理论是:人体的穴位在某一个时辰是实的,点上就不起作用;某个时辰是虚的,点上就能把人点倒。这虽然有不科学的成分,但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的民族特色。
崆峒武术还讲究非常注重内功训练主要有:站桩功、打坐、盘坐等主静的功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崆峒武术道教文化特点。
近年来,甘肃省体育局、平凉市人民政府相继联合主办了4届崆峒武术节,5次全省性崆峒武术比赛,先后与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联合主办了4次全国性武术赛事。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相关文化体育交流项目促进崆峒武术走向世界,与美国、埃及、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文化体育部门合作,积极开展崆峒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当今,崆峒武术已成为平凉旅游和平凉经济发展的精气神,崆峒武术走出国门在传艺、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一个集智慧、美好、向上于一身的平凉形象和中国形象。
让口口相传的侠义故事、书籍上的英雄传奇都“活”起来,需要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如何体现崆峒武术特色,在武术这株孤傲的文化之树上嫁接旅游新枝,使武术成为平凉旅游业腾飞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平凉还需不断解锁新的“打开方式”。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武术文化”与崆峒山水相融,系统打造崆峒武术特色文化成果;做好崆峒武术学习体验、非遗传承、文化交流研学之旅,打造地方旅游新路线;大力培养武术非遗人才,打造以弘扬崆峒武术文化为主的经典剧目。
- 2024-01-29【文化视点】布拼云霞生春风——陇东拼布艺术略论
- 2024-01-24赶一次古县里的老集市 烟火气还原影视剧中民国风
- 2024-01-24你不知道的腊八故事:揭秘苗寨传说与女娲伏羲的渊源
- 2024-01-19陇西县:品腊八赏彩灯 年味渐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