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收藏考古

一笑千年 ——赏清水县博物馆“北魏铜造像”

2024-02-04 16:30 来源:新天水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王鹏

  天水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到北魏时抵达巅峰,千姿百态的微笑是北魏佛像的一个重要特征,清水县博物馆馆藏有一尊“北魏铜造像”,佛像尽管只有手掌般大小,但却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这尊紫铜材质的铜造像,是弥勒佛的法身像,佛陀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细致微抿的嘴唇微微含笑,这婴孩般的笑容来自1500年前的北魏。有人说,谁读懂了这尊佛的笑容,谁就领悟了佛的真谛。

  北魏铜造像,国家一级文物,这尊佛像为高21厘米,宽12厘米。佛像长方形的脸庞,显得雍容大气,佛陀双手置于腹前,掌心朝上作禅定印,底座刻有铭文。这尊规格不大的铜佛像,几乎集合了北魏佛造像的所有特征。佛造像保存非常完整,铭文清楚规整。专家称,这尊铜佛像是北魏佛造像的一个标准件。

  这尊佛造像与北魏前期秀骨清像的风格有所不同,袒露右臂的袈裟紧贴身体,使其肌肤轮廓充分显现,流畅的衣纹随着人物的身段起伏,形体线条极为优美。北魏铜造像背面刻有两位菩萨像,她们立于莲台之上,身姿曼妙,上身半裸,下身着裙,帔帛搭在双臂上,树梢倒垂至两肩,神情安详,姿态自然。

  公元439年,来自黑龙江的鲜卑族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由于北魏皇帝崇尚佛教,全国范围大兴寺庙。北魏是一个分裂与战乱并存的年代,在这个大动荡的年代,佛教显露出前所未有的力量,狂热的造像风潮同样也席卷到了陇右地区。今天,在天水绵延百里的石窟走廊上,大多数石窟开凿于北魏。麦积山石窟北魏时期的洞窟有70多个,占到了洞窟总数的40%。可以想见,北魏时期的清水人和饱受战乱的中原人一样,他们捐资建庙,供养佛像,祈求在乱世中得到佛祖的护佑。

  北魏铜造像的身世极为传奇,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清水县文化局文物组组长的程天恩来到县农机公司的废品收购站,在堆积如山的废铁里,他一眼便发现了散落在角落里的这尊铜佛像。 北魏铜造像的底座右侧刻有清晰的铭文:“太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清信仕张陵保造。”太和八年是公元484年,正是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此时,陇右上邽正在大兴土木、修建寺庙。

  佛像底座后面的铭文是:“铜像一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上生天上值遇弥勒下生人间侯王长者。”从铭文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这尊铜佛造像是由发愿人张陵保为天下众生,为自己的父母请愿而铸造的一尊弥勒佛。“七世父母”这一说法来自佛教,七世不是指祖宗七代,而是“一切众生”的代名词。

  这位名叫张陵保的供养人,尽管我们无法得知他的身份,但他希望佛祖保佑自己的父母及天下苍生能够到达佛教传说中的天国,这是一个只有欢乐没有烦恼的地方。

  北魏铜造像雕刻手法细腻写实又富有神韵,沉静的面部表情和端庄的体态完美协调。佛像圆润的面颊、微闭的眼眸、修长的鼻梁,处处显示着慈悲与善良,散发着母性的光辉。看到这尊佛像的人都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最能够慰藉人灵魂的形象。

  北魏晚期,佛教造像呈现出女性化的趋势,佛像由庄严凝重变得世俗化,这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北魏佛像大多面带微笑,千姿百态的微笑造像,让天水的百里石窟走廊充满了人间温情。

  和北魏铜造像同样的微笑,在麦积山石窟得到了更为完美的体现。麦积山133窟的“小沙弥”是最具亲和力的一尊佛像,今天的网民称他为“小鲜肉佛”,他的微笑被称为“东方微笑”。他满脸稚气,正在听佛师讲经,有一刻,他仿佛领悟到了佛的奥妙,于是会心一笑。

  麦积山121窟菩萨与弟子的组像是北魏造像的经典之作,左侧的弟子微闭的双眼和抿起的嘴唇,露出了专心倾听的表情。旁边的菩萨像,褒衣博带,身材修长。弟子与菩萨头靠头,肩并肩,仿佛在窃窃私语,互吐心曲,细眯的双眼,动人的微笑已绽放了千年。

  北魏铜造像是一尊弥勒佛像,说起弥勒佛,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其实,弥勒佛在晋代以后有多种法身像,交脚弥勒、布袋弥勒是最常见的形象。弥勒信仰崇尚佛国净土思想,这正好契合了当时饱受战争苦难的百姓心理,弥勒佛慈悲宽广的胸怀照亮了苦难岁月中芸芸众生的心。

  今天,当我们仔细凝视这尊铜佛像时,似乎还能够听到那个时代世俗人生的话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脉搏,宗教与艺术就这样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这种渗透在雕刻中的非凡想象力和一丝不苟的雕刻技艺,无不凝结着造像者的智慧。这些无名的工匠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足以照亮后世的艺术成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