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翻了醋坛?甘肃人的新年专属“消毒剂”了解下
原标题:西固趣味年俗“打醋坛”
俗话说:“十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据史料记载,从明朝开始,不断有江南移民来到兰州,因路途遥远难以返回家乡,于是在大年三十祭祀祖先之后,用哭泣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这样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遗失了,但是“打醋坛”的习俗依旧保留至今。
西固人的除夕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除夕夜称为“三十晚上”,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这天还要守岁,又叫熬寿,大家一整晚不睡觉,为家人祈求平安健康。到了深夜,就该打醋坛了,旧时民间新风用醋味驱邪除魔,实则发挥了防疫消毒的作用。
打醋坛的掌勺者需是一家之长,通常为成年男性。先用火将带把的铁勺烧热,将陈醋倒入其中,空气中逐渐弥漫着浓烈的醋味。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白色石头放到勺里,先让家中的男女老少都闻一遍,代表赶走不好的东西,保平安;随后掌勺者一边用左手端着铁勺,另一边的右手不断拿着脱去籽粒的高粱穗蘸着醋泼洒,在家中的各个角落巡回一遍,尤其是厨房、厕所。并在口中念念有词,类似于“醋坛来了,龌龊快逃!”石头变冷后要立刻换下一颗炽热的。这样一圈过后,“打醋坛”的仪式也结束了,屋内弥漫着浓郁的熏醋味,仿佛不洁之气全部都被驱除了,打扫干净屋子迎接新气象。
午夜时分,放鞭炮迎新年,街头巷尾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窜天猴”一鸣惊人,“大花筒”五光十色;如同寒夜里绽放的花朵,让人应接不暇。人们还会跨火堆,让火焰把不好的东西带走,并放炮迎财神;人们在炮声和火光中迎接诸神下界消灾。
西固河口年俗:贴“门钱子”
西固的剪纸艺术流传已久,清代至民国年间,民间剪纸一度十分盛行,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民间剪纸的图案取材范围广,多为花鸟人文动物,托物寓意,蕴含着满满的祝福。
西固河口人民每逢过年还会在门楣上贴“门钱子”。“门钱子”也是剪纸艺术的一种,一般为长方形,下摆呈穗状;四周镂空伴随着不同的纹路,中间剪出图案和寓意吉祥的字符,可用不同颜色的纸张。过年期间,就会看到各家各户门口飘扬着五颜六色的“门钱子”,有招财进宝,出入平安的寓意。
如今,剪纸依然流行于西固寻常人家,集中出现在春节前后。腊八节过后,陆陆续续出现在超市和市场上的红色窗花仿佛在提醒我们春节越来越近。刚过腊月二十三,农妇们便忙了起来。准备纸张材料,开始剪窗花。窗花的剪制讲究整体设计风格,最常见的是在窗户中央贴上一排菱形的剪花,图形对称,内容新颖,且符合住户的家庭需求,剪纸的“花样子”也成为了妇女们交流情意的重要方式。若家中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便剪出“麻姑献寿”,意味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最常见的是不同形态的“福”字,祈求新年顺遂。剪刀在巧妇们手中飞舞,连纸屑也显得不再多余;一枝一叶总关情,大家把对新年的期望寄托在明亮的窗花上。
每到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图案各异,形态不一的窗花。在萧瑟的寒风中美轮美奂,衬得冬季也多彩了起来。据2000年出版的《西固区志》记载,原西固陈坪乡农妇华玉珍,多年来一直坚持剪纸、刺绣。艺术来源于生活,华玉珍对日常的细心观察和体会为她的剪纸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她的剪纸构图精巧,设计新奇,仿佛世间万物都可以被容纳进寸尺间的方格,人们司空见惯的场景也在她的剪刀下变得活灵活现,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华玉珍的作品《雄狮》、《庭院训子图》等多幅剪纸入选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并斩获奖项,并且她的刺绣作品线条粗犷,造型独特,广受海内外友人的喜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兰炼机械分厂职工陈宜江,他的作品刀法细腻,人物刻画生动,作品体裁多为人物故事,以景说情,侧面体现人物情思。他们用剪纸留住了生活,也让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得到了无限的延伸,为西固剪纸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剪纸的技艺和形式如何变化,它在人们心中“年味”的象征是无法被改变的,夜晚倒映在窗户上的烟花和窗花相互映衬,别有一番风味,也寄托了人们的祈愿。
□朱芸
- 2024-01-04兰州冬季旅游嘉年华启幕 来西固回味童年
- 2023-05-22【陇拍客】兰州市西固区河口古镇黄河灯展亮灯
- 2023-02-07【畅游陇原】去西固达川三江口看天鹅
- 2020-11-09兰州西固区检察院微电影《阳光透过的夏天》喜获第八届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