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临洮有座“超然书院” “明代第一硬汉”杨继盛在此写下“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名联

2024-03-07 10:12 来源:兰州晨报

  杨继盛《记开煤山稿》, 镇江市博物馆藏。

  临洮岳麓山文峰塔。

  临洮岳麓山远看山势平缓,林木寻常,却和湖南长沙名动天下的岳麓山同名。

  临洮岳麓山因宋代时山上建有东岳庙而得名。如今东岳庙早已踪迹全无,但山顶留有一座超然书院,竟是明代第一硬汉、一代名臣杨继盛创建的,那是个让后人肃然起敬的名字。

  1

  沿着山道不到十分钟就爬到岳麓山山顶。站在半山坡远观,超然书院屹然居于岳麓山山顶,一座宝塔如同一支朝天的如椽巨笔。

  进了超然书院大门,发现它的建筑共有五间,向北为新建悬楼,向南为吊脚悬楼,这是明代嘉靖年间曾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的杨继盛被贬为临洮典史后,为发展临洮教育事业而兴建的,现经维修面貌焕然一新。

  他在书院讲学时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镌刻在文峰塔身,观之让人动容。

  杨继盛(1516年——1555年),容城(属今河北)人,字仲芳,号椒山。明嘉靖年间进士,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大将仇鸾对俺答畏怯妥协,被贬官,后起用为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因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遇害。

  当时明月著的《明朝那些事儿》中,浓墨重彩讲述了杨继盛的故事。

  在书中,有一段文字让人过目难忘:他家境贫寒、没有背景,考试成绩也一般,不是庶吉士,一般说来,这类人的最终命运也就是外派县官,或是在六部混个职位,苦熬资历直到退休。

  历史是喜欢开玩笑的,这个被所有人忽视的人却最终成了不折不扣的一代忠臣,当李春芳、殷士瞻、王世贞这些昔日的风云人物,被历史的黄沙淹没,被无数人遗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记下了他的名字,他的光芒只有张居正堪与比拟……

  2

  1551年,北方俺答挥师东侵围攻北京,明朝京师告急,严嵩不但不采取抵抗行动,反而认为“寇饱自扬去”。嘉靖皇帝委派原本贪生怕死、只求保全禄位的咸宁侯仇鸾为平掳大将军节制各路兵马,企图依靠他击退入侵之敌。

  事实上,仇鸾早在出镇大同俺答寇边时,他为求避战、暗通俺答义子脱脱,约定毋犯大同,允许通市,并贿赂金银军器。及至俺答进犯京师时,他根本不想抵抗,于是上疏主张与其通贡,向他们购置马匹,以为俺答从卖马中获取了厚利,自然就不会对明朝侵掠,与严嵩主张如出一辙。

  仇鸾的主张为一部分苟且偷安的臣僚们支持,而一味求长生不老、顽固昏庸的嘉靖帝也赞同这种卖国投降的行径。杨继盛却像当年的于谦一样痛斥这些奸佞之辈,上疏弹劾仇鸾,坚决主张采取抵抗,被贬为狄道(今临洮)典史(官名,元代设置。明法沿置,明代废除县尉,由主簿掌管缉捕;主簿出缺时,由典史兼管)。

  远离政治漩涡的杨继盛,在蕞尔小县任微末之吏,他却没有忘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

  在职期间,他革除吏弊、兴修水利、开采煤炭、大办教育,迅速得到了临洮人的爱戴。因为他亲自前往商洽,锁林峡深埋地下千万年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出深山。因为他创制扬杆,农民学会了用井水灌田,收入倍增。因为他明察秋毫,官场吏弊得以清除,农民负担减轻。

  还是因为他,在岳麓山超然台捐建超然书院,使临洮学风大盛,兴学助教蔚然成风。

  据杨继盛自己所著年谱记载,当年购置已更名为超然台的凤台,用的是“门生贽礼”和自己的“俸资所余”,盖了一座书院,“前三间为揖见之所,中五间为讲堂。又后高处,盖殿三间,为道统祠。”

  道统祠里,供奉着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宋元朱明的圣人、大儒、先贤。为了书院正常运转,在购置学田经费不足时,杨继盛又毅然卖掉所乘之马和妻子首饰,合并俸银交由书院使用。正是他独力支撑,超然书院声名鹊起,不仅吸引了一批文人学者来此讲学,也使许多生员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并产生了一批优秀人才。

  后来俺答数败违约入寇,仇鸾奸露伏诛。公元1552年4月,嘉靖帝想起当时杨继盛之忠言,下旨提升他为诸城县知县。月余后调南京户部主事,3日后迁刑部员外郎,后改兵部武选司员外郎,达“一岁四迁”。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十二月,他抵京赴任。此时在朝中独揽大权的是奸臣严嵩,他对杨继盛的升迁倒没有发难,只不过是想让杨继盛为自己效命。

  然而自古正邪不两立,杨继盛早就对严嵩的祸国殃民行径感到愤怒,刚到京城任职月余,即冒死上《请诛贼臣疏》要“为百姓兴利除害,虽丛怨冒罪亦有可不暇顾”,弹劾其“十大罪、五奸”,并要求早加诛戮,以清朝政。

  3

  杨继盛被誉为“明代第一硬汉”是有道理的。当时嘉靖皇帝极度宠信严嵩,凡弹劾其罪责者皆遭灭顶之灾,放牛娃出身的杨继盛,选择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极端方式——死劾,来对抗当时最大的奸臣。当年明月这样解释死劾:“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

  嘉靖帝读到奏章大怒,将他下诏狱。面对如狼似虎的锦衣卫,遭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杨继盛却早已视死如归,从容不迫地为儿子留书。

  1555年冬十月,杨继盛遇害,年仅四十岁。据史书载,行刑之日人们听说杨继盛要处斩,四城百姓蜂拥赶到西市,为杨继盛送行,哭声震天,当时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

  杨继盛临刑时口占一绝:“浩然还大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成为千古绝唱,被“天下相与涕泣传颂之”。杨继盛呈现了传统儒家人格中最光辉的一面,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杨继盛当之无愧。

  杨继盛死了,但他的精神不死。他遇害七年后 ,在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等人的谋划下,由杨继盛的门生皋兰人邹应龙,和他同榜中进士的临洮人张万纪冒死上疏,参倒了严嵩党羽,完成了他的遗志。

  虽然杨继盛只在临洮任职一年多,但当地百姓却把他视为自己的亲人,他遇害后人们在岳麓山凤台超然书院旁修了椒山祠,在石桥街修起杨忠愍公祠,月月上香,岁岁祭祀他,而他住过的小街,也被命名为椒山街,沿用至今。

  清士人王星樵的诗句“都道狄道人文辣,可是先生著手功”,恰当地评价了杨继盛对临洮文化教育勃兴、人文蔚起的贡献。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