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马衔山】冯玉雷:玉路通昆仑 玉成家国事
玉路通昆仑,玉成家国事
——在“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暨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
冯玉雷
我们已经组织过16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其中第五次考察重点就是马衔山古玉矿和峡口玉坊遗址,收获很大。这次,非常荣幸在临洮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国甘肃网、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再次组织专家和新媒体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及座谈等形式,继续对与齐家文化玉文化礼器兴盛有直接关系的马衔山古玉矿、峡口玉坊遗址进行考察。
与以往考察不同的是,这次考察主题突出玉文化和文学创作、生态保护、文旅及媒体融合发展,就是说,我们的学术成果、文化活动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前不久,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禹王书》中,我写到马衔山84次,祁连山33次,积石山20次,三危山15次。这四座名山都与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存在某种联系。其中,马衔山山脉在临洮、榆中和兰州之间,马衔山玉已经天下皆知,而出玉的地方就是注入洮河的大碧河等各个河流,至今,当地百姓仍然有暴雨后到河沟里捡玉的习惯,这个习俗根源,可延伸到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从捡玉到玉石山开采玉料经历了漫长过程,客观上也反映出马衔山地区玉料资源的品质之优、种类之多,以及蕴藏量之丰富。虽然马衔山古玉矿目前还没有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但闻广、郎树德、王仁湘、叶舒宪、古方、易华、郭大顺、郑炳林、徐琳等考古界、文化界学者先后到马衔山地区考察,不断有研究成果发布。已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文献史料和众多学者调查研究表明,齐家文化时期,马衔山地区就存在玉料开采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临洮峡口镇发现了玉作坊遗址,大量玉料、半成品及制作工具流入民间,幸运的是,其中一部分被有文化情怀的收藏界人士保护下来。
现在,马衔山玉和峡口玉作坊已经名扬天下,这得力于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玉文化。考古出土文物和相关研究表明,玉文化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大约从10000年前开始,玉石崇拜先北方,后南方,最后进入中原,并且辐射到西北地区。资深玉学家邓淑苹研究馆员则认为西北地区的玉文化是本地发展起来。不管哪种观点,大概都认同西北地区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礼制文化的重要源头。
中国玉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历时4000年之久,大约在距今6000—4000之间,西北地区发生了两次前后相继的玉文化浪潮,分别是“玄玉时代”和“齐家文化玉礼器时代”,前者主要在渭河流域,后者则主要在祁连山东延段的马衔山、积石山、鸟鼠山、莲花山等文化名山与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苑川河、祖厉河之间。洮河与渭河分水岭鸟鼠山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 《山海经》载:“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山海经校注》云:“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晋郭璞注释:“鸟鼠同穴山,今在陇西首阳县,渭水出其东,经南安、天水、略阳、扶风、始平、京兆、宏农、华阴县入河。”《尚书》还有一则记载:“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再如《太平寰宇记》说:“岷山在县南一里,山土黑无树,西有神女祠,洮河经其下,禹见长人受黑玉书处。”《水经注》也载:“河水又东,洮水注之。……洮水东北流,经吐谷浑中。……又东经甘枳亭,历望曲,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百里。洮水又东经临洮县古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洮水又东北流,屈而经索西城西。”可见洮河流域与大禹文化紧密相关,与齐家文化、夏文化都有密切联系。
临洮县处在渭河与洮河分水岭地区,如果说渭河与黄河一起沟通了西部与中原地区,那么,洮河就沟通了分属南北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洮河穿越的甘青地区早在史前时期就成为华夏文明对外交流融合的文明高地,这里考古出土或征集到的玉璧、玉琮、玉环、玉刀、玉斧、玉璜、玉锛等齐家文化玉器,还有丰富的玉料和工具,都为《山海经》《禹贡》等文献资料提供了佐证。历史时期,洮河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战国时期秦长城主要保护渭河流域。秦国不惜巨大财力在高山之巅修筑长城,就是认识到这条黄河的最大支流对其经营天下的重大意义。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显示,战国时期秦国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着洮河北至狄道(今临洮县),然后沿洮河支流滥水向东南行。洮河流域的古代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岷县、狄道都以“临洮”命名,并且延续至今,“临洮”作为地名文化符号与玉器等文物符号一起承载着、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根脉。
- 2024-04-03《黄河远上》绘制逐梦画卷
- 2024-04-01论王符“贤”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伦理价值
- 2024-03-23甘谷辣椒赞
- 2024-03-05在高校博物馆汲取历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