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发现之旅

天水清水庞公玉雕以人为名 巧夺天工

2024-04-17 09:52 来源:兰州晨报

  原标题:清水庞公玉雕以人为名,巧夺天工

青绿色庞公玉雕

  庞公石,又名庞公玉,产于甘肃天水清水县红堡镇庞公庵山下牛头河及小华山一带。该石天然妙成、质地缜密坚致、纹理细腻滑润、色彩斑斓溢翠、气韵生动,可加工成千姿百态的造型。

  因庞公石而兴起的庞公玉雕是清水县独有的制作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琳琅满目的玉文化艺苑中,清水庞公玉雕堪称石中珍品,2020年入选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以人命名的奇石

  天下奇石的名称绝大多数因产地而得,即便有些是以自身特点所命名的石种,也往往会在名称之前加上产地。

  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有一种奇石却打破窠臼,以人名来命名,它就是庞公石。

  庞公石,出产于清水县红堡镇庞公庵山下牛头河及小华山一带。在宋代杜绾著的《云林石谱》中,庞公石被称为巩石、通远石,这是因为现在清水境内,在北宋时属巩州所辖,巩州旧名通远军,故有此名。

  《云林石谱》中对庞公石的质地作了生动的描述:“巩石色绿,有波浪状纹理,制砚温润发墨。”

  有人将巩石制成圆砚赠送给了苏轼。

  东坡居士如获至宝,他尤其喜欢巩石上的纹理,赞叹为“天波”。

  《云林石谱》上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水中有虫类发生鱼鸣之声,或觅觅之声,本地人在棒子上绑利刃或用坚硬物体袭击之,于是化为石,颜色青黑,温润细腻,尺把长定价数千元,可以做磨石,磨兵器发寒光而不钝。”

  但这一奇石更出名的名称却是庞公石。

  庞公是襄阳居士庞蕴,他是唐代著名的禅修者,世人尊称其为“庞居上”“庞翁”“庞公”,他被赞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

  2.誉为“中国一绝”

  传说庞公北上云游,经过清水县红堡镇小华山时,见一条澄澈小河,绕山潺湲流过,山上树木氤氲成雾,葱郁垂阴,宛若仙境,便问一牧童“此为何地何水?”牧童说:“此乃小华山,山下西江水(今牛头河)。”

  庞公喜爱小华山的殊胜风光,就在此结庐隐居。

  他广结善缘,造福百姓,涅槃出尘之际,便将自己所用日常器物抛入牛头河,没想到顷刻间化为五彩缤纷的碧玉,被后人称为“庞公石”“庞公玉”。

  庞公石又有玉之名,可见它的石质独树一帜。

  庞公石属火山岩,质地坚硬,细腻湿润,色彩丰富,深绿致密,翠碧如玉,石身间有红、黄、白、黑等绚丽的纹理,构成诸如古今人物、珍禽异兽、花草树木、行云飞瀑、江河山泽等奇特纹理图案,尤其是玉化多彩的“翠”,着实让人心生怜爱……

  庞公石被称为泰和石、镇宅石、幸福石,在明清时期,曾被征为御用贡品,陈设于皇家园林。当地群众视庞公石为神物,选取上好庞公石立于门旁,期望镇宅邪,祈福纳祥。

  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庞公石展览会上,它的形质色纹俱佳触动收藏界,被誉为“中国一绝”。

  3.庞公玉雕巧夺天工

  庞公石资源自古以来就十分稀缺。

  牛头河从红堡镇绵延数十里的山岩石峡中穿过,只有在河水湍流的小华山脚下不到两公里的一段河床出产庞公石,储量很少,要想得到一块上好的庞公石实属不易。

  庞公石共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天然水冲石,现已极为难得;其二为山石,可加工成各种形态的工艺品。

  庞公玉的主要制作工序如下:

  首先是取料,就是在小华山河床采取纹理流畅精美、造型饱满且具备一定形态的天然石料;再用锤子凿出大致的形态,去掉不耐看的地方;然后用打磨机打磨平整;再用细砂轮和各种雕刻机,将这些形状不一的玉石雕凿出大小、深浅、疏密不同的微点,完成线雕、圆雕、镂雕等各种雕刻。

  一件庞公玉雕的作品雕刻完成后,打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即用高温喷枪将玉石喷热,然后将蜡涂抹在玉雕上,蜡油经高温很快就渗入玉体中,庞公玉随之发生神奇的变化,墨绿的颜色瞬间变得耀眼夺目,而玉雕上或黄色,或红色的玉翠也会变得愈发清晰可辨。

  接着还需配置与主体相呼应的木质或石质底座,这时天然庞公玉已成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但这并不代表作品的创作已经完成,最后还需要篆刻一个含蓄且富有诗意的名称或诗句在底座上,以达到虚实互补的效果。

  庞公石之美,在质、在形、在韵、在自然天成。手艺高超的玉雕艺人,往往能根据材质天然的纹路,找到恰当的雕刻主题,这体现着玉雕艺人的审美与学养。玉料不像白纸,一旦雕刻出错,就会造成损失,所以庞公玉雕最关键的是要一次成型,这就要求雕刻者需要很高的心灵感悟,以及随物赋形的技能。

  人物花卉、亭台楼阁、飞禽走兽、笔筒砚台、风景山泽、古今人物、景观茶台……经过玉石艺人的巧妙雕琢,一块顽石最终变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作品尺寸的大小、图案的复杂程度,都决定了庞公玉雕耗时的多少,小型的玉雕最快5天完成,大型的作品则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近年来,庞公玉雕项目名列省非遗名录后,传承者不下百人,有效地继承发展了这门技艺。新一代玉雕艺人们结合时代特点,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庞公玉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