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史博览

1600岁凉州古寺的“眼睛” 为何让人当头棒喝

2024-04-23 17:27 来源:凉州文化研究公众号

  匾额是“古代建筑的眼睛”,凉州大云寺古钟楼上有十多块匾额,其中三块为清代匾额。它们分别是是乾隆九年(1744)郭朝祚书“慈海鲸音”,乾隆九年(1744)曾国偀书“大棒喝”,乾隆十一年(1746)苏暻书“声震蒲牢”。这些匾额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也具有极高的书法美学价值。

  一、乾隆九年郭朝祚书“慈海鲸音”

1600岁凉州古寺的“眼睛” 为何让人当头棒喝

  “慈海鲸音”匾额,上款为“前分守凉庄道按察使司副使加一级记录二次菩萨保”“乾隆九年九月重建”。下款为“郭朝祚书”。

  “慈海”可以理解为佛教所言的世界,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慈悲心,救渡众生,出生死海,犹如舟航”。“鲸音”本意指鲸鱼的声音,借指洪亮的钟声,与“蒲牢”的传说有关。“慈海鲸音”是说古钟的声音从大云寺传至各界,非常洪亮,犹如鲸鱼的声音。

  上款中的“菩萨保”,是满洲正白旗蒙古人,雍正六年(1728)任凉州知府,十一年(1733)升任凉庄道。在乾隆九年(1744)重建古钟楼之时,菩萨保已经卸任凉庄道,故署名“前分守凉庄道”。

  郭朝祚(1675-?),字恬庵,一字缌宪,号退翁,室名山牧堂、敬简堂等,汉军镶红旗人,祖籍汾州(今山西孝义)。岁贡入仕,康熙四十一年(1702)任松江府同知。康熙四十七年(1708)署任常熟知县,因为政清廉,爱民如子,人称“郭老佛”。康熙六十年(1721)改湖北黄州府同知。雍正元年(1723)迁汉阳知府。雍正五年(1727)升湖南岳常道,翌年擢湖南按察使,时正值“曾静案”风波,因“失察”之过发配西北军营效力。雍正十一年(1733)宁远大将军查郎阿保举补授凉庄道道员。乾隆元年(1736)后整饬临洮道,分巡兰州道。郭朝祚工诗文,擅书画。他曾将“黄州赤壁”改题为“东坡赤壁”,所撰“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为天下名联。雍正十一年(1733)绘《征西图》即《雍正平准图》。郭朝祚的书法苍劲雄浑,笔力天成。乾隆七年(1742)为兰州普照寺大钟楼题写“慈海鲸音”匾额。乾隆九年(1744),亦为凉州大云寺题写“慈海鲸音”匾额。

  二、乾隆九年曾国偀书“大棒喝”

1600岁凉州古寺的“眼睛” 为何让人当头棒喝

  “大棒喝”匾额上款为“署陕西凉州府知府加一级记录四次郑松龄”“乾隆九年秋”。下款为“曾国偀书”。

  “大棒喝”原意是佛教禅宗中祖师接待来学的人时,常用当头一棒或大声一喝的方法,促使其领悟,后来这个词语被用来比喻警醒人们的迷误。

  郑松龄,雍正四年(1726)任武威县知县,十一年(1733)升任凉州知府。曾国偀,《武威耆旧传》中有《曾太学国杰、景明经瑞(曾国杰、景瑞)合传》记载。曾太学名叫曾国杰,武威人。他的兄长曾国偀,字御遴,拔贡生,擅长辞赋,著有《〈离骚〉补注》。曾国杰以擅长书法与兄长齐名。

  据说曾国杰、曾国偀为凉州区松树镇冯良寨人。冯良寨遗存有关帝庙,据《关帝庙修葺碑记》记载,初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于2003年修葺。此处是乾隆年间监生曾国杰、拔贡曾国偀的故里,曾国杰曾为关帝庙撰写有匾额“护国佑民”。

  三、乾隆十一年苏暻书“声震蒲牢”

1600岁凉州古寺的“眼睛” 为何让人当头棒喝

  “声震蒲牢”匾额,上款为“原任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按察使司副使记录三次张玿美”“原任山西太原府文水县知县苏暻”“斗姥会五祈关庙耆约信士”。下款为“乾隆十一年(1746)岁次丙寅夷则月(农历七月)上浣吉旦”。

  龙生九子,第四曰蒲牢。薛淙《西京赋·注》曰:“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为鲸鱼。”蒲牢平素畏惧鲸鱼,遭到鲸鱼撞击,就会大声嘶鸣。所以钟上面常装饰“蒲牢”的形象,而“蒲牢”“鲸音”都可用来指洪亮的钟声。

  张玿美,《武威耆旧传》中有《张氏三征士(张玿美、张尔戬、张纶)合传》记载。三位征士都姓张,都是武威秀才,又都在雍正元年(1723),以孝廉方正同时应征,所以称为“张氏三征士”。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玿美、张尔戬、张纶。

  当时,凡是征士到了京城,所在的部门以他们的名字上报,雍正皇帝就会召见。先前有其他省面见皇帝的征士,皇帝问:“你们这些人作为秀才,必定是考试经常考为高等吗?”征士则回答说:“是的。”不久,皇帝下旨命令各地掌管礼仪的官员查核征士的考案,并不是考试都是高等。于是皇帝便开始厌恶这些征士,欺骗君上,而三征士并不知情。

  次日,皇帝召见三位征士,如前面一样提问。张玿美上奏说:“秀才所学,深浅不同,文章好坏,很难一天之内就决定,并且品评文章的人看法也不同,考试怎么能必定高等呢?”皇帝非常高兴,看着左右的人说:“究竟是西北人老实啊。”于是,便提拔张玿美为知县,张尔戬为主事,张纶为知县。

  张玿美,字崑岩,其人文武双全,担任惠来县知县时铲除了为祸乡里的百花山盗贼“大黄、二黄”团伙。掌官军务的上司上奏了这件事,雍正皇帝非常高兴,马上升迁他为廉州知府,后晋升雷琼道,声名显赫。张玿美以父母年事已高辞官回乡,行李很简陋,只载有数千卷书回家。著有《濯砚堂诗钞》流传于世。

  雍正十三年(1735),朝廷颁发圣旨,封赠张玿美的父亲张振英为中宪大夫、广东廉州府知府。乾隆十三年(1748),张玿美将这道圣旨刻于石碑之上,现存于大云寺。据《惠来历代县长考略》《惠来县志》等资料,张玿美任惠来知县的年代是雍正五年(1727)。由于政绩显赫,张玿美于雍正十一年(1733)升任廉州知府。乾隆年间,张玿美任职广州雷琼道。但不知牵扯到何事,于乾隆八年(1743)降职调任。《乾隆实录·卷一百九十八》记载:乾隆八年八月,谕曰:“广东雷琼道张玿美,缘事降调。著吏部行文调取来京引见。”大意是张玿美因事降职调任,到京城由官员引导入见。张玿美不再留恋官场,遂于乾隆九年(1744),以父母年老为由辞官归乡。《武威历史人物》记载,张玿美关心地方教育事业,向书院赠送“十七史”等书籍955册。乾隆十一年至十四年(1746-1749),张玿美主持编修了《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

  苏璟,字元晖,号雪峰,武威县人。雍正七年(1729)己酉科举人,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三甲274名进士,曾任山西文水县知县。

  《武威耆旧传》中有《苏雪峰先生传》记载,根据这篇传记,苏璟是武威北乡人,据乡老讲述或为金羊镇三盘磨村人。苏璟考中进士后被委派为山西文水县知县。但因为不习惯于官场事务与习气,不久便辞官回家,在家乡收徒讲学,被尊称为“雪峰先生”。

  苏璟以文章名世,和孙俌(fǔ)齐名。苏璟的文章“不尚藻饰,读之甚黯然者,而于圣贤立言之旨,不一粟隔”。在乾隆年间,武威文坛推崇孙俌,而在雍正年间则推崇苏璟。苏璟性格耿直,直露胸怀,而且身材魁梧,饭量、酒量巨大,虽然高中进士,但完全一个“赳赳武夫”的形象。乡人因而有俗语:“苏公不文,李公不武”。这个“李公”,名叫李万仓,官郧阳总兵,虽是一名武将,但平生喜读《论语》,精熟历史,善于谈诗,是一名“儒将”。

  苏璟善于书法,尤其工于楷书,潘挹奎评论说“雪峰先生工作楷书,腴润而有骨,观其字可想见其人。”苏暻与张玿美关系密切。张玿美总修的《五凉全志》中《武威县志》由曾钧和苏璟担任纂修。曾钧,字万楼,湖广湘潭县人。

  四、结语

  凉州大云寺是武威历史上最古老的一座佛教寺院,创建于前凉张天锡执政的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大云寺及古钟楼自创建以来,进行过多次修缮。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重修大云寺钟楼碑记》中记载“延至本朝雍正十二年(1734),楼台将圮,仰赖道宪菩(菩萨保)、府宗郑(郑松龄)大力饬令武所乡耆等兴工补筑,晏安如故。”乾隆二十二年(1757)秋,因连绵阴雨使钟楼北面倾颓大半,钟楼岌岌可危。本郡国学生李焕彩、同邑善士杨三益、大云寺住持思善、时任武威县令永某等积极倡议,共同筹划,将原土筑的钟楼台基改用砖砌石嵌。碑刻中的记载,与三块清代匾额的信息相互印证,真实反应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对于大云寺及古钟楼的修建过程。

  作者简介:赵大泰,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主编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凉州贤孝之“三十六记”》,主持完成省社科院单列课题2项,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