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人文之旅

不入“两关”,怎到敦煌?

2024-04-24 11:51 来源:甘肃农民报

  原标题:不入“两关”,怎到敦煌?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文/图

  敦,大也;

  煌,盛也。

  敦煌,一个承载着中国千年文化与故事的古城。

  到敦煌来,除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你一定要沿着历史足迹,穿越丝绸古道,寻访丝路遗迹,品敦煌“两关”遗韵,感叹岁月苍茫。

  两关——阳关,玉门关。

  阳关和玉门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是“丝绸之路”的两个重要关隘,亦是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西域和连欧亚的重要门户,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

  驼铃遥响、烽燧依旧,穿越时空,重走丝绸之路,在大漠戈壁探寻阳关、玉门关的故事。

  有一种“古代签证”,叫“西出阳关”

  说起阳关,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阳关,有一种“古代签证”,叫“西出阳关”。就是要过阳关,需要去办理一个“通关文牒”,方可出阳关——

  从敦煌出发,一路向南,行驶70公里便到了阳关,一座偌大的边塞关城横亘在戈壁、沙漠之间,雄关高耸,箭楼巍然,战旗猎猎,鼓角相闻,让人刹那间梦回汉唐。

  阳关,代表着汉王朝的边界。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为经略西域,设立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同时设立阳关与玉门关,用以扼守中原和河西的大门。

  由此,阳关既是从汉王朝到西域的边界,也成为汉王朝疆域鼎盛的标志。

  进入阳关,无际的茫茫流沙和数道南北走向的沙梁,其间遍布沙砾石片,依旧是“阳关古道接天荒”。

  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依靠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墩墩台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

  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被当地人称为“古董滩”。

  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俯拾皆是。

  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

  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西出阳关,长亭送别。在这雄浑壮阔的大漠边塞,哀婉而不哀怨,别有一番萧瑟却洒脱的意味。

  烽燧以南木栅栏的南边,一条土红色自东向西蜿蜒的大道便是史书记载的阳关道。

  阳关,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而在当今游客的心目中,“阳关大道”更是光明、希望和美好前景的代名词。

  有一种“丝路繁华”,叫做玉门关

  如今的玉门关,已不负昔日往来交易的繁华景象,也没有了兵马喧嚣。一排排古墙,废弃残留的方城,孤立在黄沙之上。

  而吸引人的则是人们对诗词世界的向往,站在如此空旷炙热的天地间,你只能用心去品味了,才不枯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尽了玉门关的故事——

  玉门关,始于汉武帝开通西域、设置“河西四郡”之时,修筑酒泉至敦煌间的长城,玉门关随之设立。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

  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区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约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

  遗址区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南三墩。核心区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现遗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长城遗址18段,已对游客开放有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和党谷隧周边汉长城遗址。

  走过小方盘城遗址,有一个露台,站在那里可以看到不远处还有湿地,水草丰茂,才不得不感叹,大漠美景也可以如此神奇壮阔。

  接着往远处看,东西走向的长城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烽燧周围,有明显的房屋遗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同为当时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出玉门关为北道,出阳关为南道。

  位于小方盘城东北约10公里,就是大方盘城,也称作河仓城。大方盘城东西长134.8米,南北宽18米,有内外两重围墙。仓库内外及其附近曾出土汉简及隋、唐文物。

  一路游走,还能看到玉门关至阳关、阳关至党河口、马迷土至弯腰墩的汉长城,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史书所记载的长城“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指的就是烽燧。敦煌境内现存烽燧80多座,每座烽燧高达7米以上,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点燃报警,传递消息。同时也为丝路上往来的使者、商队补充给养。

  大地涌起山脉,涌起长城。遥想当年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而今,玉门关,虽残垣断壁,与大漠的荒凉交相辉映,恍若“活”着的古代将士,仍守护着“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给经过的每个游客诉说着昔日丝绸之路千年的变化,戈壁的辽阔,商人来往的故事……

  到敦煌,你不止游敦煌。

  去寻访留存的千年古迹,站在炽热的砂石之上,用眼观景,用耳听风,用心品历史往事,去读懂一个集苍茫、野性、深沉、温婉、柔情于一身的敦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