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马衔山】邓淑苹:“天圆地方”与“璧琮组配”
“天圆地方”与“璧琮组配”
邓淑苹
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人间最美四月天,由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国甘肃网、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中共临洮县委宣传部主办“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系列活动启动,邀我将我多年来对黄河上中游史前玉文化的研究心得,提出简单报告,我倍感荣幸!又得知冯玉雷倾注七年心血为西北高原为文化地理背景,以夏文化和齐家玉文化为主要题材而创作的玉文化小说《禹王书》出版,并且引起较大反响,特撰此文表达我的祝贺!
考古资料证明,华夏大地先民在距今9000年开始制作玉器,最初只是制作工具和单纯的装饰品。到了距今6000年,玉器成为象征身份的“瑞器”。再过了500年,在距今5500年时,玉器又发展出祭祀功能,成为巫觋沟通神祇祖先时的“祭器”。到此时就已发展完整的玉礼制。中国文化有极强的延续性,玉礼制从距今约6000年萌芽,发展到百年前清朝灭亡,延续约6000年。
很多人一提到“玉礼制”,就联想到《周礼》所写的“六器”、“六瑞”,事实上,《周礼》写成于战国时期(约475-221BC),距离玉礼制萌芽已经三千多年,已历经了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及春秋。
事实上,六种器类可分为三种渊源:1.天体崇拜的璧与琮。2.物精崇拜的璜与琥。3.政权表征的圭与璋。这次我想给各位提报的论点是:“天圆地方”与“璧琮组配”是黄土高原先民的原创思维与礼制。“天圆地方宇宙观”可能是记录远古先民相信天、地的真正形状就是圆形、方形;也可能是记录先民认为宇宙中阳气、阴气分别依循圆形、方形的轨迹运转。
陕西武功县杨陵李台乡胡家底遗址出土成组齐家文化玉璧、玉琮 刘云辉提供
全世界可能只有中国先民具体提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或至少可说:全世界只有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国黄土高原上的先民,具体地用美石或美玉磨制带中孔的圆形器、方形器,也就是:圆璧与方琮,来祭祀天神、地祇。先民甚至将圆璧、方琮上下垂直叠压,将圆璧中孔套在方琮的短射口外,以增加叠压的稳定性。
陕西武功县杨陵李台乡胡家底遗址出土成组齐家文化玉璧、玉琮 刘云辉提供
这种“天圆地方”的信仰,与“璧琮组配”的礼制,大约萌芽于距今5500年的庙底沟文化,经过以常山下层文化、半山文化为代表的所谓“先齐家时期”(约距今4900至距今4300年),发展到齐家文化时达于高峰后。齐家文化的具体年代是距今4300至距今3600年。齐家文化结束后,经过约千年左右的沉寂,在距今两千五、六百年左右的春秋战国之交再度出现于黄河上中游的墓葬中,因而成为《周礼》“六器”玉礼制中最重要的核心成分。秦汉以后二千多年,“天圆地方”的思维与“璧琮组配”的礼制,一直传承,直到清代。
北京的“天坛”“地坛”具体见证中国这个悠久的传统。所以,“天圆地方宇宙观”与“璧琮礼制”是黄土高原先民对中华文化极为重要的贡献。
考古学界的朋友都知道我在三十年前,也就是1993年时,藉着把一批在陕北石峁征集的百余件玉器,完整发表于台北的《故宫文物月刊》时,提出“华西系玉器”的观点。2021至2022年,我又在《中原文物》期刊上,分上、中、下三期发表一篇长文《史前至夏时期“华西系玉器”研究》。
我对甘肃、青海、宁夏、陕西这片土地上的朋友,发出诚挚的呼吁,希望你们要积极推动史前至历史早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尤其要牢记:黄土高原史前先民在向天、地祭祀后,会直接把圆璧、方琮掩埋于地,而不是把可用来沟通人神的神圣礼器,埋在俗人的墓葬中。
所以要注意圆璧方琮可能直接出现于山林野地中,大家一定要设法保存二种玉器在出土时,彼此间的对应关系。
最后,我呼吁黄土高原上的朋友,要发挥“敬天法祖”的诚敬之心,认真研究先祖们的文化,对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都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简介:
邓淑苹,台北故宫博物院荣休研究员。长期专注于中国古代玉器研究,综合考古资料、传世古玉、海外流散品、历史文献等,建构中国玉器文化发展史。1995年在伦敦的国际会议率先提出史前中国古玉三大板块的理论。近年分析史前中国因生态差异,形成华西“天体崇拜”与华东“神祖灵崇拜”的对峙局面;认为通过玉器研究可体察数千年中国文化,循着从“东、西”对峙到“南、北”差异的轨迹发展。除了钻研早期中国的玉文化外,更长期关注中世纪以来,东亚与中亚、南亚至东欧,玉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出版专着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及通俗文章200余篇。最新代表作为:《曙光中的天人对话-中国玉礼制的史前探源》《龙山时期“神祖灵纹玉器”研究》《中国玉文化的材质与谱系:远古至夏》。
- 2024-04-30【巡礼马衔山】陆建芳:文学创作和考古学跨学科的拓展
- 2024-04-30【巡礼马衔山】阆风苑——西部远古人类活动场域的文化书写
- 2024-04-30【巡礼马衔山】郭大顺:讲好玉文化故事
- 2024-04-29【巡礼马衔山】《禹王书》:流丽、精妙、繁富的文化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