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新闻眼

【巡礼马衔山】玉润华夏启文明——冯玉雷长篇考古小说《禹王书》印象

2024-05-06 15:23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

玉润华夏启文明

——冯玉雷长篇考古小说《禹王书》印象

雍际春

  冯玉雷考古长篇小说《禹王书》新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基于中国上古神话和古史传说梳理、文献史料记载考索、玉文化系列田野考察、玉帛之路学术研究“四重证据”基础上创作的首部史前文化题材长篇考古小说。粗略翻阅该书,即为小说宏阔的视野、壮美的场景、宏大的叙事和跌宕的情节所吸引,更为作者始终如一的文化寻根,推陈出新的文明探源,别出心裁的艺术创作,立意高远的文化自信所折服。

  人类文明多姿多彩,世界文化丰富多样。追根溯源,人类几大原生文明在生成之时原本就呈多元形态。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路径,孕育了独自生发又殊途同归的人类文明。就中华文明的起源而论,不论是从社会进化综合判断,还是按诸要素进行样本分析,玉文化无疑是关键要素之一。在中华八千年玉文化发展演进历程中,当其被赋予通神娱神和身份、权力象征时,便成为文明生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因为如此,玉石的珍贵和资源的稀缺,引发了以玉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由此,昆仑玉便早在传统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两千年前,即距今四千年前催生了沟通东西的玉石之路,奏响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声。冯玉雷先生长篇考古小说《禹王书》正是由此出发,以文学书写与艺术表达方式,试图揭示中华史前文明辉煌历程和多彩面貌的开创之作、探索之作、融通之作与集成之作。

  作者在本书《跋》中说:“玉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和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连的文化脐带。中国成为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历经多次灾难依然挺立于世界东方,最根本的原因是玉文化基因。”这正是作者通过玉文化揭示中华文明和创作本书的初衷及动力所在。《跋》中还引述了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对作者讲好考古故事,写好考古小说的评价和期望,认为:第一,文学创作是考古大众化的主要渠道之一;第二,以考古实证为题材可较好处理和避免 “戏化”一类弊病;第三,最重要的是树立和传递正确的历史观。通观全书,郭先生所期望的三点在《禹王书》的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实践和体现。

  《禹王书》前有郑欣淼《中国伟大精神的艺术化书写》、李继凯《走在丝路和玉路上的寻根作家冯玉雷》、胡秉俊、胡潇《读<禹王书>三叹》三篇评介本书的序言,文末附有作者详述创作缘起及探讨玉文化与文明起源心路历程的跋。这些无疑是认识其人其书的绝好材料,建议读者先读序、跋,再读小说,必将大有收获。

  作者简介:

  雍际春,汉族,甘肃清水人。天水师范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天水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现任任天水市社科联副主席、天水伏羲文化促进会会长,甘肃省轩辕文化研究会、省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和“飞天学者”特聘教授、甘肃省教学名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地理、陇右文化等,已出版《秦早期历史研究》《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沿革》等专著、合著20多部,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摘登;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各类奖励20多项。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