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马衔山】金声玉振,玉说《禹王书》(三)
张家昌(作家、高级编辑、甘肃省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广电局原局长)
祝贺“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成功举办,祝贺冯玉雷教授又一部大作《禹王书》问世!像玉雷教授这样书斋与田野功夫之深之广、创作著述之勤之丰的学者作家,实在不可多得。纵观文明史,文、史、哲,乃至科学、宗教、艺术,在其起始的初级阶段,和螺旋形上升至高级阶段、顶巅阶段,都呈现一种“混沌”为一体的状态。
玉雷教授以他的研究和写作实践,自觉或不自觉地趋近这种状态,并呈现于文本,使他的作品特色独具,格局迥异。这种“大文学”或“大史学”的理念和实践,体现的是文明旋升的态势。祝福!
赵逵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著名楚辞学家、文献学家)
我感觉《禹王书》和上古文化有关系,这很有意义。很多人误认为大禹治水是在黄河下游,但当时以石器作为主要的工具,交通也比较困难。所以治水不可能大范围进行。尧舜时代,现在山西省的西南部实际上是西部、东部和北部偏南一带的一些部落联盟的政治中心,被称为西河。大禹所在大夏族到政治中心之间的河道畅通。禹最早活动于西北,后来慢慢向东迁徙,与西河一带一些部族有所联系。由于大禹治水功劳很大,使那一带各民族部落联盟变得安全。后来他接任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冯玉雷老师长篇小说《禹王书》以这段史前文化为大背景,很有意义。他对当代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我认为甘肃的古史研究方面应要下功夫做。尽管目前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很多的人对甘肃的早期文化缺乏了解。因此,不仅仅在历史研究、考古、挖掘方面,宣传方面也应该做出这种贡献。像冯玉雷老师的《禹王书》就很有意义,弘扬优秀文化实质上也是弘扬华夏文明。这一点我认为应该引起大家关注,现在的作家也应该在这个方面做些工作。大量研究表明,炎黄起源实际上在渭水和汉水;中国的农耕文明中形成的“仁义礼智信”影响了后代几千年,这与西方海洋文明不同。牛郎织女的传说中内含男耕女织的突出特征,这些方向都可以进行研究,并像冯玉雷老师一样进行文学创作,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使得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彭金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教授、诗人)
多年来,冯玉雷老师创作小说重点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方面的小说是他最闪亮的部分。《禹王书》更是从依托中国根本文化——大禹文化写的,价值意义非同寻常。西北师大向来就有文学创作传统,从西北联大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直到现在,文学创作方面人才济济,势头迅猛。文学创作成为一种传统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现在,国家将创意写作纳入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这标志着文学创作和高校教育的自然衔接与融合,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发展生态。在这种良好环境下,希望文学创作方面的人才也能够得到很好发展,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
肖美鹿(国家一级编剧、戏剧评论家)
冯玉雷一直认认真真,埋头干事。他心中有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向着这个目标行进过程中,脚踏实地。前几年他在西北师范大学首开公选课《中国玉文化》,把玉文化作为专门的一门课来讲,具有开拓性。玉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在全国各大高校此前还没有先例,冯玉雷先生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次讲座对我非常有启发。从这门课的内涵来讲,其实又是一个延续:对传统文化也好,考古文化也好,对甘肃省乃至整个中华大地,从玉文化开始出现,发展到现在,就是一种延续。玉和玉器至坚至柔,至圣至洁,却默默无言,但是它们告诉了我们很多以前不知道或者没有意识到的信息,从重见天光的那一刻起,有无数信息在源源不断的释放,就看人们如何理解,如何解读。如果不研究、发现这些玉器的内涵,那还是相当于某种意义上的沉睡。冯玉雷创作小说,研究玉文化,还组织十几次考察活动,国内的有些大家都参与,这像不像流动的学术讨论会?他的长篇小说《禹王书》出版刚刚一个月,据我所知,“玉文化、神话小说《禹王书》的学术背景”讲座是首次分享,他把研究成果、创作成果第一时间通过课堂与同学们分享,我仿佛看到他带着学生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向前走着,这本身就是玉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我感觉到冯玉雷《禹王书》的思绪上下翻飞,纵横驰骋,腾跃五千年。小说中有非常核心的价值内涵,就是玉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深深进入到我们民族根脉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又有就是对文学的一种激发。小说中的神话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故事、语言,还有那些玉器,都非常神奇。可以预想,这本书的后延性非常长远,希望玉文化班的同学能够在冯玉雷老师带领下,传承发扬玉文化,完成从璞玉到玉器的转化!
雍际春(天水师范学院二级教授、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和“飞天学者”特聘教授)
在中华八千年玉文化发展演进历程中,当其被赋予通神娱神和身份、权力象征时,便成为文明生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因为如此,玉石的珍贵和资源的稀缺,引发了以玉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由此,昆仑玉便早在传统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两千年前,即距今四千年前催生了沟通东西的玉石之路,奏响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声。冯玉雷先生长篇考古小说《禹王书》正是由此出发,以文学书写与艺术表达方式,试图揭示中华史前文明辉煌历程和多彩面貌的开创之作、探索之作、融通之作与集成之作。
刘新民(中国音协会员、甘肃广电总台高级编辑、作曲家)
首次认识冯玉雷老师是在1998年,是因为出版了第一部敦煌题材小说《敦煌百年祭》。在这部小说中,他将微不足道的一个小道人王元箓写活了,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后来,就见证了他创作《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野马,尘埃》“敦煌三部曲”的过程。这三部书不是流行小说,需要以理性的、枯燥的学术功课为基础,然后回到一个狂想的世界进行肆意飞舞的畅想和创造,将壁画中、文献中的严谨内容创造性地呈现出来。读《禹王书》时,这种感觉更加深刻。冯玉雷是一个文化自觉者,他很自觉地在创作。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能做到的人很少,我觉得冯玉雷老师做到了。他对玉文化的这种热爱和追寻,对中国文化的这种自觉是罕见的。在十多年里,冯玉雷主导或参与组织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有15次,他用行动说话,用学术成果说话,为《禹王书》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提供了大量鲜活资料。这种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自觉,从冯玉雷的小说里能感知到。希望所有玉文化学子去认真研读《禹王书》,在对玉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走出自己精彩的学业之路,成功之路,未来之路。
(文字整理:杨博文、张洪泽、何鑫杰)
- 2024-04-15【巡礼马衔山】金声玉振,玉说《禹王书》(二)
- 2024-04-15【巡礼马衔山】金声玉振,玉说《禹王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