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新闻眼

【巡礼马衔山】冯玉雷:戈壁滩上的一片森林

2024-05-09 09:22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

  同是孜孜不倦的写作者,深知写作的种种艰难困苦。朱世魁新作《我坐在古老的城墙上》分享会要在兰州举行,被邀请,很想去,还打算发言。即便没有安排,我也要抢着说几句,这倒不是我与朱世魁有多么深的交情,或者因为他视域开阔,散文、诗歌、小说、影视均涉猎,都搞得有声有色。我如此急迫地想参加这个活动,主要是他生活的地域和创作状态让我有感而发,有发自肺腑的话要说。

  先说地域。朱世魁生活的景泰县大致在黄河西边,乌鞘岭北段与腾格里沙漠南缘之间。2015年,我们环腾格里沙漠考察,首站是景泰,跑了两天,感觉大部分地方是荒滩、盐碱滩,风沙满贯,仅有河边一小部分的河水滋润,算是良田。中国传统的农业在景泰似乎不占优势。好在汉朝丝绸之路从固原而来,挺进河西走廊,景泰是必经之路。1974年居延破城子出土里程简和1990年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河西驿道里程简记载汉代丝绸之路驿传设置情况,其中景泰境内有媪围、居延两处重要设置。媪围地望在《水经注·河水》中有记,李并成认为是芦阳镇窎沟古城。居延大名鼎鼎,涉及多地地望,此处居延均在景泰境内,李并成先生认为在三道埫白茨水,高启安则认为在红水镇红墩子老婆子水。现在,它们成为遗址,而在当年却是与如今天津、上海、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的地位相当。欧亚国际经济大动脉通过媪围、居延冲开边地的风沙酷寒,激活了景泰。这大概就是景泰的文化底色:荒凉与繁荣水乳交融,和谐共存。景泰崇文之风却极盛,我常常为景泰的底蕴感动。民国年间,先祖冯守濂(字小泉)为躲避战乱,曾在黄河边的五佛私塾受聘任教。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中,十里八乡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为什么五佛能够像世外桃源一样安静地守望文化?朱世魁扎根本土,醉心于创作的生存状态给了我一些启悟。

  2022年5月我到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履职后即筹划“新山海经书写及展现文化工程”,打算邀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作家等文化学术界人士以实地考察为基础,以先秦典籍《山海经》的艺术表现手法,结合传世文献、考古成果、神话传说等,从地理、生态、物产、人口、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对一座山,一条河(或一个湖)进行立体化书写,打通古今,展现华夏文明发生、发展的光辉历程。在我们的构想中,要调动广大基层文化文艺工作者。我在徐永盛《青山横北郭》序言中表达两个宏大愿望:“其一,约请参加全国三次文物普查的文博工作者撰写考察笔记,由单篇到多篇,再汇集成书。从县到市,再到省,如果能推向全国,可辑录海量田野考察资料,功莫大焉;其二,约请一批地方作者,实地踏勘其生活地的河流,考察其流域、地理、历史、人文、现状等等,为每条河写传记,汇集成《新山海经》。这两个愿望,一有机会我就呼吁。”

  前不久,我与几位文友回白银平川,诣访哈思山、野麻、黄湾等地,那里邻近黑山峡,有古渡,过河向西走不远就进入景泰地界。黑山峡地区即将修建水电站,届时五佛会被淹没。黑山峡有大禹治水传说,可能与齐家文化时期向东北出河西走廊、绕过乌鞘岭北前往河套或陇山地区的交通道路有关。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曾在景泰调查,发现有齐家文化遗迹。我在《禹王书》中也写到了黑山峡,但仅仅是一种符号化、概念化的元素,没能深入写下去。因此,在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甘肃网、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中共临洮县委宣传部于4月13日启动“巡礼马衔山”系列活动——实际上就是新山海经书写活动的继续,我即建议对熟悉景泰文化、有文学之心和顽强毅力的朱世魁为黑山峡写一部长篇小说,在水面淹没荒滩、湿地、瘦山、故园之前,用文学文本记录下来。我与朱世魁在白银市作协组织的活动中认识,此后微信常见,但从没聊过。这次微信交流是内容最多的一次。虽然有点冒险,可能会被误解,但那是我的真实想法。朱世魁有这个实力,不去写,太可惜了。

  朱世魁的物质生活如何,不得而知。但其从文状态让我感受到了他精神的富有。在腾格里边缘地带耕耘文学的高振茂、武永宝、王承栋等作家,都让我有这种强烈的感觉。他们像戈壁荒碛中的沙生植物,坚定不移地执守着自己的文艺理想,成就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即将分享的《我坐在古老的城墙上》,是朱世魁这些年创作成果的集结,也是白银作家群体中的代表作之一。收到电子版,我粗览一下,恍若看到戈壁滩上长出了一片文学森林。朱世魁用了城墙作为书名中的重要意象,不管是汉长城还是明长城,其底蕴和文化价值深厚且绵长。

  我相信,这部作品集的生命亦是如此。

  本来打算到现场祝贺的,因事不能前往,但对朱世魁文学精神的敬重没有丝毫减少,分享他的文字也不在一时一地,肯定会经常品读。

  斯人如玉。孔子说玉有“十一德”:“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义也;垂而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贯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不贵者,道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黑山峡之侧、沙漠边缘、黄河之滨“游于艺,成于道”的朱世魁,同大多数基层作家一样都这种玉文化精神。

  真挚祝福朱世魁和他的作品集!

  (作者: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一级作家冯玉雷)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