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史博览

【文化中国行】匠心“守”艺 “ 漆”彩人生

2024-05-14 09:38 来源:兰州新区报

  新甘肃客户端讯(新甘肃·兰州新区报 记者 李怡青)漆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之中、器具之上的国家。“中国传统漆工艺与“中国传统绘画同为优秀的文化遗产,漆器绘画更是这两种艺术门类结合之后的极致表现,既包含传统漆工艺,又属传统绘画系统,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精神的体现。

  利用漆不溶于水的特质,以漆做笔,以水作画,“漆艺匠人”杨兰波小心翼翼地将调制好的色漆滴入水面,将扇面缓慢浸入水中,辅以点、甩、弹、划等手法……片刻间,一把具备独特色彩搭配和纹理效果的精美漆扇便呈现在眼前。这是近日记者在中川·青云驿—兰州新区史喇口乡村旅游区见到的情景。

  “一见倾心”,爱上漆艺

  “制作漆扇的工艺技法叫作漂漆,是漆艺的一门创新技法。多种颜色在水中相互碰撞、融合,为扇面提供独特、炫目的色彩和纹理效果,有着不可复制的艺术魅力。”在杨兰波创办的游艺艺术部落·山木漆艺工作室,拿起他最满意的一把漆扇作品,杨兰波说,色彩搭配和色块布局的疏密程度在作品的呈现效果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器一绘,磨画人生。漆艺工艺是静谧、温润的,他们在时光的浸染下,在手艺人的传承、坚守与创新中,愈发充满魅力。杨兰波也在这千年工艺中不断探寻着属于自己的“漆”彩人生。

  作为游艺艺术部落创始人,杨兰波接触并从事漆艺这门工艺已有12年。对他来说,每一件精心雕饰的漆器都是手艺人的情感寄托,精细的研磨,曼妙的彩绘,一件漆艺作品的完成,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也是历代技艺的碰撞。

  杨兰波爱上漆艺完全是一个缘分。“在学生时代,我是学油画的,和完全不沾边。直到有一次,偶然看到一位老师在做漆画,当时就被漆画独有的质感和魅力所震撼,于是便下定决心要跟他学习漆艺。”杨兰波回忆道,“冬天时,双手冻僵而不自知,夏天则全身都是汗水,但仍沉浸在学习漆艺的愉悦中。”

  在三年的漆艺学习中,杨兰波废寝忘食,苦练各种漆艺技法,从一个又一个残次品,到耗时半年独自完成了第一幅漆画作品,杨兰波也跟随着老师的脚步正式踏入漆艺这个行业。十多年来,他在老师的鼓励支持下,一直坚守发扬着这一传统漆艺。

  漆艺是一门以漆为主要材料的艺术门类,主要包括漆器和漆画两大方面。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它作为漆艺的立体形态,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考古资料显示,以大漆为元素的漆器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期,漆器的品种和工艺水平登上了高峰,战国时期更加鼎盛,明、清时期则呈现出繁荣局面。聪明的先民们不仅懂得天然树漆可以让木制器皿耐久,还可以涂上纹饰以美观。

  古人常用“滴漆入土,千年不坏”来形容漆器,这主要归功于天然生漆。天然生漆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表面被涂过漆的胎体经过反复多次的髹涂后,不仅坚固耐用,并且镯子上的色彩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亮丽。”杨兰波指着他手腕佩戴的手镯说道,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漆器能容百年寂寞,能耐千年不朽,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其拥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值得收藏的上品。时至今日,漆艺的产品已丰富多样,不仅实用,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包括大花瓶、大屏风、各种磨漆画以及茶具、咖啡具、文具等300多个规格的3000多个品种。

  让古老技艺“活”起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漆艺在设计思想、材料工艺等方面都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

  如今,漆艺已经从过去的装饰需求,发展到更高层面的艺术追求,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学习漆艺制品和文化艺术,依托中川·青云驿—兰州新区史喇口乡村旅游区,杨兰波创办了游艺艺术部落·山木漆艺工作室。“五一”期间,他的工作室迎来了不少游客。

  走进工作室,桌上、展台上精美的漆艺作品整齐陈列,摆件、葫芦、茶台、手镯等漆艺工艺品琳琅满目。细细看来,每件作品的花纹不尽相同,让人不禁感叹传统技艺在匠人指尖呈现出来的美感。

  漆器制作耗时久、工序繁复,是一门讲究耐心和精细的手艺。一件漆器要经历做坯、麻布包胎、刮灰、打捻、上漆、推光、揩清等多道工序,有的还要镶嵌上螺壳或金箔,反复打磨刷漆。为了呈现出亮丽的色泽和丰富的肌理,杨兰波通常需要将这些工序重复几十遍,一件作品往往要花费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之久。

  “只有非常喜欢这门技艺的人,才能够耐得住寂寞,潜心学习,将各种漆艺制作中的技法融会贯通。有了自己对漆器工艺制作技艺的独到领悟,再加上美学艺术知识的积淀,才能得心应手地制作工艺品,成为一名成熟的漆艺匠人。”谈及如何提升自身漆艺水准,杨兰波说道。

  通过十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实践,杨兰波逐渐掌握了成熟的漆器制作技巧。但他深知,漆艺这门传统工艺要真正“活”起来不仅需要技艺的传承者,更需要勇于探索的创新者。

  “漆艺要传承,要与现代的文化创意设计对接,让传统漆艺走进我们的衣食住行用当中。”去年开始,“国潮”风吹起,杨兰波趁着这波热潮,制作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茶台、茶杯垫、钢笔、葫芦、饰品等。这些物件小而精致,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使传统漆艺有了全新的艺术表达。

  漆艺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积淀了深厚历史文化的传承。杨兰波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漆艺,感受这门古老技艺沉淀千年的魅力。”

  如今,杨兰波依然在坚守着漆艺制作的初心。“部落的成员来自各地,在山清水秀的史喇口乡村旅游区落脚,对我们创作和开展研学活动有很大帮助。”杨兰波说,“山木漆艺工作室也通过开设漆艺体验课程、美术大讲堂等活动向更多的人传播漆艺知识、推广漆艺技艺。接下来,我们还会和校园、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一系列公益推广活动。”

  用自己的双手和一颗匠心,为传统漆艺文化传承注入新鲜活力。从中川·青云驿—兰州新区史喇口乡村旅游区再出发,杨兰波坚信,漆艺将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