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新闻眼

【巡礼马衔山】《禹王书》:“重述神话”中探寻文化叙事路径

2024-05-14 16:48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

《禹王书》:“重述神话中探寻文化叙事路径

郑莹

  《禹王书》中,作者以玉文化为线索,构建出完整的小说神话体系,借助重述神话在文学审美领域进行文明溯源。其特征有三:一是创作视野与创作观念的转变,在增强文本文化厚重感的同时,拓展了当代重述神话创作的表现阀限;二是在重塑文化英雄的过程中,发掘其对华夏文明的建构意义,探寻其承载的民族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的传承与耦合;三是多元叙述策略的巧妙运用,使文本呈现出原始气息、现代情调与荒诞主义有机交融的美学风格。

  神话传说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精神建构原型,影响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共同文化记忆。在冯玉雷的小说创作中,神话传说不仅是其文化基因,更是他文明溯源、回望历史、介入当下以及思辨未来的重要叙事路径。基于2018年《大家》杂志所刊出的《禹王书》(缩略版),郑欣淼深刻洞察了《禹王书》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认为它与中国精神高度契合,并赞誉冯玉雷在将考古史料转化为艺术形式的实验中发挥了典范作用。瞿萍则从作者的创作历程出发,指出冯玉雷在坚守历史文化题材的同时,成功地向探寻华夏文明根源的领域转型,展现出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白晓霞则聚焦于文本中的创作观念,揭示出作者在历史文化叙事中追求“当代史”建构的执着,体现了他虔诚而坚定的文学创作观。乔雪则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禹王书》的文学审美价值。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以《禹王书》全本为基石,深入剖析冯玉雷“重述神话”的价值观念、表现技巧及美学风格,进一步挖掘其当代文化价值。

  本质上,《禹王书》是冯玉雷在时代语境的激荡下,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创新意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转化的文学结晶。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作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是对神话传说进行现代诠释与重述的成功尝试。首先,在原始主义、现代气息和荒诞主义多重美学张力的作用下,冯玉雷通过对神话原型的置换变形,探索出一条“重述神话”的新路径。他的叙述模式既尊重了神话的原始魅力,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使得古老的神话传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其次,他通过多元叙述技艺的运用和跨学科视角的介入,为神话叙事注入了丰富的史料依据,在“真实感”与“虚构性”的动态协调下,使神话传说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艺术性,实现了一种诗性的真实。此外,他还致力于多元文化要素的跨界融通,以复归华夏文明的本源面貌,进一步探寻本土文化资源艺术性转化的路径。最后,冯玉雷自觉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通过重构文化英雄形象,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契合,并借助对时代精神本质的隐喻呈现,寄寓了自己对社会现实、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深刻反思。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重述神话已成为全球性的写作潮流。重述神话可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和促进人类文化共同体建构。但由于文化谱系、叙述技法、阅读旨趣等多重原因,中国的“重述神话”创作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作为学者型作家,冯玉雷依据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所属文化地域内文化资源的理解,试图为当代重述神话创作开辟新视野。在《禹王书》中,重述神话成为冯玉雷介入文学领域进行文明溯源的重要“方法”。他对“重述神话”叙事模式和叙事观念的实验,侧面反映了其对当今文学创作疆域化、封闭化这一问题的思考。正如刘大先所言,当代作者对既有表达范式的不满,催生了跨文体、跨文化、跨时空等跨界表达范式的出现,这种创作选择旨在打破旧有惯习与陈见。此外,冯玉雷通过多元文化形态的和合共生,就如何处理好民族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世界性、“中国神话”如何通达“现代中国”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文学叙事路径。

  注:本文原标题《“重述神话”中探寻文化叙事路径——论冯玉雷的<禹王书>》,首发于《西部文艺研究》2024年第三期。转发时略有修改。

  郑莹,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