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民俗风情

共赴一场牡丹“声”宴

2024-05-16 10:19 来源:民族日报

  马义萍

  2023中国花儿大会暨“花儿临夏·在河之州”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花儿歌手张平演唱花儿《雪白的鸽子》

  花儿歌手马红莲在临夏市牡丹广场唱花儿

  花儿歌手罗杰、苟喜霞演唱花儿《白牡丹令》

  花儿传承人放歌田野

  张尕怂演唱歌曲《等风来》

  花儿进景区

  花儿进课堂

  漫花儿 杨 敦 摄

  赶赴花儿会 杨 敦 摄

  五月,是临夏牡丹盛开的时节,佛头青、观音面、紫朱砂、梨花雪、粉西施、绿蝴蝶、醉杨妃把“花儿临夏 在河之州”装点得唯美、盛大。微风夹杂着牡丹的馨香,轻轻拂过,沁人心脾。

  在清晨,或傍晚,漫步于大夏河牡丹长廊、东郊公园、红园……徜徉牡丹花丛,日子很是惬意。那一朵朵牡丹,让“流连忘返”成为牡丹月里的佳话。

  临夏人对牡丹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种牡丹、赏牡丹、品牡丹、画牡丹、雕牡丹、绣牡丹……点点滴滴都是对牡丹的热衷与喜爱。除此之外,临夏人还爱“唱牡丹”!

  身处牡丹之乡的人们,把对牡丹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花儿倾情演绎——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爱情的抒发和向往,皆在一声声悠扬、嘹亮的花儿传唱里寄托与释放。

  “上去了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红牡丹怎比这尕妹耀眼的脸呀”;

  “尕妹是园里的白牡丹,开(哈)得艳,根扎在阿哥的心上……”

  “白牡丹白着耀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阿哥的身边有人哩,没人时我陪你坐哩。”

  ……

  青年男女以歌传情,纵情高唱“花儿”,让爱情成为花儿永恒的主题。那一句句唱词中,临夏人对牡丹炽烈的爱显而易见,把“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的美彰显得淋漓尽致。

  因为花儿,临夏有了“中国花儿之乡”的美誉。花儿被称为“大西北之魂”“活着的《诗经》”,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载,在河州大地经久不息地传唱,成为临夏最具特色的文化瑰宝,使不同区域各族群众的性格有了鲜活的“传声筒”,也让人们有了传承文化、表达自我的窗口。

  临夏大地,由民间老百姓自发组织的花儿会,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有几十万人即兴对歌,漫出动听的花儿,唱出心中的“少年”。高亢粗犷、宽阔悠扬、舒展奔放的曲令伴着赋比兴的唱词,汇聚成一首首直抵人们内心丰富情感的诗与歌的化身,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的格律诗”。

  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山野敞开怀抱,迎来送往万千慕名花儿之人,在人如潮、歌如海中让世上所有的美好大放异彩。山野的角角落落几乎被花儿歌声覆盖,游人与歌手从四面八方赶来,云集在山坡上、树荫下、小溪旁、丛林间。凡是属于花儿的空间,皆有歌声飘荡,漫花儿的声音此起彼伏、响彻山谷,或三五一组、或几人组队、或一人独自抒发,引吭高歌,浅吟低唱,其情其境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阿哥的白牡丹”“尕妹是牡丹”“尕妹是牡丹院子里开”,牡丹仿佛是花儿的代名词:在牡丹园里喝牡丹花茶,听牡丹令,徜徉在西北独有的紫斑牡丹丛中……就连生活也是一曲朗朗上口的花儿!

  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花儿里,白牡丹、红牡丹、黑牡丹那些耳熟能详的唱词,让花儿传唱至今,不留余地地喜欢、吻合每一个心情和心境。

  在众多的花儿曲令中,尤以“牡丹令”最为有名,一曲曲以牡丹为令的《白牡丹令》《红牡丹令》《蓝牡丹令》《二牡丹令》,从碧草如茵的田野唱起,一直唱到四月八的松鸣岩花儿会,唱到盖新坪花儿会,也唱到六月六的莲花山,其过程谓之“唱牡丹”。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花儿会,已成为临夏各族人民群众传统的艺术狂欢节,成为临夏一大民俗景观。

  五月属于河州牡丹,在百花齐放的姹紫嫣红中,一朵朵牡丹在阳光下争奇斗艳,明媚,耀眼,隆重!

  亲爱的,来临夏吧,来欣赏牡丹的国色天香,来聆听花儿的别样韵味!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