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独家

【巡礼马衔山】金声玉振,玉说《禹王书》(五)

2024-06-12 15:1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者按:2012年6月11日,甘肃省文化发展研究院在西北师范大学成立。当时确定甘肃省文化发展研究院将以甘肃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为重心,通过开放式运行、项目化管理、合同化约定的方式,开展文化大省建设和“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系统研究,提炼具有引领作用的文化大省建设理论,为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甘肃省文化发展研究院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将玉文化研究、教学、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进行融合发展。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公选课《中国玉文化》,2023年,采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玉文化小说《禹王书》作为辅助教材。本专辑就是《中国玉文化》2024春季班学生的学习心得。

  孙澎(2023级历史学3班)

  冯玉雷老师的小说《禹王书》围绕大禹、鲧、仓颉等神话传说人物展开,以“玉”为中心,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其中一些细节的生动描写让我深有感触。

  小说中用了上古时期的自称“卬”而不是“我”。仅仅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将读者带入那遥远的上古时代。作为一个历史系学生,更能体会到老师营造上古时期直白、文野的气氛。小说开头,仓颉与陶塑神像之间的互动妙趣横生:年幼的仓颉一举一动,神像都有不同反映,“安然盘坐”“将头发编为两大山系”,寥寥数语写出了神像的神态特征,诙谐但又不失古代塑像特有的庄严。还有一段对禹手中耒锤的描写,说黄玉雕刻成的耒锤一面是跳舞的龙,一面是蹲着的熊,边缘线则是绵延的黄河……气势磅礴的想象力,具象化的描写,瞬间让小小的耒锤生动活泼地跃闪到读者眼前。

  结合老师在《中国玉文化》课堂上展示的玉刀、玉钺、玉璋、玉璧等重要礼器,更能体会到老师在研究和构思小说过程中自然而然联系到位于陇中高原的马衔山。作为齐家文化时期重要玉料产地,在小说中成为一座光芒四射、巍峨挺拔、无必庄严的“神山”。

  刘月(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1班)

  《禹王书》中,“鼎”竟然像人一样声嘶力竭道:“难道你们不相信美德与美玉是对应的吗?”

  这是小说的拟人化表现,意在强调玉的重要性。

  中国人敬玉、爱玉、赞玉、赏玉、戴玉、藏玉之风历久不衰,玉在世人心目中有着无比美好的形象、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自古以来,玉就被我们赋予了最高尚最完美的人格,古人多以玉喻德,从最初的玉之十一德、再到玉之九德、最终精炼为玉之五德,无不将玉德作为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

  人只有具备了玉的这些高尚品德才能成为君子,实现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可见美德与美玉是相对应的。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应怀瑾握瑜,继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严格约束自身,为时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安顺伟(2023级汉语言文学1班)

  《禹王书》与玉文化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且意义深远的画卷,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读完《禹王书》,我的思绪仿佛沉浸在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中,同时也对玉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与思索。玉的美丽与珍贵,与大禹治水事迹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禹王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文化如同玉一般,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璀璨。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刘祖坪(2023级汉语言文学1班)

  《禹王书》重新阐释了上古神话,并与万年玉文化相融合。涂山会,禹率领群臣划九州,铸九鼎,办商会,赏美玉,治洪灾……神话在此变得清晰,涂山会俨然一个文明交流大会,热闹非凡、异彩纷呈。在冯玉雷老师的笔下,禹是部落首领,同时也是普通家庭里的一员,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鲜活、富有情感,而不只是冷冰冰的史书上的寥寥数语。好玉触手生温,神话传说也是有温度的,二者本质相通,皆在《禹王书》中得以体现。

  张嘉仪(2023级汉语言文学1班) 

  先民在创造文字时,带斜玉旁的汉字基本都与“和谐、美好”之意有关,由玉文化孕育的“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许慎将玉的高洁品质综合成“仁、义、智、勇、洁”五德,古典文献中,“玉”也是随处可见,如《诗经·秦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卫风》:“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珪如璧”;《荀子·法行》:“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冯玉雷老师的长篇小说《禹王书》以玉文化为核心,以最新文化考察研究成果为依据,充分展开想象,赋予中国经典神话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象征意义。例如,精卫不再是怀着仇恨之心衔着石块填海的形象,而是不辞劳苦,用敦煌三危山玉石到东海换水的爱情守护者形象。在小说中,我们熟知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的主人公夸父是一个非常独特、非常可爱的人物形象,小说特意将夸父“渴死道中”的地方安排在属于祁连山系的野马南山之北,这一写法把齐家文化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联系在一起。小说中这样的创作还有很多,使我对中国玉文化有了更多感性了解。

  张蜜(2023级汉语言文学1班)

  《禹王书》以玉为线索,贯穿了众多的神话故事。玉在各个故事中被提及的篇幅长短不尽相同,但玉的本质和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在这些神话故事里,玉还具有身份的象征意义。如唐城朝会,众人佩戴的玉器形制都不一样,重华向众人分发玉礼器也有身份的区分。《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事实上故事里的等级划分以及各爵位所持礼器,都与历史记载高度重合。

  除此之外,书中的很多地名、陶器还有陶器上的纹饰图案,实际上也都来源于现实,来自于考古发现。也正因如此,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光知道了更多的神话故事,也看到了中国的一段久远的传说,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关于玉文化的知识。

  康盈岚(2023级汉语言文学3班)

  《禹王书》不仅是一部展现古代英雄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文化精髓的学术著作。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们可以窥见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玉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纯洁、高贵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向往。在古代,玉与礼密不可分。比如,小说第六章,禹出生后,大小部落的朝山人都齐聚阆风苑祝贺,在统计礼品中就提到了各大商会赠送的昆仑美玉、青金石、镶嵌绿松石熊形铜牌等;还有各大部落赠送的白玉璧、红玉串饰、苍玉璧、白玉笄以及玉雕凤鸟。通过对玉礼品的描写,一方面展现了古人礼尚往来的礼仪,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禹的身份尊贵。

  小说中还提到玉璧、玉璋、玉圭、玉琮等玉礼器,也多次提到大禹身上佩戴的玉佩,它们不仅是大禹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他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体现。

  《禹王书》让我们对上古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世界有了形象化感受,也为我们探析玉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王瑶(2023级汉语言文学3班)

  玉,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仅只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温润而泽,坚硬而细腻,以其独特的品质,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与个人品德、民族精神都有着紧密联系。它不仅是古人对于礼仪祭祀的庄重礼器,更是现代人在追求个人品德提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玉器的制作工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从新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到商周时期的精细雕琢,再到明清时期的巧夺天工,玉器工艺的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智慧与技艺的不断进步,每一件玉器都是工匠精神与民族智慧的结晶。

  《禹王书》的主人公大禹集中体现了玉文化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毅力和坚韧,使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

  任转转(2023级汉语言文学4班)

  有传奇色彩的小说《禹王书》将玉文化与上古传说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上古部族英雄仓颉、脩己及圣王大禹的光辉经历。

  《禹王书》很多细节描写带着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玉文化。例如,书中写伏羲与女娲解成磨盘的美玉,多年来人们朝山时历经艰险,却寻而不得,根本原因在于美德与美玉相对应,而上古部落人们朝山途中寻玉以及众多贩石者心不诚,无法见到与美德相关的美玉。由此可知上古先民对美德的重视,也是中国精神的表现。从书中的细节描写中可知,玉礼器在上古文化中是美德、权力和身份的象征。《禹王书》从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描述了上古部族之间的生活,刻画出了系列上古英雄人物形象,如仓颉经年累月造字,用四目八瞳认真的记录国家、民生大事等政治活动。禹协助仓颉造字途中不为外物所惑吃,初心不改。

  张越(2023级历史学2班)

  《禹王书》是一部有关考古、玉文化的长篇小说。书中多次提到与创作背景有关的玉文化、名山、神话人物等,其中包括书中数次提及的马衔山。

  根据考古、调查和相关研究,齐家文化大量玉器的原料产地就在马衔山、马鬃山地区。齐家文化玉礼器内涵丰富,品种繁多,工艺精美,浑朴厚重。因此,马衔山玉、马鬃山玉也是“声名显赫”,地位极其重要。冯玉雷老师讲课时经常充满深情地提到马衔山、马鬃山、三危山、积石山等,在小说《禹王书》中也多次写到它们。读了小说,我们更能体会到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它们都是形而上的、象征桌民族文化精神的玉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