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周绍淼和乌密风“面壁”画侣的敦煌往事

2024-06-11 21:02 来源:兰州晨报

  20世纪40年代,有几对年轻的画家夫妻怀着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历尽艰难来到敦煌,学习和保护这里的壁画和彩塑。除了董希文和张琳英夫妻,周绍淼和乌密风这对画坛伴侣是来得最早的,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初就到了敦煌。

  周绍淼是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191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1933年回国。1937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图案系学习。乌密风192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她的父亲乌叔养是与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油画家和水彩画家。当时年仅16岁的乌密风也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国立北平专科学校和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常书鸿曾在那里任教。1939年,学校搬迁到云南昆明,1940年10月又搬迁到重庆。在那里,周绍淼和乌密风受教于林风眠、常书鸿、滕固、陈之佛、吕凤子、邓白、傅抱石、李剑晨等著名教授。

  也许是天作之合,虽然当时是炮火纷飞,但两个年轻人在校园里默默相爱了。1943年周绍淼留校任助教工作,乌密风也当上了学校的技术员,不久他们就结婚了。

  A 千佛崖壁上的神笔画侣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创立不久,所长常书鸿还在四处招兵买马。这时候周绍淼和乌密风收到了老师常书鸿的信件,聘请他们前往敦煌工作。这边工作刚刚稳定,他们又产生了新的愿望,由于对敦煌艺术特别崇敬,同时又得到了邓白老师的鼓励,他们勇敢地赴任了。

  周绍淼、乌密风和另一个同学李浴从重庆到敦煌,一路上历尽了诸多艰难,最后由一辆牛车把他们带到了敦煌莫高窟。他们到了莫高窟,见到了浩瀚的沙漠和蜂窝般的洞窟,像是在梦中,他们立即被那些美轮美奂的古代壁画深深吸引了。

  当时,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刚刚成立不久,常书鸿先生见到自己的弟子董希文、张琳英、周绍淼、乌密风和李浴等人,心情特别高兴,干事的劲头也足了。

  常书鸿给周绍淼、乌密风的任务是临摹壁画上的图案纹饰,如藻井图案、龛楣饰带,或边带图案等,但二人是接受了六年的绘画教育,素描、色彩的根基都很好,所以除了完成任务之外,也画些唐代的主题画,如大菩萨普贤、文殊、观音、势至之类。

  几天之内,周绍淼和乌密风跑遍了上百个洞窟,不停看着各个时期的藻井壁画,研究其内容、题材、色彩等问题,享受着艺术的熏陶。虽然他们每天吃的是清水煮面条,连咸菜也没有,但并不觉得苦。

  周绍淼和乌密风在洞窟里结伴工作,互相关照帮扶,以手中画笔在断岩峭壁上临摹古代各历史时期的藻井、佛光、边纹、饰带等图案以及各类主题丰富的壁画图像,其中尤以临摹唐代佛教的变相题材绘画最为出色。他们在苦心钻研古代绘画的优秀传统和精湛技艺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更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丰厚的民族传统艺术基础。20世纪50年代,周绍淼和乌密风合作出了《敦煌图案》一书。

  研究所距敦煌城三十里,生活物资不够时,需骑马到城里采购,生活十分艰苦。为了提高营养,常书鸿筹集钱物,养了几十只羊。这些羊由喂牲口和做农活的人专管,白天把羊群赶到水沟附近吃草,晚上把它们赶回来。研究所的人员每个礼拜就能吃一次羊肉,改善一下伙食。当时乌密风怀了孕,每天跟着周绍淼爬高下低,进入洞窟不停地临摹,这一周一次的羊肉餐,可是最好的营养补充。为了纪念这珍贵的历程,周绍淼和乌密风为出生后的儿子取了“敦煌”和“漠萍”两个名字。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了敦煌莫高窟,大家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周绍淼和乌密风思乡之情愈加浓郁,他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老师,回到杭州。

  B“乌姐姐”对她一生的称呼

  当时在莫高窟,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还是个小姑娘。常沙娜回忆:“20世纪40年代初,在沙漠边陲,荒无人烟的艺术宝库遗址——敦煌莫高窟,集聚着一批不畏困苦,意气风发,向往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年轻艺术家,其中就有刚从国立杭州艺专毕业的周绍淼、乌密风夫妇,董希文、张琳英夫妇等。他们是敦煌艺术研究所(1943年正式成立时的名称)的首批应聘艺术家和学者,是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开拓者,也是敦煌艺术的历史传承人。”

  在莫高窟,乌密风及张琳英经常关心着小沙娜的成长,给予了她母亲般的关爱。当时乌老师和张老师被小沙娜亲切地称为“乌姐姐”“张姐姐”,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们相继离开敦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常沙娜仍旧这样亲热地称呼她们,因为她们赋予了非同一般的亲情回忆。

  乌密风是常沙娜少年时代在敦煌莫高窟学画时的重要启蒙老师之一。在那特殊的环境里,常沙娜曾随着乌密风和周绍淼老师在莫高窟的洞窟内,学习临摹壁画和装饰图案。给常沙娜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唐的代表窟第159窟内,两位老师分别临摹原大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画幅。常沙娜跟随在后摹写着,学习他们从描稿、设色、勾勒的全过程,包括对人物的“开脸”、服装的衣纹描绘,以及对佛光、服饰等装饰图案的退晕用色等技法,并识别唐代画风特征,获得了宝贵的知识。所有这些都成为常沙娜练就绘画基本功的重要示范。

  常沙娜回忆:“我与乌老师这种非一般的缘分。我父亲常书鸿为乌密风、周绍淼在国立艺专学习时的老师。我又为乌密风、周绍淼的小女儿周永红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时的专业老师兼班主任。”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两个艺术世家的三代人,在艺术人生历程中生动曲折的写照。

  C 美术教育和研究终其一生

  1952年春,周绍淼和乌密风夫妇来到了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教书,从此扎根鲁院,开始他们漫长的美术教学与研究创作工作。1981年乌密风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这一时期,他们参加了北京农业展览馆、中国美术馆、北京火车站、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与布置工作,受到中央美协、辽宁省政府的表扬。乌密风设计的大型大理石壁画“睡莲”“百合”装饰在辽宁厅,现为人民大会堂收藏。

  在著述方面,周绍淼和乌密风合作的《敦煌图案》,1957年由朝花出版社以英、法、德、俄多种文字出版,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随后,乌密风出版了《花卉图案》。1986年周绍淼出版了《风景图案》,乌密风出版了《乌密风画集》。1996年乌密风又出版了《乌密风水彩画集》。从这些画集可以看出他们绘画的独创性和风格化,还有敦煌图案对他们艺术创作的深厚影响。

  周绍淼先生于1992病逝,享年73岁;乌密风先生于2004年6月去世,享年84岁。

  (参考文献:1.《九十春秋》常书鸿;2.《忆敦煌时期的乌密风老师》常沙娜)

  撰稿/张自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