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开太极花——平凉市崆峒区太极拳习练现象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梁璐
在华夏大地的西北角,有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平凉市。境内的崆峒山以“道源圣地”之誉名扬海内外,崆峒武术发根于此,2011年,平凉市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
“北戴斗极为崆峒”。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传统武术的摇篮。从崇文尚武的千年浸润到康养福地的“名片”打造,再到武术文化弘扬发展的历史选择,太极之风在崆峒古已有之,正愈吹愈盛。
意在“太极”形在“拳”的太极拳,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眼下,崆峒大地上几乎每个晨练点,都能看到太极拳爱好者的身影,他们源自崆峒人汩汩流淌的习武血脉,亦是尚武精神在崆峒大地传承发扬的有力证明。
岳起中夫妇:崆峒太极拳的守护者
起势,揽雀尾、披身捶、马步靠……
崆峒山下,绿地广场,90岁的岳起中和87岁的张炜英带领一众弟子以飒爽的英姿、矫健的步履完成了一套崆峒太极拳。
只要不是刮风下雨或外出比赛,老两口每天都会结伴在九点前去户外锻炼。岳起中擅长崆峒奇兵器的运用,而妻子张炜英则精通崆峒拳和道家拳。
“崆峒派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甘肃人飞虹子曾到过敦煌,因此崆峒拳里有几个动作是敦煌壁画上的变形。我们2008年在南京参赛前在广场练习,有人看到之后,立马认出我们是从甘肃来的。”岳起中一边比画招式,一边向记者讲解拳术动作分解后呈现的攻防意识。他说:“崆峒拳属于内家拳法,具有竞技性、攻防性和艺术性。这套拳术不只是拳术表演。”
张炜英补充道:“因为是崆峒人,我们自2008年参加南京优秀辅导员大赛时,只要打崆峒拳一般都穿着带‘崆峒’字样的拳服,背景音乐配的是纪录片《西北望崆峒》主题曲《神仙留恋的好地方》。”
他们平日里习练武艺,每年外出比试两三场。退休后,他们走遍全国,参加过数十场武术赛事和交流活动。每逢各路高手登台亮相,这对鹤发童颜的老人总会成为现场的焦点。铺满家中玻璃柜的百余块金光闪闪的奖牌中,张炜英最珍惜的是在香港獬豸杯国际武术比赛上获得的一枚金牌。
这对“耄耋侠侣”相伴扶持,研习、宣传崆峒武术已有六十余载,成为了崆峒武术传承的坚定守护者。他们最大的愿望都是能将崆峒太极拳教给愿意学习武术的年轻人。自2014年开始至今,平凉市文化馆崆峒武术传习所举办了7期崆峒拳培训班,二老共同参与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培训了331名武术骨干,通过传授崆峒太极拳、拂尘、紫金鞭(鞭杆)、崆峒棍,为武术爱好者们带去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也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活力。
“作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崆峒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名气虽大,但文字资料和传承却不够理想。”岳起中说,“我们希望能在武术文化传承方面尽微薄之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武术。”
杨氏太极拳:在崆峒落地生花
行云流水身如燕,气定神闲稳如山……
夏日清晨,清风伴着鸟语花香,阳光映照蓝天草坪。宽阔平整的绿地广场东侧,传来了舒缓悠扬的太极音乐。
远远看去,一群太极拳爱好者身着太极服,在3名老师的带领下,潇洒飘逸地习练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
领练者是付宽森、肖晓凤和刘惠科,他们身后的学生大约有80余人,年龄大致在60岁至80岁之间。他们自发聚集在此,有的是几个月的初学者,有的则已习练长达15年。
肖晓凤老师今年66岁,多年前由于常感心脏和胃部不适,她一边寻医问药,一边到处学习各种武术套路等锻炼方式,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养生道路上经历了不少波折。
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杨氏太极拳。付老师作为先行者,给肖晓凤给予了悉心指导。日复一日的习练中,她的右胳膊不凉了,胃也不痛了……尝到甜头的她认定了杨氏太极拳。丈夫刘惠科也在其带动下,成为了绿地广场杨氏太极拳领练者的一员。
杨氏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对太极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在学习太极拳的同时,经常研究与之有关的理论和书籍。部分拳友每年都会到红河谷、咸阳等地参加杨氏太极拳、太极剑及桩功等武术集训。几年间,他们掌握了杨氏太极拳、太乙游龙拳、武当剑、功夫扇以及太极桩功等多种武术习练方法。
年近八旬的领练者付宽森是在传统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杨大卫的影响下习练、受益并传播该拳种的。他介绍:“杨氏太极拳不是我们本地的太极拳种,大家因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而聚在一起,体现了我们对于武术文化的包容并蓄。它具备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随曲就伸、式势相连、用意不用力的特点,适合各种年龄层次、不同体质状况的人锻炼。我们也将通过不断的研习和带动,让更多崆峒人受益。”
“几位老师免费给大家教练与传授杨氏太极拳,抠细节、讲理论,特别有耐心。这种博爱之心让大家都特别感动。”徐海平是杨氏太极拳的受益者之一,他说:“习练之后,困扰我很多年的鼻炎再也没有犯。但是,我从很多老同志身上感觉到,大家对太极拳的理论了解还不多。如何帮助更多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中老年朋友走出困境,理论和实践都是我们太极文化传承的方向。”
陈氏太极拳小架:传承发展正当时
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的武术瑰宝——陈家沟太极拳(小架)在一代代平凉武术爱好者的坚守与努力下,成为了平凉当地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陈氏太极拳为母拳,系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文武庠生陈王庭所创,至今已传承13代,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1943年,陈氏第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鸿烈家乡惨遭日寇侵略沦陷,被迫携妻随女背井离乡西迁逃难,落户甘肃平凉。途中,陈鸿烈看透了人弱被欺、国破人亡的惨景,于危难之际打破看家拳不外传的家戒,以武会友收居世安为徒,极大激发了平凉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陈鸿烈在平凉传承的陈家沟太极拳(小架)在经历了居士安、陈立清、孙联英等五代人的传承后,不断融入崆峒道源文化和地域元素,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平凉陈氏太极拳小架。平凉也因此成为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小架在大西北传承发展的起源地。
2018年,平凉市陈氏太极拳协会成立。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入,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该拳种的传承发展,平凉市陈氏太极拳协会通过举办培训班、交流活动,为习练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传承人们也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通过线上教学、视频教程等途径,让更多人接触、学习到这一古老的武术技艺。
2019年3月,具有崆峒地域特色的平凉陈氏太极拳小架被平凉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80多年来,陈鸿烈传到平凉的陈氏太极拳小架弟子及再传弟子已遍布江苏、山东、河北、山西、广东、上海等全国多个省市。其中,孙联英传承的平凉陈氏太极拳小架习练受众已达万人。
尚武之风自古传承,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崆峒发扬传统武术奠定了基础。俞旭晖因身体原因坚持练平凉陈氏太极拳小架。“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能够让人在练习中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心灵寄托。”俞旭晖表示,“通过习练,我不仅身体健康了,精神也更加愉悦。”
以传承之薪,燃当代之火。2023年,平凉陈氏太极拳协会编辑出版了《存在与生成—平凉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孕育和发展》一书。该书共38万字,翔实记录了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小架在平凉传承发展情况历史过程,其中收录的陈立清陈拳小架图解、孙联英拳照等是平凉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功技理法核心,对爱好者研修大有助益。
“该书的出版不仅使平凉陈氏太极拳小架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得以规范记录,而且助推了平凉陈氏太极拳小架推广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标志着平凉陈氏太极拳小架传承迈出了新的一步。”焦作市陈家沟太极拳传承发展研究会研究员、甘肃省太极拳协会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主任李德福说。
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太极拳,正在成为21世纪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这片包容并蓄的武术热土之上,太极之花正绽放得格外绚丽。
如今的崆峒区,在广场、公园、校园、街头,太极人的身影处处涌动。武术传承者与爱好者们正在用自己的汗水传承着这份宝贵的武术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太极拳……
- 2024-06-13非遗剪纸穿上身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霓裳羽衣吗
- 2024-06-12通渭:传端午习俗 承优良家风
- 2024-06-11敦煌:大漠舞龙迎端午
- 2024-06-10张掖甘州:浓情迎端午 巧手做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