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热点

以文化人 以文惠民 以文塑旅 ——定西市文化文艺工作发展综述

2024-06-17 17:32 来源:定西日报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陈昕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对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既是印记,更是精髓和灵魂。

  近年来,定西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躬身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强市为目标,坚定文化自信,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先后出台《定西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文化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扎实推进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定西实践的磅礴精神力量。

  注重融合创新,充分挖掘马家窑文化、长城文化、李氏文化、渭水文化、书画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民俗等独特资源,积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艺品牌,通过文化赋能,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药都薯乡·壮美定西”文化旅游品牌已初具效应,陇中特色文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且以精品奏华章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近年来,定西市各级文化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守正创新、赓续文脉,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沃土上深耕细作,用舞台展现精品、用歌声凝聚力量、用舞姿传递真情、用丹青描绘美好,文艺精品佳作竞相涌现。

  ——安定区创排的大型秦剧《许铁堂》获敦煌文艺奖,《潞安州》《七郎八虎闯幽州》《大坪故事》在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中获奖。

  ——陇西县围绕李氏文化创排的历史剧《风云陇西堂》参加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并获三等奖,大型秦剧《梦回陇西堂》荣获第六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综合一等奖、《李时珍传奇》斩获甘肃省戏剧红梅奖剧目大奖。

  ——临洮县创排的舞蹈《又见马家窑》,以穿越时空的舞台形式展现了马家窑彩陶文化的起源、发现、研究与传承,大型水幕实景剧《再现貂蝉》成功上演,原创历史剧《赵安献马》巧妙融入洮河、花儿、秦长城、马家窑等本土历史文化元素,奏响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时代主旋律。

  ——渭源县以古老的渭河文化为触媒,通过秦腔历史剧《渭水医魂》、原创非遗舞蹈《羌蕃鼓舞》等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渭河故事。

  ——漳县依托其独特的盐文化资源,开创盐画民俗艺术新画种,填补了国内盐文化和绘画艺术史上的空白。

  ——“中国花儿之乡”岷县,先后出版《岷州花儿》等花儿类非遗图书20余本、创作歌曲80多首,《不唱花儿心不甘》更是用原生态“天籁”唱出了文化自信。

  ——“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全县书画创作人员达到2万人,其中中美协中书协会员61人、省美协省书协会员近200人,形成“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的独特“通渭现象”。

  镌刻陇中文化,讲好陇中故事,传播陇中声音……如融融阳光、柔柔春风,一项项成熟的文艺果实洋溢着文化的芳香,持续温润着陇中百姓的心灵。

  在传承与发展的碰撞中,在守正与创新的交融中,在建设诗意栖居幸福之城的进程中,文化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日益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愈加凸显。

  文旅融合走深走实,且以诗意共远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着天然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近年来,定西市以文化“走出去”,旅游“引进来”,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持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大众共享文化成果,“诗”和“远方”的牵手令陇中这片土地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当“镇江南”遇见“定西北”定西市文化旅游资源推介会走进山水镇江、“这么近,那么美,20℃的定西等您来——黄河之滨·渭河源头文旅音乐推介”活动、“融媒联动·全域旅游”全国百家市县融媒看定西、国家级非遗项目“巴当舞”携“定西宽粉”亮相贵州“村超”赛场、定西文旅助力天水麻辣烫、歌声里的定西等活动让定西文化旅游火爆“出圈”……近年来,定西市先后赴兰州、青岛、福州、重庆、成都、西安、宝鸡、西宁、银川、镇江、陇东南旅游联盟城市等地举办系列文旅资源推介会、新闻发布会等宣传推介活动,“走出去”拓市场、添活力、谋机遇,以主动出击之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文旅“朋友圈”不断扩大!

  同时,围绕马家窑文化、长城文化、李氏文化、渭水文化、书画文化、非遗民俗等多元的地域文化资源禀赋,通过举办渭水文化旅游节、马家窑文化节、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花儿原上马拉松(健康跑)、长城之源山地自行车赛、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漳县站)等节会赛事活动,串联生态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文博场馆、休闲康养、美食娱乐、节会赛事等多种旅游业态,先后推出“人文陇中行·定西人游定西”和书画交流温泉康养、国色天香紫斑牡丹、陇中民俗文化探秘、消夏避暑休闲观光、华夏儿女红色圣地、李氏宗亲寻根祭祖、渭水冰河旷世雪源之旅等极富地域文化品位旅游线路,集中展示定西悠久的历史和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铺展文化、旅游、体育多元融合新图景。

  “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美食美景旅游名城”“倍受欢迎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在一项项闪光的文旅融合桂冠加持下,“药都薯乡·壮美定西”文化品牌效应持续扩大。

  公共服务提质升级,且以文化润民心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近年来,定西市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使各项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千家万户,让广大群众尽享丰硕文化成果。

  ——“十四五”以来,争取“戏曲进乡村”项目资金1400多万元、演出2200多场次,开展“双百双千”文化惠民活动7000多场次,以文化惠民铺就乡村振兴文化底色。

  ——建成定西大剧院、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定西体育场及体育馆等市级文化地标性建筑;建成城市智慧书屋16座,构建起城区“半小时”阅读圈。

  ——全市现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各8个,博物馆纪念馆52个,民办博物馆15个,“乡村记忆”博物馆20个,图书馆、文化馆上等级率达到93.8%,公共图书馆藏量达122.19万余册;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88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2个。

  ——建成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应急广播体系,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7.5%、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5%;全市公共体育场、公共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7.5%、90.7%、100%,公共体育场馆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此外,先后建成漳县遮阳山西溪度假休闲服务中心、临洮战国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游客中心、陇中许铁堂秦腔剧院,市博物馆新馆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实施了通渭县墨香书画小镇翰墨文化中心、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贵清山旅游景区八龙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陇西北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建设,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和辛店遗址三个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等项目,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家、3A级旅游景区5家……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旅游和体育服务设施不断助推陇中文化走出去,推动着定西文旅事业蓬勃发展。

  时代大潮随风起,文艺篇章日日新。

  将文艺融入生活,将文化融入肌理。如今的定西,更多人享受到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更多人徜徉于书海,纵情于艺术,享受文化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文化建设,不仅成为定西宝贵的无形资源和重要的发展环境,也成为定西最靓丽的名片,正在沉淀为定西最珍贵的文明底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