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史博览

洮河岸边,铁城古镇的兴衰变迁

2024-06-17 17:33 来源:定西日报

  维新镇民合村

  1936年10月,朱德总司令在红莲寺玉皇阁墙壁上挥毫写下“民众联合”四个大字。

  元山村赵金鉴古民居砖雕

  铁城故址

  维新新貌

  □ 郎佐民

  初夏时节,惠风和畅,杨柳依依,夏花烂漫,洮河两岸绿意盎然,庄稼拔节生长,空气里飘散着泥土的清香。我们从县城出发,顺着洮河奔流的方向,跨梅川、过西江、越中寨,经过一个小时的路程,很快来到了岷县最北端的乡镇——维新镇。

    维新镇距离县城45公里,这里地处洮河下游,海拔低、气温高,毗邻临潭县、卓尼县接壤地带,是“一声鸡鸣破拂晓,两岸三县闻同声”的地方。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别样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踏上这方被洮水滋养的土地,古老厚重的文明、赓续传承的红色文化、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勤劳智慧的人民,让人不自觉地去靠近、去发现、去探寻……

  

  铁城古堡:  几堆残瓦 满目青田

  

  洮河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无私地滋润养育着这里的山川万物。穿过维新镇政府不远处的元山村,在坪上村村委会主任吴国鼎的指引下,顺着一条仅能通过一辆车的狭窄巷道往高处走,三拐两转迤逦向前,一会儿就来到了铁城遗址。

  面前是一块块平展的田畴,一行行地膜蚕豆、玉米在肆意生长。这里视野开阔,洮河和村居尽收眼底,满目绿荫,一川苍翠。孤零零的土墩以颓圮的姿态矗立在我们面前,县文旅部门设立的“铁城故址”标志石碑仿佛在默默追忆着古城曾经的高光时刻,讲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如今已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台地上曾经有过怎样的喧嚣,但是依照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完全可以想象当年铁城堡的雄伟壮阔。

  铁城是历史古城,是北宋熙宁至明代洪武年间存在于这里的一个军事城防设施,是一座前后存续了300多年的文化古城,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曾一度拥有“铁州”建置,其历史载入《宋史》《金史》《元史》和《明史》等史书。据说城内有座寺,寺门口有两根铁旗杆远近闻名,故而被人们叫作“铁城”,也有人说是借用“固若铁打,坚不可摧”之意得名。这里地势险要,东、北两面濒临滚滚洮河,西与临潭磨沟陡坡相邻,南有暗门、土壕等一系列军事防御设施。城侧的元山,山顶建有古堡,巍然屹立,与铁城形成犄角之势,遥相呼应。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铁城始建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6年),不久就被吐蕃将领鬼章盘据长达11年之久。鬼章进犯岷州,联合西夏攻破洮州,为边民带来战乱流离之苦,成为宋西北边陲的大患。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8月,岷州行营大将种谊与姚兕两路出师驱逐鬼章,宋军包围铁城堡时,鬼章施用“悬羊擂鼓,饿马摇铃”的空城计从暗门入土壕逃遁。后在身边寨子休息时被宋军擒获,押解京师。

  鬼章被送到京师后,北宋朝廷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庆祝活动。苏轼、黄庭坚等人都写下诗词记述此事,提出了安边息民、解仇结好、安置部族的奏疏。苏轼的《获鬼章二十韵》中写道:“青唐有逋寇,白首已穷妖。窃据临洮郡,潜通讲渚桥……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显然苏轼也担心,奇兵不可久,提出“奇功勿再要”的忠告。黄庭坚也为此写了一首诗:“千仞溪中石转雷,汉家万骑捣虚回;定知献马胡雏入,看即称觞都护来。”

  一座西北大地上的城池,就此和大文豪有了些许关系,这让岷县人荣耀了千年之久。

  “列嶂崔嵬拥铁城,秋风拂马漫伤情。无人肯说平戎事,禾黍夕阳鸟数声。”明代进士於敖曾写下这首《铁城》,道出了对往事的感怀。

  《明史·地理志》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置铁城千户所,属河州卫。明洪武十二年,沐英平定西番三副使叛乱后,铁城被废。

  在历史的云烟中,战马嘶鸣、旌旗招展、繁盛多年的铁城,只落得几堆残瓦,满目青田。

  鼓角远去了,青烟远去了,曾经的喧嚣不在,葱茏的往事连同曾经的繁华被岁月带走。在旧址上走动,田埂边散落的器皿陶片、砖瓦碎块随处可见,在这些碎片中,古城和我们无限的接近了。

  铁城脚下,在元山村,清代贡生赵金鉴古民居承载着充满烟火气息的百年家族生活,古宅内“明经进士”等牌匾折射着家门昔日的荣光,作为后世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的象征存留了下来。

  这座四合院中的建筑高低错落,诉说着昔日的风采,亦显示出苍老的容颜。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厢房,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华美的图案。尽管部分墙体已经垮塌,一块块青砖被堆放在墙角,但木楼古韵犹存,外观造型充满艺术感。外墙上经受日晒雨淋的砖雕质朴、巧妙,表达着院落主人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家族兴旺的企盼以及幸福生活的向往。

  蓝天白云之下,广阔的平地上,绿意盈盈,农人在田间忙碌,锄田薅草,扶苗施肥,袅袅炊风里飘荡出生活的恬静与安逸。我放飞无人机,俯瞰铁城堡故址全貌、周边的田地和村庄以及静静流淌的洮河。

  夕阳西下,余晖照洒在残存的土墩上,远处的山峦也涂上了一层金黄色,显得格外苍凉。老吴手指前方不远处说,再往前走就是临潭县王旗镇的磨沟遗址了。磨沟遗址是前几年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址,曾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可见这块地方,人类至少已经生活了四千多年了。

  是啊!铁城的历史伴随着奔涌的洮河滚滚而逝,但文化遗产却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饱含着丰厚的精神滋养,激荡着跨越时空的智慧和力量。

  如今,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明军占领铁城之日),当地群众依旧沿袭着多年不变的传统习俗:开展民俗活动、赛唱洮岷花儿、唱秦腔,传承发扬古老铁城文化。

  

  红色记忆:  熠熠生辉 历久弥新

  

  岷州大地,一方红色热土。这里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在维新这片土地上,山水风光和红色记忆交相辉映。

  位于红台村右侧半山腰红石头社的红莲寺,因为山体由红色岩石构成,峻秀巍峨,四周青松古柏环绕,环境清幽安静,被誉为“开在石丛中的花”。

  沿着新修的盘山水泥山路蜿蜒而上,绿色越来越多,渐渐浓郁。几经曲折,爬上山梁,远远看见一间小庙矗立山顶。走近,红颜色的山体上绿树成荫,松柏苍翠。从山顶往下看,洮水秀美,农田碧绿,村舍点点,蝶燕翩飞,乡村夏日美景扑面而来。

  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突破腊子口,进入岷县,在这里播撒红色火种,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10月初,红四方面军撤离岷县北上,从临潭出发翻越岷山时,在红台村短暂休息,朱德总司令在红莲寺玉皇阁墙壁上挥毫写下“民众联合”四个大字。

  这天,岷县县委党史办何绪道应邀到维新镇开展“红军长征在岷县”党史知识宣讲,维新镇偌大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精彩的讲座不时引发热烈的掌声。

  “在红莲寺不远处的阿婆湾,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电信工作的创始人之一蔡威烈士就埋葬在这里。”讲起这些,多年来一直从事党史征研工作的何绪道如数家珍、激情澎湃。

  蔡威,被誉为“红色电波之父”,祖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原名蔡泽鏛,被徐向前元帅誉为“无名英雄”。在鄂豫皖苏区根据地,他与其他几位同事一起,开创了红四方面军的无线电通信和技术侦察工作,曾任电台台长、方面军司令部二局局长、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等职。期间,蔡威以其聪明才智、惊人毅力和全部心血为党的事业忘我工作,成为红军的无线电情侦专家,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秘密情报,为粉碎敌人对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的多次进攻和“围剿”,为配合中央红军的长征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红军中的活菩萨”“千里眼和顺风耳”。

  然而,艰苦的战争环境和长期超负荷的紧张工作,严重地损害了蔡威的健康。1936年9月22日,他不幸染上了重伤寒病,牺牲在岷县维新乡卓尔坪村,年仅29岁。

  徐向前听说蔡威不幸病逝的消息后,立即乘马从200多里外的漳县赶回岷县。朱德总司令以及王子纲等同志,还有许多领导干部、电台和运输队的全体同志,都肃立在蔡威的遗体旁。徐向前含着热泪在1000多名红军官兵面前致悼词,他高度赞扬了蔡威为党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称誉他为“无名英雄”,为红四方面军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和侦察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党和人民立下了卓越功勋。许多红军将领都说,红军从此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

  因蔡威严守党的纪律,牺牲后留下的个人信息极为有限,其真实身份一直未能确认。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亲人一直在寻找他的下落,他的战友宋侃夫、王子纲等人也在找寻他的故乡和亲人。经过了漫长的岁月,音讯渺茫。1985年3月,宋侃夫、王子纲等人终于在宁德找到并确认了蔡威的后人和故居。1985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追任蔡威为“革命烈士”。1998年5月,蔡威烈士长孙蔡述道一行千里迢迢赶赴岷县寻亲。至此,在维新镇阿婆湾沉睡了62年后,烈士终于魂归故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专门看了蔡威的家史,他当时强调:“为了教育下一代不要忘了革命前辈付出心血打下的江山,一定要做好革命传统教育。蔡威是无名英雄,宁德人要感到骄傲,要好好地宣传。”

  维新镇党委书记徐亚彪说:“我们把蔡威作为身边典范,致敬伟大的英雄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烈士的尸骨已经回到故里,阿婆湾四野青翠,不知名的白色山花正在静静盛开,云层一般,散发着独有的清香。农田之中的烈士长眠过的地方,禾苗一行行整齐排列、茁壮生长。

  

  和美乡村:  多彩岷州 幸福民合

  

  感受着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新时代的维新人紧跟乡村振兴的节拍,脚步铿锵。

  初夏和煦的微风里,草木迎来了属于它们的最好时间。绿色已经是大自然的主色调,阳光稠浓温情,土地散发出淡淡的香气,那种气息是纯粹的草木之气,是土地赐予庄稼的芬芳醇厚的气味。脚下是厚土,头顶是蓝天,天上大大小小的云朵,和这里满坡满洼银光闪闪的地膜药田,竞相灿烂争辉,一起装扮着缤纷大地。

  一座座的农舍星罗棋布于洮河岸边,一群老人在村头老树下打牌、拉家常。鲁甘黄河经济带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大棚里,劳作的欢笑声此起彼落,红红的西红柿、长长的豆角、奶油味的草莓,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曾经的铁城已成为久远的传说,繁华不在,面前的易地搬迁点却把自己亮丽的容颜展示在世人面前:平坦宽阔的水泥公路直通农家,绿树环绕着村庄,一户户人家窗明几净,鲜花竞相盛开……洮水泱泱,奔流不息。现在的维新人抬头看天、低头做事,接续奋斗,换来山河鸟语,百花齐放。他们始终以幸福为靶向,以兴家为辐辏,正奋力谱写着“多彩岷州、幸福民合”的新篇章。

  朱总司令“民众联合”的题字熠熠生辉,激励着维新人坚持发展,奋勇前行,他们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在洮河岸边建设24个村268户群众参与的易地搬迁点,并将这里命名为“民合村”,启动实施“省级和美乡村”创建。我们相信,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这里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祥和。

  这片历史积淀厚重、人文情怀浓郁、文明乡风浓厚的土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含英咀华,回味无穷,心中荡漾起无尽的热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